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是教师对实践分析的一种文字报告,为提高自身教学能力,相信教师一定都学会了写教学反思,品读360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只有教学反思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只有教学反思篇1
?只有一个地球》是人教社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说明文,它介绍了有关地球的知识,说明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整篇文章条理清晰,说服力强。由于是说明文,文中用了不少列数字、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来说明地球资源的缺乏和不能移居的事实。但是对于学生来说,由于这些数字的庞大、例子的遥远,仍然感觉很抽象。这时,我就采取列举实例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
如,课文中有这样几句话来说明地球的渺小:“但是,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它是一个半径只有六千三百多千米的星球。在群星璀粲的宇宙中,就像一叶扁舟,它只有这么大,不会再长大。”学生看了以后一脸茫然,不能领会到地球在宇宙中的渺小。我就举例子告诉他们,如果把光明小学的操场比作宇宙,那么地球就相当于操场上的一粒尘土。这下子就形象起来,学生们就能领会到地球在宇宙中的渺小。
又如,课文第六自然段通过列数字告诉我们人类无法移居的事实:“科学家已经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千米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人类不能指望在破坏了地球以后再移居别的星球上去。”学生对40万千米的概念很模糊,我就告诉他们地球离太阳是1。5亿千米,坐飞机去的话大约要二十几年,这么一估计,40万千米坐飞机得五六百万年才能到达。这么一举例,学生们恍然大悟,一下子都明白了。
只有教学反思篇2
本周,我们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一课,这是一篇关于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文章。
在讲地球的美丽和渺小时,作者把地球比作一叶扁舟,我选择“扁舟”一词作为训练点进行教学。
我首先向学生发问:“把地球比作扁舟说明了什么?”学生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说明了地球的小!”
这个比喻的作用真的仅此而已吗?此时,我让学生进一步想想这个比喻与先前接触过的比喻有何异同?我们在打比方时,要求本体和喻体有相似之处,比喻得要贴切、恰当,而地球和扁舟除了有“小”这个共同点之外,似乎再也找不出相似之处,这个比喻恰当吗?
学生产生了疑问,为什么不用米粒和皮球来比喻地球和茫茫宇宙,为什么此处比喻忽略了本体和喻体的形似?是作者的失误吗?这样,学生陷入沉思:“扁舟”更巧妙地寓意何在?
通过及时的点拨,学生不难体会其巧妙的寓意:地球像一叶小舟行驶在茫茫宇宙中,如果人类在这“生命之舟”上任意破坏,后果则不堪设想。地球这个生命之舟将不复存在,而人类就更无处容身了。从“扁舟”这个词中,我们不难看出地球的“飘摇不定”,从中体会出了地球的容易破碎。
因而人类更应精心保护地球,才是这个比喻地精妙之处。对这一词语的深刻领悟无疑为课文中心的理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可见,作者的用词用语是经过了精心的考虑的,是处处体现了课文的思想的。
只有教学反思篇3
?只有一个地球》是第十一册中一篇文艺性说明文,通过教学,要使学生了解一些有关地球的知识,受到环保,同时培养其思维的严密性,灵活性,独创性,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文本题材与表达形式都比较严肃,如何寓严肃于生动之中,使学生得到知识,情感,能力多方面的提高,是教学难点所在。
一、切入中心,重点议读
一篇文章往往包蕴着丰富的内涵,若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能力范围之内的最深刻理解,得到最大提高,就必须紧扣中心。
本课教学中,继提出“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地球母亲”这一问题并进行简单交流之后,马上提出中心议题“实际上人类是怎样对待地球母亲的,使地球面临着怎样的危机对此你有何感想 ”组织学生进行自读与小组探讨。充分的读,议,使学生全面而清楚地了解到由于人类对地球的无节制破坏,已使地球面临资源缺乏甚至枯竭的危机,认识到破坏生态环境的危害。在与上一环节内容的反差中,学生心灵受到较大触动,水到渠成地发出“保护地球”的呼吁。
二、调整顺序,活用文本
文章有一定的写作顺序,但为了表达的需要,作者可以灵活改变固有的模式。同样,为了教学的需要,教师也可以对文本的顺序进行调整,以更适应学生的认知规律,()促进阅读理解。
文中宇航员的话是在接近尾声时出现的,起到了总结前文,激发感情的作用。但当学生了解到地球的被破坏程度,便发出了类似“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也太容易破碎”的感慨,因此调整原顺序,在“读议”之后请学生读一读宇航员的话,不仅没有妨碍教学进程,反而使学生加深了理解,情感也得到自然的升华。
三、鼓励质疑,训练思辩
尽管文中明确提出“人类不能指望,在破坏了地球以后再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然而受科幻作品的影响,不少同学提出诸如“月球家园”,“火星之家”,“空际旅馆”等幻想中的人类未来家园。这是学生思维活跃的表象,也表明学生开始敢于质疑。此时,把“只有一个地球”的结论强加给学生,显然是不明智甚至是愚蠢的。怎么办我想到了“辩论”.
辩论是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调动知识贮存,激活思维,使其在言语交锋中得到听力,思维,表达,交际等多方面能力训练,更能使观点更趋明晰,科学。果然,在我有意的引导下,学生起初的互不服气,声嘶力竭转为互相质问,据理力争。“我们要相信科学。终有一天,我们可以在月球上建起人造仿地球庄园!”“人类有多少,而月球有多大 ”“火星之家在建成之前,恐怕人类已经因大自然的报复而所剩无几了!”“也许我们可以发现在遥远的外太空,还有一个‘地球’存在,但是,有多少光年我们要在茫茫宇宙中漂浮多久那里是否已经有了主人 ”……学生的思辩能力得到展示与成长的舞台,而同时,“只有一个地球”“必须保护地球”的观念也随之深入人心。
课堂上也有许多不足之处,最明显的,是在辩论时,几名课外知识丰富,思维敏捷的学生充当了主辩手,而大部分同学成了偶尔插几句的拉拉队。其他同学发言不多的原因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点:1,视野狭隘,对课外知识知之甚少;2,心中有数,但表达能力差;3,缺乏自信,担心说得不好而被笑话。“少数参与”的现象不免有违“教学要面向全体”的要求,但毕竟使几位“主辩手”得到充分的发挥,也给其他同学以鼓舞。鼓励学生丰富课外知识,为不善或不敢发言的同学提供更多的表现机会,可以有效地弥补这一不足,使课堂的活跃性不流于形式。
只有教学反思篇4
这节课上,我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基本做到了如下几点:
一、 课堂充满学生的“琅琅书声”。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要让学生真正地走近文本,感悟文本,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多读。本课教学伊始,我便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接着,我又引导学生边想象画面边读课文,加深学生对文本的了解;而后,我让学生有感情地读课文,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整堂课,学生在“琅琅书声”中,用心去拥抱语言,学生与作者之间产生了情感的共鸣。在思维与情感的强烈碰撞中,学生掌握了知识,受到了,培养了能力。
二、 课堂上,学生“议论纷纷”。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体验、探究、感悟”。本堂课,我始终在努力地为学生搭建了这个体验、探究、感悟的平台。如:初读课文后,我让学生找朋友自由地说说从课文中了解的知识;利用课件展示从太空遥望地球的图片后,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在学生读课文3、4自然段后,让他们谈一谈自己的看法,说一说自己所了解的生态灾难;在为学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