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将教学反思写得全面具体,我们才能更好地提升教学质量,通过写教学反思,我们一定能从中发现教学中的不足和收获,下面是品读360小编为您分享的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5篇,感谢您的参阅。
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篇1
?折扣》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百分数的知识基础上教学的。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大多数同学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新闻媒体、交往、购物等多少都有所接触、了解。但学生的这种认识还只是凭借生活经验产生的感性认识。如打折,学生都能想到是便宜了,比原价少了,但问其所以然,能解释清楚的并不多。所以对折扣知识概念学生并未真正理解。另外,学生很少会将这种生活中的商业折扣与数学、与课本上的百分数数学知识相联系,欠缺知识间沟通互化的意识。所以,需要教师规范、指导形成系统的概念,联系生活实践来展开教学。但是在农村生活中,打折的现象比城市少见一些。所以我在设计这节课时,尽量考虑到我们农村学生的现状。
数学本身来源于生活。所以我在新课导入时,就由学生们经常接触到的自行车为切入点,农村的学生很多都是骑自行车上学的,对自行车学生们是再熟悉不过的了,就创设了为女儿买自行车的情境。通过猜测我买的自行车多少钱,与原价对比,从而引出了打折。然后再进一步探究,打折究竟是怎么回事,并用所了解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我注重了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强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好的数学问题,是激活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教学中我适时地结合生活情境,结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正确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不断地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很好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如在发现问题环节,在学生掌握发现折数与百分比的相互关系的前提下,分层提出了“原价相同折率不同、原价不同折率也不同、原价不同折率相同”等一系列问题,使学生不断解折率表示的是现价与原价的关系这一核心内容。
2、注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情景的设计贴近生活,把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去感受数学、学习数学、应用数学,丰富学生的解题策略。如拓展提高环节,习题的设计使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多种促销方式、不同的解决方案,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同时为学生创设了展示智慧、发挥潜能的空间。
3、突出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的全面性。
事物往往包含两面性,促销的背后同时也包含着正常的商业竞争与虚假欺骗的两种情况,如请你策划环节,使学生在理解其实际意义的同时,学会多角度地分析问题。
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篇2
本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地读、写百分数,会运用百分数表达生活中一些数学现象。
2、掌握小数、分数和百分数之间互化的方法。
3、在理解、分析数量关系基础上,正确解决有关百分数的实际问题。
4、学会把分数的有关知识和技能迁移到百分数,体会类比的数学思想。
在实际教学中,五个解决问题里面,我认为没有解决好的就是例5,从学生的数学总结中也得到证实,很多学生表示没有掌握例5,他们希望老师能重新讲解。学生没有掌握好,首先反思的是老师,那个点没有讲解清晰。
我的问题在于:1、夸大了题目的难度。和可能和小时候上学不喜欢或者没有掌握这一知识点有关系,尽管当了老师,更多的对于数学的畏惧性依然存在,甚至无措的情况也有。所以在教学中夸大题目的难度,也给学生带来一定暗示:这个题目很难,你不会掌握它。
(措施:自己一定要练习,不仅能做对题目,还有学会找出题目中的关键点,找到解决问题关键点的方法。在做练习后,我会和答案对比,差异在哪里,实际上我更多的是看结果,先看结果是否一致,结果一致时再对比列式的不同。通过反复练习,我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关键点及如何去突破关键点,当我熟练掌握时才发现,心中的信念是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问题的难度性已经不存在了。)
2、仓促上课。在自己没有清晰掌握的时候就给学生讲解,势必是讲不清楚的。要赶进度,重视进度而忽视教学质量,教学质量也很难提高。
(措施:重新为学生讲解。学生感到单位1的变化是一个难点,他们找不准单位1,实际问题是单位1的变化,单位1变成了什么,他们不清晰。他们仍能准确的找到单位1,但不会使用单位1,有些时候单位1中具体的量发生了变化,他们不清晰。)
找到了我的问题所在和学生的问题所在,就需要我去帮助他们理顺思路,班上优秀的学生听的也是云里雾里的,例5的教学实在差劲,老师就没有表述清晰。非常感谢可爱的学生,他们知道自己的问题,看他们也让我知道自己的问题。
接下来就是重新讲解,我将题目进行细化。
首先练习的是填空题:()比20多20% ()比8少25%
20比()多20% 8比()少25%
让学生列式解答,在这四道练习题中,前两道的单位1是知道的,分别是20和8,,用乘法,列式20×(1+20%)和8×(1-25%),后两道不知道单位1,所以用除法:20÷(1+20%),8÷(1-25%)学生列式解答后让学生说一说列式的原因。接下来就是重新出示例5,细化
4月份比3月份减少20%,变成填空题是(四月份)比1少20%(3月份是单位1 ,假设为1),求出四月份为0.8
5月份比四月份增长20%,改填空题为(五月份)比0.8多20%(四月份是单位1,具体数值是0.8),学生很容易求出五月份,接下来学生就能比较5月份和3月份。
接下来的练习中,我会让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找到题目的关键点,然后进行转化和细化,填空题的形式出现,要清楚每一步求出的是什么。
就是用这种细化加转化的方法,学生顺利掌握,依然有几个学生没有掌握,课下有针对性的补习。
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篇3
对于周长,孩子们并不陌生。为此,我在导入新课时直接布置任务:你会量圆的周长吗?用你手边的工具,想办法量出圆的周长。孩子们跃跃欲试:有的用自带的软尺饶着圆周量;有的用绳子饶着圆周量了,展开再用米尺量绳子的长;有的拿圆在直尺上滚动一周;还有的量出圆周的一半来乘2……看到孩子们有这么多的量圆的经验,我感到很欣慰。随即提问:要想量得准确些,操作中应该注意什么?有的说用绳子量的时候要记好起点和终点的位置、滚动时也要记好记号……在第二环节自主尝试中,让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刚才的经验和方法,测量指定大小的圆的周长,并猜想圆的周长和什么有关,小组长做好记录。第三环节,交流汇报:小组代表发言,其他组的代表做好补充和评价。得到的结论是:圆的周长和圆的直径有关,有的小组用表格的形式反映了操作的结果。第四环节,启发点拨:圆的直径越大,这个圆的周长越长,圆的直径越小,这个圆的周长也越短。那么他们的关系有怎样的规律呢?比较得出结论: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我们的这个结论和专家的结论一样,同学们打开书看看书上的说法。
一节课就在孩子们的探究和经历中进行着,虽然坎坎坷坷,但毕竟经历了、感受了、体验了。我想孩子们对于圆周率的认识就不仅仅是停留在结论之上了。
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篇4
面对新的课程改革,教师首先应该改变教学的行为,即把对新课程的理解转化为自觉的教学行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行为的层面上,呈现出新课程的所蕴涵的新的理念和新的教学方式。在教学“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乘法”这一课后,我做了深刻的反思:
一、注重了情境的导入,提高孩子们的参与热情。
本节课,开启课时,我注重从孩子的身边挖掘素材,引出整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