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三角形教学反思8篇

时间:2023-01-29 作者:Kris 教学文档

撰写教学反思能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自己肯定也是在学会思考,以下是品读360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剪三角形教学反思8篇,供大家参考。

剪三角形教学反思8篇

剪三角形教学反思篇1

在解直角三角形中,我们习惯于利用三角函数根据题目中已知的边角元素来求另外的边角元素。其实,有时候利用方程来解决这样的问题甚至能起到更好的效果。

在《解直角三角形》中第四节船有触礁的危险中,其情境引入是这样的:

海中有一个小岛a,该岛四周10海里内有暗礁。今有货轮由西向东航行,开始在a岛南偏西55°的b处,往东行使20海里后到达该岛的南偏西25°的c处。之后,货轮继续向东航行。你认为货轮继续向东航行途中会有触礁的危险吗?

对于本题,要判断船是否有触礁的危险,只需要判断该船行使的路线中,其到小岛a的最近距离是否在10海里范围内,过a作ad⊥bc于d,ad即为小船行驶过程中,其到小岛a的最近距离,因此需要求出ad的长。根据题意,∠bad=55°,∠cad=25°,bc=20,那么如何求ad的长呢?

教参中是这样给出思路的,过a作bc的垂线,交直线bc于点d,得到rt△abd和rt△acd,从而bd=adtan55°,cd=adtan25°,adtan55°—adtan25°=20。这样就可以求出ad的长。这里,需要学生把握三点:第一,两个直角三角形;第二,bd—cd=20;第三,用ad正确地表示bd和cd。用这种思路,多数学生也能够理解。

但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利用方程的思路来分析这道题目,学生更容易接受。题目中要求ad的长,我们可以设ad的长为x海里,其等量关系是:bd—cd=20,关键是如何用x来表示cd和bd的长。这样,学生就很容易想到需要在两个直角三角形利用三角函数来表示:rt△abd中,tan∠bad=从而,bd=xtan55°;rt△acd中,tan∠cad=,从而,cd=xtan25°,这样根据题意得:xtan55°—xtan25°=20,然后利用计算器算出tan55°和tan25°值,这样就可以利用方程来很容易的解决这样一个题目,并且是大家很熟悉很拿手的一元一次方程。

可见,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同样一道题目,不同的方法,却能够让学生理解起来,减轻许多思维障碍,这不正是我们教学中所要达到效果吗?

剪三角形教学反思篇2

我在上《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这节课时,先复习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相等;对应中线、对应角平分线、对应高线相等;周长相等;面积相等。根据全等三角形是特殊的相似三角形,诱导学生们在类比中,猜想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同学们积极性很高,抢着猜,猜完后,我又重点对三角形中的中线、角平分线、高线、周长、面积在相似三角形中与相似比的关系进行了讲解。书中没有完整推导过程,一开始让学生来验证结论的正确性时,学生有点困难,后来在我的引导下完成了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等于相似比后,其它的也依次推理出来了,至于在讲对面积比与相似三角形相似比的关系时,利用面积公式以及对应高的比等于相似比后,最终得出等于相似比的平方。然后又讲了这几者在相似三角形中的关系,只要知道其中一组的比就能知道其它比,而且学生对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印象非常深刻。最后,讲了一些经典例题,整个过程学生理解、接受能力都比较好。

这一节课中,引导学生复习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是“诱”的过程,让学生利用这个思维惯性去“猜想”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就是“思”的过程。这个“猜想”不是凭空瞎猜,而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的一种思维的延伸、拓展,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剪三角形教学反思篇3

三角形的高在小学已经接触过,在七年级下册又出现了三角形的高,这两部分有什么不同呢?

小学学习了三角形高的画法,所以在七年级时三角形三条高的画法不再是重点内容,但由于时间隔得比较长,有些学生还不会画钝角三角形的高。所以,我设计的重点是:理解三角形高的含义,知道三角形三条高交于一点,能判断各边上的高。难点是画钝角三角形的高。在讲课的过程中,有的教师把重点放在了如何画三角形的高上了,所以整节课的重点发生了偏差。在备课时,一定要细化课标,分析一节课的目标,才能上好一节课。

新授知识需要教师的精雕细琢,对于课后题更需要认真剖析。

课后有一道题:

一个缺角的三角形残片如图所示,不恢复这个缺角,请你画出ab边上的高所在的直线。你是怎么画的?为什么?

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由于没有认真审题,没有看清“不恢复这个缺角”,“画ab边上的高所在直线”,学生将两条边延长,补全了第三个角,然后画出了ab边上的高。我提醒学生再审题,自己思考所画的图是否满足题意,学生审题后恍然大悟,进入了深度思考。结果有些学生根据“三角形的三条高所在的直线交于一点”画出了ab边上的高所在的直线。然而这道题还没有结束,我又追问:在不恢复缺角的前提下,ab边上的高线能否画出?为什么?学生又陷入了深思。

一道题让学生两次陷入深思,将学生的易错点通过对比追问的方式解决。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对三角形的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剪三角形教学反思篇4

?相似三角形》,其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亲自操作、探究的过程中,获得三角形相似的第一个简单的识别方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整堂课学生的表现看到,这节课基本上实现了以上目标。

在这节课中,我认为有以下几点感受较好:

一、这一节课通过情景创设,引入新知较恰当,切合实际。教师用4分钟回顾提高后,教师用教学用的三角板提出要学生举起看起来与老师的这块相似的一块学生用三角板。接着让学生通过猜测、变量、计算和比较得出两块三角板相似的结论。这样引入能很好的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知识的乐趣,从而能调动学生探索新知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二、这节课多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自主操作、自主活动的机会。不论是回顾旧知,还是探究新知,都是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比如画一画、量一量、算一算这些设计都能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新知的空间,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的新理念。

三、教师在这节课中,通过设计问题和启发、引导,让学生悟出学习方法和途径,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比例对特殊三角形,教师提出这两个三角形有什么关系?理由是什么?对任意两个三角形,老师请学生量一量、算一算,结果都是由学生自己操作、判断得出。体现了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新理念。

这节课感到遗憾的是有些学生操作计算速度慢,没有时间等待他们探索出给论。这样他们对这节课所学的内容理解不透彻,不能更好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剪三角形教学反思篇5

相似三角形的应用分两块内容,一块是相似三角形的周长比和面积比与相似比的关系,另一块是相似性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第一个应用总的来说是比较简单的,没有太难,太偏的问题,但实际应用的难度就大大提高了,涉及到的实际问题,不仅题意难以理解,还有就是问题复杂,学生摸不找头脑,找不到解体思路,像我新课后完成后布置学生完成的课后作业题2、5、6题,有些成绩较好的学生跑到我办公室说:“老师,你布置的书本作业我一个都做不来。”

第一块内容虽然相对而言比较简单,但学生也有比较容易错的地方,比如说题目条件是两个相似三角形的面积比是多少,学生往往会直接将其开方得到两个相似三角形相似比是多少,这样做的原因就是学生还没真正理解“相似的性质”——先要有相似,才有比例。另外,在

...
《剪三角形教学反思8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