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制定一个明确的工作计划,以确保项目按时完成,工作计划中的每个任务都应该有清晰的目标和预期结果,以下是品读360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气象局工作计划6篇,供大家参考。
气象局工作计划篇1
2018年是实施“十三五”气象发展规划的重要一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也是推进气象现代化的关键一年,要重点抓好以下九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全力做好气象防灾减灾工作。
一是加强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实现苏木乡镇(街道)气象防灾减灾领导机构和嘎查村(社区)责任人全覆盖。推进自治区、盟市、旗县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纳入政府绩效考核全覆盖。推动苏木乡镇(街道)编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嘎查村(社区)编制气象灾害应急行动计划,加强基层气象灾害防御应急演练。推进部门间信息共享和应急联动,联合开展气象灾害会商研判、预警发布、灾害防御、灾害调查和绩效评估。完善重大气象灾害停课、停运等联动响应机制。编制气象灾害调查和评估业务规范,加强定量化评估服务。完成三级分灾种、精细化风险区划。二是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做好重大灾害性天气预报服务,滚动开展重大气候事件监测、气候趋势预测和灾害风险分析,重点做好暴雨等突发灾害以及山洪等次生灾害风险预警,强化和规范基层台站突发性、局地性强对流天气短临预警。充分发挥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优势和作用,实现面向各级政领导、相关部门责任人和助理员、信息员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全覆盖。三是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全面落实人工影响天气业务现代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委托第三方开展终期评估。加强云水资源评估技术和人影数值模式解释应用。加快人影装备布设、作业站点标准化和特种观测体系建设。应用人影装备物联网和作业实时监控指挥系统,实现装备、弹药、作业过程的实时动态监控。加快推进人影安全管理行动计划,加大督查力度,推动气象、公安、安监等部门和苏木乡镇政府落实安全主体责任。
第二,着力提升气象服务供给能力。
一是做优决策服务。紧紧围绕农牧业大区和生态大区等区情,做精天气气候和气候变化对农畜产品安全、生态安全等影响评估服务。针对极端性、突发性、重大气象灾害及次生衍生灾害,注重发挥气象灾害预警、综合减灾和减轻灾害风险的作用,强化面向政和相关部门的决策服务。二是提升公众服务影响力。落实气象信息传播机制和能力行动计划,健全气象服务全媒体融合发展运行机制。打造集约共享、蒙汉双语、覆盖三级的公共气象服务网升级版,推进蒙古语言文字气象服务标准化建设。三是推进智慧农牧业气象服务业务。实现全区农牧业气象服务信息流互联互通,与农牧业等部门合作推进气象为农牧服务向基层延伸。完成三级主要作物和牧草的精细化农牧业气候区划。推进特色农畜产品气候品质等级认证工作。以中国气象局扶贫点为契机,带动贫困旗县“两个体系”建设。研发农牧业保险气象服务手机客户端,开展农牧业天气指数保险服务。四是加强专业专项气象服务。建立业务向上集约、服务向下延伸的新能源气象服务模式,推进新能源精细化评估,提高预报服务质量,开展客观化效益评估。深入推进交通气象服务业务,推送基于位置、个性化的交通气象服务信息。推动气象服务指标纳入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标准,逐步实现3a以上景区气象服务全覆盖。加强水文等专业气象预报业务能力建设。深化同住建部门合作,推动城市内涝预警服务。组织做好自治区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等重大保障服务。
第三,发挥优势保障生态文明建设。
一是强化生态监测评估服务。发展以卫星遥感监测为主、地面人工和自动观测相结合的生态气象观测业务,改进观测技术方法和标准,继续推进自动观测试验研究。发挥遥感、地面相结合及高分卫星数据应用优势,重点推进呼伦湖、乌梁素海、岱海、居延海等湿地动态监测评估服务,突出做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水土保持等重点工程气象保障服务,针对林业重大有害生物防治、飞播植树造林,深化气象监测预报服务。二是强化适应气候变化工作。继续推进气候变化基础数据集建设,加强气候资源承载力和气候容量评估研究,开展气候变化对局地环境、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影响分析。三是强化环境气象业务。围绕自治区大气污染等突出环境问题,强化华北区域环境气象预报平台本地化应用,提高区盟两级空气质量、空气污染气象条件预报和重污染天气预警服务能力。开展霾对交通运输、旅游等高敏感行业的影响评估。
第四,加快气象现代化建设步伐。
一是落实主体责任。坚持问题导向,围绕指标找差距,采取增分和增效措施,补齐气象现代化建设短板。分类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发挥直属单位业务现代化的引领作用,支持条件成熟的盟市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并开展第三方评估,加大基层气象现代化建设力度,加快改善基层气象台站面貌。二是推进气象服务业务现代化。加快自治区级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并推动盟市、旗县立项,实现与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和自治区应急广播系统无缝对接。加强气象服务规范化建设,印发主要农作物和气象灾害服务规范。研发决策气象服务和智慧农牧业服务业务平台,搭建交通、能源、环境、旅游、城市等专业气象服务集约化平台。三是推进气象预报业务现代化。强化内蒙古数值预报和精细化气象要素格点预报业务,提升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和延伸期过程预测能力,发展极端气候事件监测和气候预测业务,提升无缝隙集约化气象预报能力。推进气象预报技术客观化和精准化,发展数值预报释用和多源资料融合技术,加强格点站点预报、灾害性天气自动识别和预警等技术研究。建立一体化气象预报业务平台,完善预报产品质量检验系统,实现自治区、盟市旗县业务流程和产品协同一致。推进气象预报规范化管理,强化检验评估业务,探索建立业务准入制度。四是推进综合气象观测业务现代化。加强地面观测业务标准化建设,优化全区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完善苏木乡镇和灾害防御重点区域气象观测设施布局,开展自动站网加密和雷达建设,提高综合气象观测业务质量和水平。启动锡林浩特观象台地基遥感观测试验工作。推进“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内蒙古数据与应用中心”建设,强化卫星遥感研发成果向业务应用转化。实现“雷达保障管理与实时技术支持系统”、“地面气象观测设备保障远程支持与仿真系统”业务化应用,研发“观测设备运行状况监控掌上平台”。五是推进气象信息化支撑能力建设。健全管理制度和地方标准, 制定行业气象观测数据汇交标准规范,建立数据产品准入机制。建成统管共用的基础设施云平台,实现“气象专有云”与“自治区电子政务云”资源融合应用,启动气象大数据平台试点建设。继续推进统一数据环境的业务系统集约整合与流程再造。扩充综合气象信息共享平台行业部门数据和气象灾害监测信息。完善云和天气现象、雷达定量估测降水等观测产品制作业务,开展气象与社会化大数据融合应用研究。完善气象信息化安全管理体系,优化综合监控运维平台。实施“气象业务内网”二期工程。开展“气象数字化档案馆”建设。加快推进政务管理信息化,完成盟市局电子政务内网接入和气象门户网站(群)建设。
第五,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一是强化科技支撑。贯彻落实气象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力争在数值预报应用技术、多源数据融合分析应用、气候可行性论证技术方法、标准化体系研究等领域取得新突破,加强能源、旅游、交通气象服务关键技术研究。二是强化创新驱动。发挥气象科研所创新引领作用,打造自治区级科技创新平台。发挥直属业务单位和盟市局的创新骨干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