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报告应当遵循学术规范和道德标准,确保研究的诚信性,调查报告通常由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或研究人员编写,下面是品读360小编为您分享的小树死因调查报告6篇,感谢您的参阅。
小树死因调查报告篇1
因为本课是一篇实用性文体,比较枯燥,为了把这类课文上活,我做了各种设想和尝试,所以在上课之前的精心设计前置性小研究,力求为孩子营造一个好的自学环境,用心研究本课的学习重点,掌握文章的知识框架,写作手法,同时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从而自觉保护环境。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体现孩子们的自学为主。从自学生字词开始,到小组讨论研究每个步骤,都以孩子们的`思维为主。用他们的眼睛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就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加深了理解,说句子也会更合理。课堂上教学思路是清晰的,大部分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通过阅读、思考、质疑、解难,使他们在学习中学会知识,加深印象,感受精彩。
孩子们的精彩在于他们对文章的理解,和对文本的自我感悟。讨论中我感受到他们思想的碰撞,如秋月、君宇、炫溥、依涵等同学提出的建议都很有见地。我喜欢这种活跃的课堂,更喜欢孩子们精彩的呈现。
遗憾:在拓展训练中,30%左右的孩子进行了调查,围绕内容有学校的食堂、孩子们乱花零花钱、对家里的花木展开调查等。从选材的问题、写作技巧问题上,可以看出孩子们对调查报告的认识不是很清楚,还很模糊。应该在指导上下功夫,多关注一些社会问题,去展开有效的调查。重点要学会仿写。多多练习吧。
小树死因调查报告篇2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教育学生树立环保意识,自觉保护环境。
2.继续练习末读课文,理解内容。弄清文章的结构,说说各部分的联系,初步学习写调查报告的方法。
3.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字。
4.学习用“并且”造句。
二.教学重点:
1.了解调查报告的写法。
2.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
1.了解报告文学各部分间的联系,
2.“宜”、“订”的字音掌握和“圾”、“贸”、“摊”的自行掌握。
四.教学时间:2课时
五.教学准备:
字词卡片、课件、相关资料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认读生字,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什么是调查报告。 教学步骤:
一.出示课题,谈话导入:
1.老师板书课题
2.学生齐读课题
3.提问: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课文的体裁是调查报告、内容是关于小树死因的。)
4.引入:什么是调查报告呢?
二.默读课文,读准字音,整体感知调查报告的结构,学习生字。
1.学生默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认会。
2.浏览课文,看看课文分为几部分。
3.指名部分朗读课文,正音。
4.出示词语卡片学生认读:步量法、人为、订立、国槐、枯萎、集贸市场、适宜、垃圾、树坑、罚等
老师提示:“量”、“为”、“宜”的读音;“槐”、“垃圾”的偏旁;强调“贸”的字形::左上角三笔分别是:撇、竖提、点,有上边是“刀”不是“力”下边是“贝”,不是“见”。
5.理清文章结构:
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原因——调查——分析——结论——建议。
6.小组合作自学生字。
7.小组间互相检查识字效果,采取点将提问(板书)的方法巩固识字。
[利用学生的已有识字能力,促进合作学习,通过互动,转换角色,调动学生积极性,在互动中突破重点、难点。]
8.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各部分结构顺序的安排,朗读课文。
二.教学步骤:
(一)谈话引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感知了课文,学习了课文中的生字,下面我们复习一下:
(二)复习生字、词
1.抽读生字卡片。
2.重点巩固易错字:贸、罚、垃圾。
(三)理解感悟课文
1.回顾调查报告的结构组成:
(1)浏览课文,看看调查报告由哪几部分组成?
(2)板书:原因——调查——分析——结论——建议
(3)引入学习:下面我们分别看看个部分都写了什么内容?
2.指名朗读课文1、2自然段,思考:作者写调查报告的原因是什么? (1)学生回答后板书: 春天(发芽、长满绿叶) 奇怪
夏天(枯萎、木棍、剩下半截)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读出情感变化。
[通过师生评议增加对语言的理解和感悟,以读带讲。]
(3)导入:看到春天还嫩叶满枝的槐树,到了本该枝繁叶茂的盛夏竟悄然枯死,怎能不令人或不解呢?这正是作蛇蝎调查报告的原因。,接下来我们看作者开始做了哪些事?
3.学习“调查”部分。
(1)默读这部分中1自然段,并划出作者调查过程中有哪些做法?
(2)默读这部分中2自然段,并划出表示数字的词语。
(3)学生汇报所划内容并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引导学生认真读书,边读边思考,培养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4)老师根据学生体会归纳板书:
步量统计考察、拍照、画图、列举数据。——摆事实
4.学习“分析”部分。
(1)默读这一部分,思考:作者进行了哪些方面的分析?为什么要考虑这些?
(2)分析过程中有什么发现?
(3)板书:
非正常死亡。
生长环境差
5.学习“结论”部分
(1)小组讨论:作者得出的结论对吗?为什么?
(2)小组合作朗读这部分内容,注意要读得具有说服力。 6.学习“建议”部分 (1)齐读这一部分。 (2)你还有什么更合理的建议?
(3)写一写,读一读,议一议。
[给学生提供语言实践的时间和空间。]
(四)理清文章脉络。
1.自由读,思考:个部分间改变顺序行吗?为什么?
2.拓展学习:介绍关于调查报告的常识(什么是调查报告?写作方法等)
(五)学习用“并且”造句:
1.指名读课后练习的两个句子。
2.分析“并且”前后两部分之间的关系。
3.仿照例句说句子。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选做:
2.收集一些调查报告,学习其结构。
3.收集关于环保的一些资料。
资料:
调查报告:调查报告是把调查得来的情况用书面形式向有关领导部门汇报的一种公文。调查报告的种类很多,大致可分为典型经验的调查、揭露问题的调查、历史沿革的调查,新情况新事物的调查,以及基本情况的调查等。其中常用的调查报告有两种:
1.群众来信的'调查报告。是对来信反映的情况或揭露的问题进行核实。包括调查了哪些人,所调查问题的真实情况以及对来信的处理意见。
2.典型的调查报告。包括典型经验、典型事件的叙述和分析。
调查报告的一般写法:
标题。直截了当地把调查的问题写在标题里,如《关于╳╳╳问题的调查报告》。 概况。交代所调查问题的基本情况,点明调查的结论。
调查内容。写清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及产生的影响、后果。可以按时间顺序写,也可以按问题性质从不同侧面来写。
结论。对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性意见。
最后写调查人姓名及整理调查报告的时间。
小树死因调查报告篇3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调查报告,作者通过对小树死因的调查、分析、得出结论:小树的死亡,大多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并且与集贸市场有很大关系,最后提出建议,采取相应措施来保护绿化成果,课文作者先讲述自己调查的原因,一是“我”特别喜爱马路两侧的那些小树,二是盛夏时,“我”发现有些小树枯萎了,有些小树成了一根木棍,于是我对小树的死因进行了调查,接着,作者讲述了自己是怎样调查的,怎样分析的,得出了什么结论,提出了什么建议,分四个部分介绍,第一部分写调查的情况,先写调查的过程和方法,作者实地考察,运用步量法、统计法以及画图、拍照等方法进行细致的调查。然后写调查的结果,采用了数据说明法,用事实说话,增强了可信度。第二部分是对调查结果进行的分析。照理说树苗应该有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成活率,而实际却比正常情况多死亡了33棵,但是死树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