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期的教学就要结束了,老师一定都从中学到不少专业知识,需要写好教学反思了,会写适合自己的教学反思是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的前提,下面是品读360小编为您分享的初一教学反思8篇,感谢您的参阅。
初一教学反思篇1
一学期很快就结束了。但是这一学年我却教得一点不轻松。七年级是小学和初中的过度阶段,小学里的学习依赖性很强,自觉性比较差,习惯老师时时刻刻的看着。有很多地方都需要慢慢适应。我所教的班级学生的各方面都不好。首先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听课习惯差,有四分之一的学生课堂上不能集中注意力,讲话、做小动作,经常要停下来整顿纪律。没有养成随时记笔记的习惯。作业完成情况很不理想,经常有五六个人不做作业,如果是双休日的话,那作业情况就更差了,有十多个学生不做作业。大多数学生字写的较差。一句话就是学习态度较差。其次,是行为习惯没有养成,到处乱扔垃圾,不尊重老师等。针对这些情况,我也采取了一些措施。
一、利用中午自习的时间,每天练二十分钟的字。一开学,我就要求每人准备一本钢笔字帖。学生练字,我也随堂指导。有部分同学经过一学期的练习,写的字有较大的进步。
二、狠抓作业完成。每天加强检查的力度,从小组长到课代表,仔细检查,详细记载。一旦发现有不完成的现象,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帮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另外我还协同家长一起监督检查。取得了一些效果,但还有极少数顽固分子。
三、加强双基训练。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是语文素养的奠基石、是根本。本班的学生的双基较差。一方面我通过早晚读和课堂上的时间,加强诵读训练。要求背诵的课文、诗词、理解的字词等。一课一课的过关。每次默写我都一一批改,督促他们订正,把共性的问题在课堂上再次强调。另一方面,我发现学生的答题很不规范。为此,我详细的讲了各种题型的答题技巧和规范,有的还要求学生们熟读熟记。再通过大量的练习,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转化成解题能力。
虽然做了大量的工作,最后的考试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存在问题在基础知识上。积累与运用,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和语言的一般运用能力。如看拼音写汉字,四个字都是平时默写过的,强调过的,全对的仅仅十多人。课文名句默写,都是平时强调的名句,仍有不少学生扣分。这些都是平时基础掌握不扎实。专题与综合实践,题目是我们做过的,但是失分较多,主要原因是上课没有认真听讲,听课效率差。
诗歌赏析一项是难点。这次也不例外。学生不理解诗歌的大意和要抒发的感情。同时组织语言能力也有待于加强。
古诗文阅读。从答题情况来看,能拿满分的学生不多。集中考查学生对词语含义的理解和翻译的能力,以及对文章内容的把握。不少同学不理解内容,所以不会翻译句子,更不能结合文章答题。因此以后在上课时应该尽量具体讲解文言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学生在复习时也要提醒其多加留意。
现代文阅读。主要考查学生的认读与理解能力,分析与综合能力和.鉴赏与评价能力。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较差,不能规范答题。仿句也是难点。
作文是一篇命题作文。考试中发现很多学生审题不清,偏题、扣题不紧的很多。不能抓住题目中的题眼。文章要求以记叙为主,适当运用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学生不明确记叙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的区别,文章体裁上不能沦为“三不像”,文笔再优美也得不了高分。
在今后教学中,我将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继续抓基础知识。在学习中要强调多读多背,多接触文本、精彩的文章或片段,力争做到熟读成诵,切实加强语言的积累和感悟。
2.重视方法的指导与能力的培养。现代文阅读,重在研读材料,审清题意,按点答题。应培养学生准确抓住问题要害,并能用简要的语言表达思想的能力。因此,应强调学生解题方法的学习和解题规范的训练,同时通过大量的练习,培养语感和归纳总结的能力,以及表达能力。
3.作文一方面要加强审题训练。另一方面加强平时的练笔,如日记、周记等,一定要养成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反映生活、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的良好写作习惯。重视作文指导、作文评改、作后评析等几个重要环节,要让学生参与到这几个重要环节中,可采用个人自改、小组互改、全班评改、重写一次的流程,让他们发扬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变“别人要我写”为“我要写”。只有这样,才能为提高作文质量打下良好的基础。
初一教学反思篇2
这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童话,有美的语言、美的形象和美的意境。学习这篇课文,我是创设情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我们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我觉得我们真幸福啊!假设一下,我们这双明亮的眼睛消失了,由一个正常人变成了一个盲人,我们的生活将会是怎样的呢?我们来体验一下盲人的生活好吗?
我先把要求讲一下,我说闭眼的时候,不要出声,心要静,我说结束的时候,你才能睁开双眼。我还想请一位同学帮帮忙,这位同学要闭着眼,拿一本本子上来给我,再闭着眼睛回到你的座位,谁愿意来做这个特别的体验?(选一名同学)你要注意:等一会儿,我说闭眼的时候,我还有一段话,我说完了,你才能上来。你听明白了吗?
好,请同学们静下心来,请慢慢地闭上你的双眼:光明消失了,你眼前只有黑暗,黑暗,无止无尽的黑暗。你是一个每天都看不见光亮,看不见色彩的盲人。
好,请慢慢地睁开你的双眼吧,谁来说说刚才的感受?同学们都非常有兴趣,学生认真地扮演了盲人的角色,从而产生真切的情感体验,拉近了文中盲孩子的距离,让学生走近作品。
在“深入领悟形象,把握”这一环节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句式:(1)“对着作品中的盲孩子,我想说——。”(2)除了对着作品中的形象外,对着自己,对着大家,你又想说些什么?让学生与作品中的形象对话,实际上是让学生对作品中的形象做一番思考,把握形象的意义,进而理解文章的“爱”的主旨。盲孩子的快乐来自影子、萤火虫的关爱,影子关爱别人,自己也获得新生。引导学生由作品中的形象,联系到自己、大家乃至整个社会,无疑使学生进行了深刻的自我,增加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课结束时,我播放了《爱的奉献》,打出字幕: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让美的形象,美的情感,感染着学生,熏陶着学生。学生很自然会想到“爱”的主旋律,想到《爱的奉献》这首曲。此时“爱”的分量在学生心中加重了。
初一教学反思篇3
在课程改革开始的时候,很多教师、家长这样说:“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那么,新课程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我觉得首先应该给学生的是一堂充满“激情”的课。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在整堂课中我一直以充满激情的状态进行教学,除了让文本中的情来感染学生,更易我的激情来渲染、熏陶学生。
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童年的朋友》这篇课文时,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小熊的可爱之处了!我提出:“你们读读课文,觉得文中的小熊是一只怎样的玩具,你从哪里感受到的,你能通过朗读体现出来吗?”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