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范文政治8篇

时间:2023-01-28 作者:tddiction 教学文档

教学反思的写作是为了帮助教师更好地提升个人的教学质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会经常写到教学反思的,下面是品读360小编为您分享的教学反思范文政治8篇,感谢您的参阅。

教学反思范文政治8篇

教学反思范文政治篇1

先进的教学理念要通过先进的教学方式、方法体现出来,而教学理念转变本身也要在教学方式转变中进行,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理念不转变,方式、方法转变就没有了方向,没有了基础;方式、方法不转变,理念转变就失去了归宿,失去了落脚点。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必须要求广大工作者与时俱进,树立先进的理念,不断改革高中教学方式、方法。下面就高中政治教学反思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传统的高中政治课教学方法基本上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满四十分钟,不留给学生充分的主动学习和消化时间,这种教学方式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从而失去学习政治的兴趣。其实,这种陈旧的教学方法实质上具有“重教师主导作用,轻学生主体作用;重知识灌输,轻养成;重群体,轻个体;重课堂,轻社会实践;重学校,轻社会”等诸多特征。因此,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必须改革高中政治课教学方式和方法,而要改革政治课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就必须彻底打破封闭、单项、机械、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所以,我认为,高中政治教师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努力做到:

第一,要结合政治教材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分析现实社会及生活中活生生的各种政治、经济、哲学、文化现象或事例,尤其是要善于将当今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时政热点与书本中抽象的政治理论知识生动、形象地结合起来。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对政治课产生浓厚的兴趣,真实地感受到政治理论离自己的生活并不遥远,从而接受所学的政治理论观点,加深对政治理论知识的理解。

第二,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尤其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要想方设法让他们动起来。比如,在高一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堂谈自己在经济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并从课本中寻找解决的办法。比如,在经济生活中我们的学生会遇到人民币与外汇的兑换问题,甚至会涉及到外汇的兑换比率的问题,这在高一政治新教材中就能帮助学生找到答案。

第三,政治教师还要结合新课程的要求,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比如,除常规的讲授方法外,我们还可以运用图画图表演示、幻灯、录音、录像等直观感知的教学法,把多媒体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充分利用到政治教学中去。此外,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比如辩论、讨论、社会调查等。

第四,新课改的政治教学必须将群体与个别结合起来,高中政治新教材的内容和事例的设置很强调体现学生的个性差异性,这就要求在政治教学中要针对不同生活经历、性格气质、兴趣爱好的学生,进行多侧面、多样化的个别,以此来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政治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通过群体个人,给学生以温暖和信心,使集体成员间互相激励,促进个人的进步。

另外,作为高中政治教师,要适应新课改的要求,转变政治课的教学方法,还需要在政治教学中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其实,这是现代师生关系的核心要求,是一直以来我们所倡导的,同时也是新课程改革教学方式、方法转变的重要条件和客观要求。但过去,我们对教学的理解是“教师把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发展能力、陶冶品德的过程”。这些对教学的定义都是从教师的角度去说的,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要求学生照办,教师出题、学生考。教师永远占据主导地位、是主动的,学生永远是从属地位、是被动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不可能也不需要师生的平等,教师就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具备民主思想,这也是导致政治教学方式上“灌输式”的重要原因。而现在,新课程改革对教学的定义有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新课程改革把教学的实质定义为交往、互动,这种观念的转变,必然要求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学过程的交往、互动,意味着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真正把教学看作是师生共渡的生命历程,共创的美好体验,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而如果我们政治教师在教学中没有民主、平等思想的话,是不可能实现这种转变的。

总之,古人云“吾日三省吾身”。告诫后人如果要不断进步,就要不断反思、反省,教师亦是如此。我们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反思,发现问题,不断改进,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能力,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教学反思范文政治篇2

一、20xx年中考试题及答案的主要特点

1、围绕热点、焦点问题,切入口符合学生实际

20xx年中考政治试题能本着切合学生实际,广泛地联系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国内、国际的热点问题,以及学生的发展实际,选择和设计试题的情景材料,要求学生对试题所给予的信息进行整理、判断、归纳、分析、综合的思维加工,发表自己的看法,由此考查学生认知社会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思想方法、基本做人道理和基本人文素养,以期实现认知、能力、情感协调发展的目标。

如:选择题第9题“齐二假药案”,第15题“关于闯红灯行为的正确认识”,第20题“采取措施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和农民工子女上学困难的问题”,以及辨析题第24题和综合实践题等,都无一例外地围绕学生的实际,同时要求学生对这些问题要具备一定的思想内涵和深度才能正确解答。

2、强调能力立意,凸显综合能力的考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对学生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考能力就是考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理解能力、应用能力、表达能力,说到底是以知识为载体的思维习惯、思维品质和思维水平。因此,每道题都必须取材于生活,都必须是新编题。如今年考查的“北京2008年奥运会口号”、“神舟六号发射成功”、“社会主义文化的主要特点”、“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几乎条条考能力。学生只满足考前突击是不可能考好的。

3、着眼学生终身发展,突出自主学习和思考探索

根据推进素质和实施基础课程改革的要求,不仅要联系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生活实际,更要关注学生个人的成长发展。为此,思想政治课教学需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通过调查、讨论、访谈等活动,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不断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提升自我成长的需要。

20xx年的中考试题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特点。如第四大题实践探究:知荣明耻伴我行,该题设置了四个环节,现象透视、深度思考、我思我行、出谋划策,每个环节都是围绕学生关注的实际和问题结合社会主义荣辱观来设问,该题的正确作答必须要建立在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基础上,将课本所学灵活地运用于实际生活。

4、答案不拘泥于学生思维结果,鼓励创新的思维过程

为了考查能力,中考题都是在设置情境上设问。答案都是紧扣设问,结合情境生成的。这样的答案对全体考生是公平的,也是经得起评价的,更是能反猜题的。如简答题第22题“可持续发展”,题目中要求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提供一个节约资源的小窍门,这样的设问给学生提供了思维的宽度和广度,鼓励了学生创新的思维过程,学生答出了很多实际可行的好方法。再如简答题第23题“社会主义新

...
《教学反思范文政治8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