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是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写作,大多数人在进行了工作总结的写作后,可以对自己的工作有一个系统的检查,下面是品读360小编为您分享的班导师工作总结推荐8篇,感谢您的参阅。
班导师工作总结篇1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子弟中学是鹿泉市规模较大的走读制学校,有30个教学班,班级规模也比较大,每班学生均在60人以上。班级规模过大,给班主任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经常听班主任抱怨肩上的负担太重。并且,众所周知,班主任一人管理无论在量上还是质上都有很大的局限性,而我校的科任教师又多为年轻教师,工作热情高,渴望在学科教学之余有机会来锻炼自己,加上因不是班主任而不能享受的种种待遇,科任教师难免产生心理失衡。针对这种现状,我校于2006~2007学年上学期开始,借鉴高等的做法,实行导师制。具体要求是以班主任为核心,班级科任教师组成导师组负责整个班级建设,每个导师既面向全体学生,又对指定的若干学生的个性、人格发展和全面素质的提高负责。在不增加校舍和师资的情况下,在大班教学中实行小班化管理。
二、导师制的实施办法
(一)开好动员会,调动师生的积极性
学期初,我校召开了动员大会,向全体师生宣讲实施导师制的目的、意义和具体做法,使师生深刻理解此项改革不仅关系到学校的质量,更关系到教师自身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充分调动起了师生参与的积极性。
(二)明确要求,制定导师职责目标
结合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本校的情况,制定了导师职责目标:
1.生活上关心学生。初中学生特别是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都比较差。导师的首要职责就是帮助学生尽快适应自己能够管理约束自己的生活。
2.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制订可行的学习计划。学生从小学来到初中,课程骤然增多,难度加大,面对走马灯似的轮流上课的教师,很多学生会产生迷茫感。特别是对一些新开的课程,学生更是不知从何入手。导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帮学生制订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使学生逐步学会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中学生正处于从童年向青年的过渡时期,思想很不稳定,人生观、价值观还不明确,缺乏自我管理意识。导师要通过细致入微的思想政治工作,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4.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及时帮助学生消除和克服心理障碍。中学生的身心在初中阶段急剧变化,有的心理学家把这一阶段称为“危机期”、“风暴期”,意味这一时期急剧的生理发展,尤其是性早熟,带来了个体生理、心理的躁动与骚乱。导师要以朋友的身份对学生进行保健和青春期,让学生以理智的态度对待自己的生理变化,减少慌乱不安的'情绪,并激发他们自尊、自爱、自主和各方面蓬勃向上的愿望。5.对学生全面关心,严格要求,以自己崇高的思想境界和道德品质影响学生。导师自身的行为表现对学生是无声的命令,对学生的思想有着重要的影响,甚至影响其一生,导师必须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用自己良好的思想修养,去感染、影响学生,给学生树立一个好的榜样。
(三)选拔、培训导师
导师的政治素质和管理能力是中学导师制的中心环节。我校按照教师自愿的原则,挑选责任心强、有组织能力、有积极性、热心教学的教师来担任导师工作。根据参与教师和学生数量,每个导师对几个或十几个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等全面负责,并要定期和家长联系,无疑这对导师尤其是没有经验的青年教师提出了挑战。为了提高质量,减少工作中的盲目性,我校领导先自学导师制的理念及管理办法然后对全体导师进行培训,使导师对中学生的身心特点、现代教学和管理理念的认识有了理论上的飞跃。并请有经验的班主任和优秀教师介绍实践经验,结合本校特点对导师进行校本培训,尽快帮带青年导师成长。
(四)调配师生
导师和学生如何调配是需要解决的又一难题,我校遵循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原则,由学生选导师。每位导师把自己的基本情况、特长、爱好以及指导计划等公布于众,由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挑选导师。学校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又加以调配。避免了所谓的“主科”教师“门庭若市”,“副科”教师“门庭罗雀”的状况;通过做教师的工作,解决了好学生争着带,“差生”无人问津的状况,每位导师指导的学生尽可能优中差相配,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这样有利于同学互帮互助。
(五)建立并完善导师管理制度,使之落实
我校实行导师制与晋级、评职称以及年终奖挂钩,切实兑现多劳多得政策,充分调动并保证了教师的积极性。
为了保证导师制不流于形式,避免有些教师是为了晋级和评职称的需要只做一些表面工作,我校还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制度。制度规定导师每周至少和学生交流一次,谈话要有记录;每月和学生家长座谈一次,和家长一起对学生的成长负责;每月由学生根据学校制订的量化细则表对导师做出评估。制度还规定每两周要召开一次以班为单位的导师会,大家相互沟通,交流经验,从不同的角度了解自己指导的学生,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同时也了解班里其他学生,因为每个导师除了是极少数学生的指导教师外,还是更多学生的科任教师,还有更大面积的学生需要通过学科教学来实施“教书育人”。
三、导师制的成效及体会
实行导师制,形成以班主任为核心的导师组,科任教师共同参与班级管理,不仅弥补了班主任一人管理的不足,并且提高了科任教师的积极性,有利于因材施教。导师制实行一个学期,受到了社会和家长的普遍好评。
1.融洽了同学关系,提高了班集体的质量导师制实行以来,大多数同学认为同学间的关系更加融洽,班级凝聚力有所增强,全班形成了你追我赶的良好学风和团结互助的融洽氛围。并且,各导师的高明之处或优点通过其指导的学生都带到班级集体之中,班级集体质量明显提高。
2.尊重了学生个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导师制下,职责具体到个人,面对小批量的学生,导师更容易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和学习情况,能够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的个性、志趣和特长,帮助他们制定落实学习计划并检查执行情况,每个学生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提高个人的素质,导师的具体指导、言传身教,使学生能从导师身上学到许多为人之道,学会尊重他人、关心集体、团结同学、互相帮助、爱护公物,学会刻苦学习、掌握技巧,对生活充满自信,对学习充满信心。导师制使每位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受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使每一位学生感觉到有人在关注自己的学习状况和进步情况,从而不断产生成就感,提高了学习的自觉性。
3.提高了科任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实行导师制一学期以来,每位科任教师具备了班主任教师同样的特殊身份,产生受学校重视、受学生尊重的强烈情感。导师制增加了教师与学生交流的机会,有利于教师树立威信。每位导师都有被学生了解、被学生宣传的机会,师生双方的了解导致心理相容,增加教学合作的可能。因此,虽然任务加重了,但是教师的工作热情反而空前高涨。
4.促进了教师的自我提高
导师制的实施,对广大教师来说既是一种压力,也是一种动力。在实施过程中,教师们深深体会到,作为一名导师,自己应该努力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政治素质;通过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去影响、学生;要融学、心理学等学科于一体,掌握现代教学管理手段,把握当代中学生的思想活动规律,熟悉学校的管理制度和规章制度,为人师表、身体力行,提高教学水平和工作水平,满足学生的需要。总之,导师制向教师的人格、组织能力、交往能力、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