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待调研报告,我们一定要遵循上级的命令,拟定出可以执行的调研计划,认真撰写调研报告是对调研任务负责任的表现,也是对所得数据的尊重,品读360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调研报告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经济社会发展的调研报告篇1
一、基本情况及发展现状
长顺县交麻乡交麻村下辖16个村民组,502户,总人口2053人,耕地面积5410亩。主要产业是以养猪、养鸡、养羊为主的畜牧业,以烤烟、生姜为主的种植业,全村集体经济偏于薄弱。
今年来,随着中央、省、州、县、乡各级党委、政府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和贯彻落实,我村在经济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增收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改善,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促进了本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一)农业生产情况
全村主要是以畜牧、种植产业为主,产业发展比较滞后。xx年,我村集体经济总收入32万元,年末农民人均纯收入约为1050元,其中:来源于农业方面的收入25万元,在全乡4个村中处于中等水平,是典型的山区农业村。
1、从业人员分布情况。现全村共有2053人,其中:男性1211人,女性842人,18岁以下人数为264人,18—60岁之间人数为1567人,60岁以上人数为222人,劳动力人口数为1567人。根据xx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在全村1567人劳动力人口中,从事第一产业的农业人口有1193人,占劳动力总人口的76%;从事二、三产业的为374人,占劳动力总人口的32%,其中:23人从事交通运输业,35人从事批发与零售业,316人从事其他行业。
2、产业结构情况。农业产业结构中主要以“玉米、油菜”种植为主。以xx年为例,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3210亩(含复种指数),其中:粮食播种面积2530亩,总产量63.25万公斤,在粮食作物中以玉米、油菜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是以大豆、生姜为主,以林果业为补充,畜牧业以养猪场和分散喂养猪、牛、羊和鸡为主。
3、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截止今年12月上旬,建设有乡村公路1条,约7.8公里,一事一议项目通组公路硬化正在建设中;现有田间道路25条,约10公里,全部道路均为泥巴路;水利设施建设上,坝塘共8个,小水池120个,沼气池80口。
(二)、有关农村政策的落实情况
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得到进一步落实,全村的社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发展。全村基本实现组组通公路、通电、通电讯。现交麻组建有1个科技文化活动室;全村享受农村低保252户1003人,困难户基本上得到救助,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合人数1847人,参合率90%;全村有17户农村危房改造户,目前改造工作已全部完工;建有中小学1所,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农村义务教育基本普及,“三免一补”政策已落实到位;农村税费综合改革以及相关惠农政策、措施,也逐步得到落实。
(三)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情况
村“两委”班子共10人,其中:村党支部委员5人,村民委员会委员5人;全村共有党员52人,其中:男性党员45人,女性党员7人;每年召开党员大会2—3次;实行村务公开、财务公开、政务公开,坚持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加强党群、干群关系,努力调动村民的参与政务、事务的积极性。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资金投入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村委会到鼓扬红岩的乡村公路多年得不到修缮、路面硬化以及多数田间道路过窄、过陡,雨天行走艰难,从而影响了村民的生产、生活和物资运输,增加了生产、生活成本
2、是水利设施落后,水池、水窖修建数量较少,不能满足村民的农业生产、生活用水
3、村容、村貌等基础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多数组建设杂乱无章,比较凌乱,路面硬化、绿化、美化、净化设施建设不到位,环境卫生条件差,全村的16个小组均无垃圾处理池。
4、农村科技、文化和医疗卫生条件差,设备、设施落后。对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不足,严重制约我村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近年来,xx区始终把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大力实施“环境立区”战略,着力打造“投资到xx、事事都好办”的环境品牌,努力使xx成为客商投资的洼地、服务的高地、发展的福地。先后荣获“省投资环境优化奖”、“xx省优秀金融生态区”称号。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强化领导,大力营造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浓厚氛围
环境代表一个地区形象,是促进经济发展重要推动力,是一个地方加快发展的最大品牌。我们坚持“政府创造环境、企业创造财富”的理念,推行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一把手”负责制,区主要领导担任优化经济发展环境领导小组的组长、副组长,定期召开常委会和全区性专题会议予以研究部署,成立行政效能办公室专门负责协调开展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在《xx日报》、xx新闻、xx政府网等新闻媒体开辟专栏广泛宣传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具体举措,努力营造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人人有责”的浓厚氛围。同时,实行服务企业、项目建设“一线”工作制、区级领导干部联系和服务企业责任制和“三个一”工作机制。每位区级领导都联系有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每个职能部门都分包有具体的建设项目和企业,实现“个个肩上有担子、人人身上有压力”。如在解决佰仕达公司院内“通讯信号弱,网速缓慢”影响工作效率的问题中,区里联系该企业区级领导亲自带领工信局、移动、电力等单位负责人赶赴现场,及时为他们安装了小型信号增大器和光纤接入分配器,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二、突出重点,着力提升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服务水平
在工作中,我们把服务对象满意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提升服务水平,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一是深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精简审批事项,简化办事程序,对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涉企经营服务性收费进行再清理,共清理审批事项80余项,精简审批事项98项。
二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对企业、项目建设单位相对集中的工业集聚区,累计投入资金11亿元,建设了经三路、雪莲路、纬二路、纬五路等10条道路,建成了变电站、雨污水管网、污水处理厂和14栋标准化厂房,铺设了供热管道和供水供气管网,使项目入驻的基本条件日趋完备。
三是积极开展专项服务活动。以开展“企业服务年”、“项目服务年”、“为企业送服务”活动为契机,全力服务企业发展,千方百计帮助企业破解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仅今年以来,共组织各职能部门累计为企业提供各类服务1200人次,帮助多氟多、佰利联、东方海纳、维纳陶瓷等企业争取转型升级资金约1700万元,协调金融机构为辖区企业融资14.73亿元,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50余个。如获悉鑫诚、淼雨、科力达、中州胶带等企业因流资困难影响生产时,积极协调农信社及时提供总计达3400余万元贷款用于生产经营,有力支持企业发展壮大。
四是探索建立优化环境的长效机制。在服务企业、项目建设过程中,我们创新建立“企业服务面对面、解决问题联席会”工作机制,严格实行服务企业、项目建设:定人、定措施、定时限、定奖惩的“四定”工作模式,即服务企业、项目建设要有专人负责,对出现的问题要有专门方案措施,实行限时办结和奖优惩劣机制,对发展快、牵涉问题比较多的重点企业和建设项目,区主要领导进行“面对面”服务,直接到企业、项目建设单位现场解决问题,如多氟多公司上市前夕,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带领分管工作人员现场办公,及时与市金融办协调,安排区工信局、区商务局、xxx国税分局等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