劳动力转移调研报告7篇

时间:2023-06-27 作者:Animai 报告大全

一篇出色的调研报告不是凭着经验就写出来的,是需要在实事求是的调研基础中完成的,调研报告是调研工作的文字载体,是实施一项举措的文字参考,以下是品读360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劳动力转移调研报告7篇,供大家参考。

劳动力转移调研报告7篇

劳动力转移调研报告篇1

连云港市海州区现有农村人口14.43万,其中女性8.52万,25-50岁之间3.86万。近年来,区妇联将推动农村妇女创业就业作为工作重中之重,围绕当前农村妇女就业需求,积极整合资源,为她们搭建创业就业平台,取得良好效果。

一、基本情况

农村妇女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在历史的、现实的多种因素影响下,自身素质与男性相比,与其他女性群体相比,在一些方面发展滞后。她们多少存在小富即满的思想,存在科技素质偏低,事倍功半现象,但致富愿望强烈,希望政府帮助寻找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的机遇。

1、加工业是农村妇女就业的主要渠道。近年来,在区妇联的引导下,大约1.3万名妇女走上了服装加工、食品加工、大型超市等不出家门就能当上工人的岗位,大约8000名妇女依靠自己的关系,做起了服装、鞋帽、手编、钩织等来料加工项目,增收致富渠道不断拓宽。

2、“加工点+农户”是农村妇女最欢迎的创业模式。如板浦镇王秀花的柳编项目,带动周围近2000名妇女增收致富。锦屏镇张春萍的禽蛋公司,带动了近3000名妇女加入产销队伍。新坝镇陈玉红的蘑菇孵化基地将周边3000多零散的种植户组织起来,变单一的种植向菌种繁育、种植、销售及深加工转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

3、宣传是加快农村妇女就地转移的重要措施。传统的就业观念还不同程度制约着部分农村妇女的自身发展,认为妇女种好责任田、照顾好家是本份,不愿走出家庭、走出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阻碍了女性走出家门寻求致富的路子。为此,区妇联通过树立典型,言传身教,增强广大妇女参与经济发展的意识。

二、存在问题

1、加工项目少,覆盖面较小。在各级政府的帮助下,引进了一些适合妇女的加工项目,如:服装、手编、鞋业、针织等。这些“家庭工厂”、“炕头车间”的手工加工项目成为农村妇女的最大愿望,但仍存在着覆盖面小、覆盖点不全的问题。

2、农村妇女的观念与规范化管理不接轨。通过调查了解到,年轻的、文化层次相对较高的农村妇女大批向城镇转移,留守在家的大都是中老年妇女,她们文化程度低,接受能力差,思想比较自由散漫,家务拖累严重,很难适应规范化管理。

三、对策建议

(一)政府要重视农村妇女工作,加大支持力度,引进合适项目,吸引走不出家门的农村妇女就地转移,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做更大贡献。

(二)建立城乡一体的妇女就业体系,为农村妇女提供平等参与、平等竞争的机会,帮助她们树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和自主创业、竞争发展的新观念。

(三)充分发挥妇女组织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走村入户,到农户家中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动员工作,广大妇女破除小富即满、小富即安的思想。

(四)加强培训,提高农村妇女整体素质。妇女组织应充分利用和整合社会资源,多方式、多渠道、多层次开展科技培训,帮助她们掌握一技之长。

(五)推选年纪轻、文化高、有经济头脑的“开拓型”妇女担任村妇代会主任,带头致富、带领致富,促进农村妇女劳动力加快转移,实现增收致富。

劳动力转移调研报告篇2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们不再安于现状,不满足当前传统农业经营带来的微利,在家乡又找不到脱贫致富的好路子,因此外出务工的青壮年农民越来越多。据大王镇农村住户调查资料表明:农民外出务工得到的收入已成为近几年大王镇农户家庭纯收入增加的主体。而这种“主体”收入的增加主要依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这一途径来完成。如何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逐步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已显得越来越重要.

一、大王镇农村剩余劳动力及转移现状

(一)全镇农村劳动力结构现状。大王镇辖27个行政村,151个村民小组,2011年全镇共有人口34300余人(其中农村人口为33000余人,城镇居民为1300余人),耕地面积32300多亩。全镇18—55周岁的劳动力为16600余人,占全镇人口总数的48.3%;从性别结构看:男劳动力占54.85%,女劳动力占45.15%;从所从事的行业看:第一产业占69.71%,第二产业占10.76%,第三产业占19.53%;从劳动力受的程度看:小学文化程度的占17.90%,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4.37%,高、中专文化程度的占32.34%,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5.39%。从以上结构可以看出:全镇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性别结构较为合理,但劳动力水平较为低下。

(二)全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特点。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生产科技水平的提高,再加上农民思想观念的变化和农村“人多田少”现象的日趋严重,近几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已成为一股热潮。全镇已转移农村劳动力中,在辖区内就业的420人,占已转移就业总数7.3%;在镇外县内就业的785人,占已转移就业总数13.7%;在县外省内就业2830人,占已转移就业总数49.4%。在外省就业人数达到1685人,占劳动转移总数的29.4%,其中在广东沿海、浙江、江苏等省务工的较多,分别占到转移总数的18.4%、5.7%和5.3%。农村富余劳动力主要是以劳务输出的形式向镇外转移,预计这种转移格局在短期内不会有大的改变。

总体上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主要集中在县外省内。目前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农民与土地紧紧地联在一起,大部分非长期性外出务工的农民,往往是既“忙外”又“忙内”,农闲时外出打工,农忙时回家耕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具有兼业性。

2、二、三产业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行业。据调查:农村输出的劳动力有74.6%从事工业和建筑业,其次是商业、餐饮等服务业。男性绝大多数从事建筑业的住房建筑、装修以及电工、木工等工作,女性主要家政、餐饮业、电子装配等工作。也有些举家外出承包田地种植蔬菜、养猪等,但为数不多。其他主要从事各种服务行业。

3、劳动力就地转移人数明显增加。出现这一特征的主要原因是

(1)近年来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对劳动力的需求趋于饱和;

(2)我省很多重点工程相继开工建设,建筑工地及公路建设工地均需要一定数量的劳动力;

(3)个体私营经济和农村小城镇建设的发展吸引了一部分劳动力回流。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全镇外出劳动力人数虽逐步增加,但转移的速度却有所趋缓。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转移的劳动力素质较低。主要表现在低学历的偏多,高学历的极少;体力型的偏多,经过专业培训和有专业技术的较少。低素质的劳动力只能从事赃、累、苦、重等工作,很难找到理想的岗位,挣得满意的收入。

2、广州、深圳等沿海发达地区和城市,对外来劳动力的需求基本趋于饱和。由于沿海发达城市经济的飞速发展,对劳动力整体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各大城市的部分企业不景气,下岗工人和失业人员大幅增加,面临城市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双重压力。因此对外来劳动力的需求越来越少。

3、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多属自发性、盲目性,使得外出务工人员的利益和权力难以得到保证。由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自发的多,有组织的少,政府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缺乏有效的引导和管理,基本处于无序流动状态。由于缺乏宏观调节手段,劳动力输出后的情况无法了解,利益无法保护,

如发生劳资纠

...
《劳动力转移调研报告7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