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中,通过写教学反思,会不断体验和感悟,相信很多教师在结束教学之后,都会认真写一份教学反思,品读360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高三教学反思物理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高三教学反思物理篇1
认真分析高考物理试题和学生高考成绩,回首自己高三这一年来的教学工作,有许多值得总结和思考的地方。下面就一年来在教学中的体会总结如下:
一、加强研究,明确方向
高三年级教学伊始,认真学习研究“新大纲”以及前几年的高考试题,从中找出共性,发现变化及趋势,总结规律,明确备考方向,提高复习备考的针对性。物理试题的共同特点是:注重基础,考查物理主干知识、重点概念和规律;紧密结合实际,考查综合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物理知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加强实验能力考查。变化之处及趋势:应用数学知识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要求有所提高;能举一反三的设计、解决书本以外的开放性实验;第二亲卷难度可能会降低,23、24、25题梯度会更明显。
二、制定计划,落实目标
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制定切合实际的复习计划,每个阶段的目标定位。
1、适当降低难度,使学生拥有优越感,顺利跨过会考、高考的台阶。
学生刚完成会考,会考期间简单的重复练习,使他们思维简单化,而高考物理试题的难度之大是众所周知的,所以,从会考到高考如何过渡显得非常重要。
2、夯实基础,循序渐进,培养能力。
高考物理试题有8道选择题,每道题6分,其中多数题目来源于课本中所谓的非重要章节,甚至有的是课本的原话再现,这要求我们重视课本,并对每个知识点进行落实。对于主干知识更是考查重点,这些知识的应用前提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否则无法实现。在加深对“双重”理解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用物理思维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复习中应做好点面结合。主干知识的复习,首先选择一系列相关连的一环扣一环的小题目串由学生自主复习、解答作为铺垫带动相关知识点的复习,这样,学生清楚物理模型的建立过程以及用物理思维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相反,一个综合性较强的题目,可以采取拆分的方法——“化整为零”,对复杂问题的分析、分解、建模、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展现在学生的眼前,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和方法,提高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理科综合试题仍是学科内综合,以专题形式进行学科内综合复习。
编织知识网络,可以实现多题归一,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并能抓住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质方法——分析物理过程,建立物理模型;有利于培养学生推理和分析综合的能力,用物理思维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专题训练进行思想方法归纳和总结。
4、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实验能力。
实验题的分值有17~18分之多,但从历年高考的得分情况分析,实验能力的考查总是学生较为薄弱的部分,得分率一直偏低。为了提高这块的得分率,复习备考时,注重抓实验原理和设计思想的理解,实验操作要领、误差来源分析及减小误差的方法,对实验进行归纳、对比;读数类、电路设计类,力学中的纸带处理,图象处理及光学、热学等。
三、加强集体备课,优化课堂教学
高三时间紧,课堂教学更应具有针对性、实效性,为了能达到这个要求,我们需要对教材有透彻的理解,对知识的应用有更深更广的了解,对学生可能遇到的难点或不解之处有预见,以使教学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备课组常互相探讨、交流、学习,相互取长补短。
四、注重解题方法指导
物理试题有三题计算题,分值为54~55分之多,所以解题方法及规范与否将大大影响到学生的得分,所以有必要加强解题方法的指导。物理评分原则是重过程、轻计算,按步得分,如何抓住得分点尤其重要。我们除了坚持训练学生的解题规范外,指导学生用假设未知物理量列方程的方法实现分步得分,同时应写清楚研究对象和过程,标注方程序号,物理量符号书写应规范等。
回顾过去一年的教学工作,略作梳理,值得反思的问题多多,慢慢品味,真有不少收获。
高三教学反思物理篇2
在今年物理教学过程中有这样的体会:学生学习物理,如同瞎子摸象,正如不同的瞎子对大象的认识不一样,不同学生的脑海中的物理世界也大相径庭,有的学生抱着“物理大象”的腿不放,当碰到“物理大象”的鼻子时,就发出“物理物理云里雾里”的感叹,有的学生喜欢这里摸摸,那里抱抱,做了大量的题目,但不会整理,对“物理大象”也只留下一个模糊的不完整的认识,我们的教学就是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按照一定的顺序去摸“物理大象”,力求获得一个完整且清晰的认识。理解重角度,操作重顺序。
一轮复习
一轮复习是以《考试说明》为纲,按教材的内容顺序以章节为单元从知识和能力两个方面进行教学设计。复述是复习管理中重要的一个方面,将知识点串成知识线,零乱的知识条理化,由厚变薄,印象深刻,自然持久。学生经过高一高二学习,对高中物理有了大概的了解,但是有些概念辨析不清,有些规律理解不透彻,再加上或多或少的遗忘,学生的物理知识结构混乱且模糊不清,不会简明而完整的复述,有些同学甚至在一轮复习之后也只能对照复习资料中的知识清单机械地再现其中的一部分,不会用自己的语言简明扼要地表达。如“直线运动”中可将知识点串成如下的知识线:“质点与参考系”时间间隔与时刻” “路程与位移” “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和图象”。不少同学经过高三一轮复习,感觉比过去懂得多了,但复习到后面,前面的内容又忘记了,恐怕在引导学生进行有条理的复述方面做得不够。
高考是选拔性考试,对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在《考试说明》中有“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用数学知识处理物理问题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等五个能力要求。在具体到每一个章节中,这五个能力又有不同的表现,如在“直线运动”中具体表现为:画情景图,选用公式,图象的识别与应用,估算。画情景图是理解能力的表现,画情景图是将题目中用文字语言表达的物理过程转化为用图象语言去表达物理过程,为用符号语言(即运动学公式)表达物理过程作铺垫。运动学的解题过程可理解为三种语言的转化过程:
有些学生通常没有画情景图的意识,直接从“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要困难得多,虽然有些简单的题目不画情景图也能做出来,那是因为这些同学将情景图直接画在大脑中,而不是画在草稿纸上,由于大脑容量的限制,信息较多、过程复杂的问题在大脑中难以完整地再现,常常难以立式或出现差错。选用公式和图象的识别与应用是用数学知识处理物理问题能力的表现,估算是分析综合能力的表现。但对每一个章节中这五个能力的表现还不很清楚,有时只看到一个个题目,看不清题目背后相对稳定的能力要求,需要在今后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学习和完善。
正如要提高自己对“直线运动”中题目的理解能力,首先要有画情景图的意识一样,可能每一种能力都首先具备一种意识,有了这种意识,就会自发地行动,久而久之便养成了这方面的能力。有些同学在成长过程中无意中获得了学习物理所具备的一些意识,在后来的学习中就能轻松完成学习任务,有些同学在成长过程中没有获得了这方面意识,学习物理就困难重重。那么学好物理要具备哪些意识呢?这方面只有一些零碎的感悟,也需要学习与思考。另外,如果这种意识在高一高二教学中能够逐步渗透,那么再经过高三一轮复习时系统全面的整理,效果想必会更好。
总之,针对高考的五个能力要求,如何细化到每个章节之中?如何协调好高一高二及高三一轮复习的教学,使学生的能力养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