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活动方案能够让我们更好地满足参与者的需求和期望,写好活动方案,确保布置工作符合活动的整体效果和要求,下面是品读360小编为您分享的培训教育活动方案7篇,感谢您的参阅。
培训教育活动方案篇1
主题:健康教育的基本方法
时间:20xx年3月15日
地点:社区教育学校
形式:讲授
主讲人:李启程(黄土镇学校体育健康教育教师)
参加人:黄土中小学校、义和小学校全体体育健康教育教师
主要内容:
传播、行为干预和技能培训是健康教育的三个基本方法。
一、传播概述
传播就是传递、散布、交流信息的行为和过程。具体地说,传播是一种社会性传递信息的行为,是个人之间和集体之间,以及集体与个人之间交换传递信息的过程。一个完整的传播活动不仅是发送信息,同时要收集反馈信息,因此,通常把传播称为“交流”。
(一)传播的分类
应用于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是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两种类型。
1、人际传播。人际传播也称人际交流,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直接的信息沟通活动。这种交流活动主要通过语言来完成,也可以通过非语言的方式来进行,如动作、手势、表情、信号(包括文字和符号)等,是传播活动中一种古老而普遍的方式。
人际传播可以分为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三种形式。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传播形式有交谈、访问、劝告、咨询等。个人与群体之间的传播形式有授课、报告、演讲、讲座等。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传播形式有会谈、座谈、讨论等。其特点是直接、充分、准确、简便易行,不受机构、媒介、时空等条件限制;交流双方可以立即得到反馈,双方可以即时了解对方对信息的接受程度和传播效果。
2、大众传播。大众传播是指职业性的信息传播机构使用电子和印刷技术,通过广播、电视、网络、报纸、期刊、书籍等媒介向范围广泛、为数众多的社会人群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其特点是信息的发送者是职业性的传播机构和人员;信息的接受者众多;信息量大,覆盖范围广,传播速度快;基本上是单向传播,缺乏即时和充分的反馈。
(二)传播要素
一次完整的传播活动,必须有一些基本因素存在,这些基本因素称为传播要素。
1、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指传递信息的个人(如卫生工作者)或团体(如报社、电台、通讯社),是信息的发出者。
2、信息。在传播学中信息就是传者所传递的内容。
3、媒介。是信息的载体,传递信息的中介渠道。如书刊、报纸、宣传画等。
4、受传者。在传播过程中接受信息的一方(如听众、观众等)。信息接受者人数众多简称为受众。
5、效果。受传者接受信息后产生的反应。
6、反馈。反馈是指受传者对信息的反应和把这种反应回归到传者的过程。在交流活动中反馈可以存在,也可能不存在;可能是直接的,也可能是间接的;可能是受传者主动的反馈,也可能是传者主动的收集。
例如,健康教育人员利用宣传画向婴儿的母亲宣传母乳喂养的好处,健康教育人员就是信息的发送者,画面上讲的“母乳是婴儿最好的食物和饮料”就是信息,宣传画是传播的媒介,婴儿的母亲就是信息的接受者。婴儿的母亲听到这些信息后的反应就是效果,健康教育人员了解到这些效果就是得到了反馈。
二、传播材料的使用
健康教育传播材料就是指配合健康教育工作使用的印刷材料(如报刊、小册子、传单、折页、墙报、图片、宣传画等)、声像制品(如幻灯片、录像带、录音带、电影片、光盘影碟等)、实物模具(如人体模型、器官标本等)。健康教育传播材料能使健康信息和保健技能的传授更生动、更直观、更容易理解,能够取得比仅用语言要好的效果。
基层健康教育工作者在使用健康教育传播材料应注意以下技巧:
使用面向个体的材料一般来说,在对个体使用材料(如传单、折页)时,健教人员应该对使用方法给予指导。提示材料的重点内容,使对方加深印象;帮助对方掌握材料中的某些方法和技能。
使用面向群体的材料在使用面向群体的健康教育材料(如展板、挂图、幻灯片)时,选择的时间最好是大部分参与者能够接受的时间;向受传者展示的画面、文字要力求让他们看得见、看得清;讲解者应用当地群众易懂的语言讲解,吐字应清晰;每次传播活动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一个小时左右为宜。
使用面向大众的材料基层卫生保健单位经常可能收到或购买可供在公共场所张贴使用的健康教育材料(如宣传画、墙报、报纸),一般来说这类材料只能由大众选择性地接受,健教工作者不可能向受众作直接的讲解、说明。在使用上要选择在允许张贴和摆放且人们经常通过而又易于驻足的地方,如卫生所的候诊室、街道集市上的布告栏学校的公开栏等;宣传品应挂贴在光线明亮的地方。
三、基层健康教育常用方法与媒介
基层常用的健康传播方法和可使用的媒介有多种,需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具体采用。
(一)口头交谈
通过与目标人群面对面的谈话,传递知识,指导行为。简便易行,是基层开展健康教育的基本形式。
(二)专题讲座
以办学习班的形式组织大家进行学习,是一种群体教育方法,适用于目标人群的系统教育。
(三)健康咨询
通过解答目标人群提出的健康问题,帮助其作出健康行为决策,咨询工作应由专业人员承担。
(四)小组讨论
通常由6—10人组成,在健康教育人员的引导下,小组成员集体讨论,互帮互学,适用于技能训练和行为改变。
(五)标语
形式简单,制作方便,内容明确,号召力、鼓动性强,适用于造舆论,创造氛围。
(六)传单
针对目标人群某一问题制作传单,内容较详细,可大量印制、广泛散发。
(七)小册子
内容系统,知识性强,易保存,可长期使用。
(八)科普报刊
定期出版发行,信息量大,综合性强,是目标人群学习保健知识、积累信息的好帮手,但不适于文化水平低的目标人群。
(九)折页
图文并茂,直观,易理解,易保存,适用于需要反复学习的信息传播及对某些技能的具体指导,适合发给文化水平低的个人使用。
(十)黑板报与墙报
定期更新内容,简便易行,可随时编排内容,在某些适宜地点可用。
(十一)卫生科普专栏
在目标人群居住或活动区设立专栏,可贴图片、宣传画,也可写上文字,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教育性。
(十二)宣传画
以绘画形式和艺术感染力向目标人群宣传有关知识,受到普遍喜爱。
(十三)广播
传播迅速,听众广泛,语言表达灵活多样。给目标人群以亲切感,但不适于具体操作的指导。
(十四)电教材料
如投影片、幻灯片、录音录像节目等。形象生动,为群众所喜闻乐见,适用于群体教育。
四、行为干预
健康相关行为是指个体或团体的与健康和疾病有关的行为。一般可分为两大类:促进健康的行为和危害健康的行为。
(一)健康行为
健康行为是有利自身和他人健康的行为,如定期身体检查、不吸烟、不酗酒等。包括日常健康行为(合理营养、积极锻炼等)、保健行为(定期体检、预防接种、系统保健管理)、保护行为(调适、主动回避)、避免有害环境对健康的影响、戒除不良嗜好、求医遵医行为等。
(二)不健康行为
不健康行为是不利于自身和他人健康、可能增加疾病发生的危险、加重病情、促使疾病预后不良的行为,又称危害健康行为。如饭前便后不洗手、怀孕期间不到医院做检查等行为。
五、行为改变的知信行模式
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预防疾病、维护和增进健康,它要求人们自觉地采取符合健康、增进健康的行为,改变已养成的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然而行为改变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因此各国学者提出了很多有关行为改变的理论,下面简要介绍知信行模式。
知信行模式可用下式表示:
知信行
知(知识和学习)是基础;信(信念和态度)是动力;行(包括产生促进健康行为、消除危害健康行为等行为改变过程)是目标。要达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