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个教师都应该在开展教学之前,提前写好一份教学计划,想要自己的教学能够在众人之中脱颖而出,写好教学计划很重要,以下是品读360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三年级上卅数学教学计划6篇,供大家参考。
三年级上卅数学教学计划篇1
一、任教班级学生现状分
1、学习习惯和兴趣:我班共有学生38人,总体说来,良好的学习习惯已经初步养成,大部分同学都能很好的完成作业,学习数学的兴趣较高,但上课时思想开小差的现象还时有发生,还需要进一步培养。个别同学的基础较差,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在这方面有待强化。课堂中喜欢动手参与、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
2、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1)绝大多数的学生已经掌握上半学期所学的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部分同学的思维较灵活,有着揭示知识之间的联系、探索规律的精神。
(3)个别学生从知识到实践的跨越还有些难度。
二、教学任务目的和要求
1、知识与技能方面
①通过观察、数数、交流、类推等活动,认识“万”,知道10个一千是一万,了解万以内数位顺序表。理解10000以内数的意义,掌握数的读、写法,能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
②会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整百数加整百数及相应的减法,整千数加、减整千数,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每一位都能整除)及整百数乘一位数。
③能正确估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得数是几十多,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十多,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积是几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积大约是多少。能正确列竖式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知道0与一个数相乘得0,会验算除法。
④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读、写分数,在具体材料的支持下能比较两个几分之一或两个同分母分数的大小。能正确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⑤在现实的生活情境里感受认识千克与克,动手实验知道1千克=1000克。了解24时计时法,能进行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的换算。
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了解周长的含义,掌握周长的计算方法。知道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知道从一个角度观察长方体形状的物体,最多只能看到3个面;能指出从正面、侧面或上面观察到的由三个同样的小正方体摆成的物体的视图,能根据视图摆出相应的物体。通过实际观察,了解物体正面、侧面和上面的含义,初步掌握观察物体的方法,积累观察物体的经验。
⑦能用比较有效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会用表格或简单的.条形图表达统计的结果。初步理解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时相等,有时大些或小些。会用“偶尔”、“经常”等词语描述可能性的大小。
2、数学思考方面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并在与同伴交流中逐步学会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能应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并在解决这些问题过程中初步体会到现实生活中蕴含大量的数学信息。
3、情感与态度方面
感受数学和日常生活密切联系,体会数与形都能用来描述现实生活中一些现象,逐步产生对数学的兴趣,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学习客观地评价自己与评价他人。
三、教材重点难点
重点:探索算法,正确进行除法的笔算。认识“万”以内的数,合理灵活地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初步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自主发现千克和克的关系。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用两步计算解决相关实际问题。理解24时计时法。难点:商末尾有0且有余数的除法。建立正确的千克和克的质量观。计算的正确性,合理估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结果。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之间的换算。
四、主要教学措施
1、努力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课堂学习氛围,切实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尊重、爱护每一位学生,因人因材施教,使每位学生都有收获,都能享受到成功的愉悦。
2、坚持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使学生养成一丝不苟、认真作业,细心检验的学习习惯,养成整理错题集,在班级中成立“一帮一”的学习小组,每天进行“错题一扫清”的活动,帮助后进生每天都在进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3、利用每周一课的数学阅读以及中午的午间阅读时间,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对于学习能力较好的学生,鼓励他们阅读《小学生数学报》、《时代学习报》等,拓宽知识面,保护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
4、认真钻研教材,结合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5、在教学中,注意与生活实践相结合,让学生感觉学习不再枯燥无味,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的能力,优化作业设计,不搞题海战术,不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
6、积极主动地与家长多联系,全方位地了解学生,同时也让家长了解自己的孩子。
7、充分利用各种教具、学具、电教图片等教学手段,使学生脑、手、口、眼同时得到锻炼,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想象、表达等能力及创新意识。
三年级上卅数学教学计划篇2
一、指导思想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探求客观世界的规律,并对现代社会中大量纷繁复杂的信息作出恰当的选择与判断,同时为人们交流信息提供了一种有效、简捷的手段。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义务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二、班级学生情况分析
全班共有学生60人,大部分学生对数学有上进心,但接受能力还有待提高,学习态度还需不断端正。有部分学生自觉性不够,不能及时完成作业等,对于学习数学有一定困难。所以在新的学期里,在端正学生学习态度的同时,应加强培养他们的各种学习数学的能力,以提高成绩。
三、教材分析
1、数与代数
本册教科书有关数与代数的知识安排了倍数和因数;分数;分数加减法和方程。这几部分内容联系是紧密的,倍数和因数的学习为学习分数做准备,分数的学习是学习分数加减法的基础,分数加减法的学习以及学生前面掌握的整数四则计算是学生学习方程的基础。
2、空间与图形
在这部分内容的设计中,充分体现“注重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简单几何体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变换”,通过观察物体、制作模型、数学实验等方式,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表象,在这些表象的支持下,通过亲身体验来帮助学生获得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一些本质特征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推导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统计与概率
这部分内容不但出现了单式的折线统计图,还出现了复式的折线统计图,并且把学习重点不放在如何制作统计图上面,而是放在如何运用折线统计图来了解信息,应用信息上面,通过这样一种方式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从而达到增强学生统计观念的目的。
4、实践与综合应用
本册安排的综合应用在编写方式继续采用了程序性的活动方式,为学生设计出基本的活动程序并指导学生一步一步地进行活动,并在每个程序下面都给学生留有记录、分析、计算和写建议的地方,明确要求学生参与整个活动过程,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综合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倍数、公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