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写一份教学反思,老师一定都能从中吸取不少宝贵的教学经验,撰写教学反思可以提高老师的自我指导能力,下面是品读360小编为您分享的统计的教学反思7篇,感谢您的参阅。
统计的教学反思篇1
“简单的统计”根据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进一步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初步学会制作一些含有百分数的简单的统计表;认识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并学习制作一些简单的统计图;学会对统计图表进行一些简单的分析,受到国情;能从报刊、杂志、电视、网络等媒体中,有意识地获得一些数据信息,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为使学习方式得到根本上的改变,笔者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现将其中的几点体会总结如下:
一、现生活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感到数学有趣。如在教学折线统计图时,课的开始我先出示了一个病人的体温记录折线统计图,让学生观察并回答:这个病人能出院了吗?你从图上了解到了什么?这副图告诉我们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和作用?通过这样一种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形式,让课堂贴近学生生活,学生的兴趣是浓厚的,学生在生活中的体验也是充分的,本来枯燥乏味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了。
二、导自主探究,学会绘制图表。
在引导观察图表的过程中,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探索画法,因为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已经掌握了一些特点,教师再适时提出问题进行点拨,完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学生的观察、交流,自然而然地发现了绘制图表的方法。
三、解决生活问题,提高实践能力。
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应用数学知识改造客观世界是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数学练习要引进相关的生活问题,学用结合,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能力。我在教学完了本单元的知识后,布置了一道实践作业,要学生统计一周的气温变化情况,以每晚的天气预报为准,先绘制统计表,再绘制成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这样不仅充分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学习数学是有用的。
总之,本节课最大的收获是通过教学形成了对该类知识点的教学模式:观察统计图表—探索画法—制作统计图表—分析统计图表解决问题。
由于在教学统计表时过高的估计了学生的能力,急于求成,学生在绘制时对“合计”一拦的位置把不准,出现了一些错误。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吃透教材,备好学生,掌握学生的知识生发点,把握教材的难点和学生易混淆的地方,提高数学活动的参与面,特别要照顾到差生,使全班学生都有所发展。
统计的教学反思篇2
这节课我主要是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贯穿于教学活动中。具体体现在:
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关注了内容呈现上的情境化。李医生要了解咱们班同学的换牙情况,应该怎样的告诉他,在学生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了统计图表的学习。这样的情境,一是能够很好的体现统计学习的必要性(数学学科角度看),二是能够很好的照顾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角度看)。
2、重视知识形成与发展过程。课的展开阶段,首先通过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然后指导学生主动探究,分类整理再合作交流,从而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总结阶段,注意拓展知识,回归生活,充分体现数学生活化。
3、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经历统计的发生、发展过程,强化了学习统计过程中的体验与感受,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注重过程的激励性评价,促使学生得到全面而富有个性化地发展。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教材的编写意图,在学生轻松、愉快地经历统计过程的同时,不断地引导学生进入创新思维的广阔天空。但也存在不足之处,课堂上没有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提出的问题,表达不清,学生没能做出明确的答复。
今后我要针对我今天在课堂上出现的不足之处,请教有经验的老师帮忙,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
统计的教学反思篇3
反思自己的教学,虽然比较注重设计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统计活动,例如:“最喜欢的颜色”、“最喜欢的游戏”等素材,但对统计教学的目标定位理解却存在一定的偏差。
也许是对课改新理念理解不透彻,同时也受分数的影响,以前总认为试卷上又看不到学生统计数据的过程,显示出来的是结果,只要指导好学生怎样填写统计表和如何画好统计图以及正确回答统计图后面提出的问题就行了,这样做就能衡量出学生对统计知识的掌握程度。在实际教学中,尤其对学生统计意识的培养和统计过程中方法的指导做的不够充分。通过不断学习和交流,使我对统计的教学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教学中,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注重体现统计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统计内容具有非常丰富的实际背景,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我们通过选择现实情景中的数据,使学生理解它们的实际意义,注重对学生日常生活中问题的探索,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注重统计内容的真实性
统计实际上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定量刻画和把握,其结果通常都是真实可*的数据,这些数据一般都能客观地反映事物的真实面貌和发展趋势。在学生统计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要注重统计内容的真实性,让学生切实感受数据的客观性和用数据来说明问题的公正性。
注重在统计活动中学习统计的知识和方法
要使学生真正理解并合理使用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知识和方法,最有效的途径是让学生真正投入到数据统计的过程中,将统计知识和方法的学习融于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在进行统计教学时,我们要重视学生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体验,让每位学生经历统计的每一个环节。
统计的教学反思篇4
义务小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统计》,参赛前观看了教材配套光盘上的课例以及平时听到的课例,教学流程几乎如出一辙:(1)创设情境引入“统计”:用“正”字方法统计信息数据;(2)引导学生探究:用“一格表示一个单位”画图,学生发现人数多格子少不够画,交流得出多种解决办法(在上边、下边、左或右旁边添格子;把一个格分成2个等份等);(3)揭示探索规律:师引导比较得出“用1格代表2个单位”的方法重新画条形图,再看图分析提问;(4)实践应用。这样的教学设计似乎没什么缺陷,优点很突出。
几年来大家一直沿用难以突破就是很好的证明,但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缺憾却非常明显:按如上设计能引出“以一代二”并仓促画图已经很不错了,几乎绝大多数老师都很难扎实有效地完成第一个活动的教学。为什么呢?研讨过这节课的老师都清楚,让活泼好动注意力不能持久的二年级儿童,亲身经历统计过程――画“正”记录、填表、制图、思维由“以一代一”跳到“以一代二”、再画图、分析统计图提出并解决数学问题。还不考虑在实际统计中会出现单数的情况,信息容量、难度那是相当高啊!因此,整堂课只能围绕着一个数学活动“转来转去”就不足为奇了。
今年有幸参加百花奖教学比赛,再次与团队教师研讨这节课,一开始也深受这个教学思路的影响,精彩的情境精美的课件精心的引导……但反复试教就是没法突破上述“瓶颈”,后来,重读新课标和教学用书,在对教学目标准确定位的基础上,打破常规,另辟蹊径,从“学”的视角出发设计“怎样教”,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学习活动层层深入。
统计的教学反思篇5
当我告诉孩子们今天我们学习新的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