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有理数》教学反思7篇

时间:2023-01-31 作者:Youaremine 教学文档

经常进行教学反思,才能让自己取得更大的进步,教学反思是教师对教学过程思考的一种书面表达,下面是品读360小编为您分享的《教学有理数》教学反思7篇,感谢您的参阅。

《教学有理数》教学反思7篇

《教学有理数》教学反思篇1

在《有理数加法》一节的教学中,感到学生对这个问题的理解还不够深刻的,主要对符号处理能力不够强,计算是没有问题的,可是符号弄错的话,就不能得出正确的结果的。反思我的整节课,我觉得我还有很多地方做得不够好的,如,时间不够用,我想可能是我的语言不够精炼,重复的地方太多了,课前我还有检查作业的习惯,浪费了不少时间,还有板书时,画数轴和一些表格等,浪费了一些时间,时间紧的话,板书应该尽量简约。我觉得我一节课下来,我讲的太多了,结果就给学生练的内容偏少了。我这节课我认为比较满意的地方有,我及时对学生的进步进行表扬,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让他们感到自己有值得骄傲的地方,也让他们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经过这节课,我深深地体会到,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不见得简单的,所以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觉得应该从以下这些方面去加强教学。

(1)注意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有理数加法的意义,并设计不同的方法让学生合作交流,从而归纳有理数加法法则。

(2)对有理数加法的教学。要严格要求学生遵循以下步骤:第一、先确定和的符号;第二、再求加数的绝对值;第三、分析确定有理数绝对值是相加还是相减。

(3)为了提高学生的运算速度并减小运算难度,常采取以下简便方法:

①互为相反数结合法,②同号结合法,③同形结合法(整数与整数结合,分数与分数,小数与小数结合)以凑整法。

(4)多让学生搬演,以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并加以强化。

(5)对于学困生要多鼓励,并利用学习小组的优势,“以优补劣”。

(6)由于学生年龄特点,易于遗忘,教师可以采取每隔一段时间就进行强化训练,以增强学生的熟练程度。

(7)不管学习如何紧张都要坚持以学生为主的教学,坚持以学习小组为主的教学模式。

《教学有理数》教学反思篇2

?有理数的加法》是有理数混合运算的第一堂课,所谓万事开头难,由此可见这堂课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指向作用。

下面是我上这堂课的反思总结:

一。在引入部分和同学们一同探讨书上的问题,采用了让学生相互先探讨的方法,发现学生非常的投入,课堂气氛被充分调动起来了,但后来的教学中没能将这个好气氛维持下去。主要原因是问题的难度一下跨越太大,太抽象,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多多反思,怎样深化问题的难度,并容易让学生接受。

二。在一些细节部分还是没有处理到位。比如说解应用题的步骤,应将它的完整步骤都在黑板上演示一下。

三。在推导有理数加法法则时,学生的回答和我自己的预期不一样,我一味引导他跟随我的思路走,所以卡住了。实际上应该让学生说完他的思路,然后引导他将其他情况补充完整。这个说明我的课堂应变能力不够灵活,所以还须锻炼提高。

四。整堂课的语言需要改进,应更加精练,简洁。本堂是概念课,对于概念课来说,概念不要重复太多遍,尤其是一些说出来比较拗口的概念,容易混淆,所以当表述的差不多的时候就可以写出来,不必在这个问题上纠缠不清。

《教学有理数》教学反思篇3

课后反思有理数的加、减、乘、除和乘方运算是建立在小学算术运算的基础上。有关有理数运算的教学,在性质上属于定义教学,历来是一个难点课题,教师难教,学生难理解。有一个比较省事的做法是,略举简单的事例,尽早出现法则,然后用较多的时间去练法则,背法则。但新课程提倡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本单元教学设计上尽量考虑有利于基础知识、基础技能的掌握和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能最大限度地使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充分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使设计的思路符合新课程倡导的理念。

反思本单元课,成功之处在于:

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例如:在教学“有理数的乘法”时,首先由学生口答有理数加法的练习入手,自然地过度到有理数的乘法,找准了新知识的生长点,为学习新知识做准备。然后,让学生举例说明两个加法算式的在实际生活中意义。再提出生活中的另一些实际问题又可以用怎样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的问题。

2、精心设计的现实模型“水位变化,日期前后”使有理数的乘法法则的“规定合理性”与“规定必要性”都得到了事实的说明。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的有效教学应指向学生有意义的数学学习,而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又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此背景下,本节课的引入部分通过幻灯片形象直观地展示学生熟悉的水库水位变化情况,创设了真实的问题情境。意在诱发同学们进行探索与解决问题,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弘扬了滩坑移民精神,对学生进行德育,同时让学生体会到数学问题来源于实际生活。

3、练习设计,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本单元内容安排紧凑,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突破难点。根据七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年龄特征,设计了“试一试”、“练一练”、“合作学习”等环节,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在教学中尽量用激励性和导向性的语言来鼓励学生大胆发言,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在比较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中较好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尽管最初的设计能体现一些新的理念,但经过课堂实践后,仍感到有许多不足。

1、课堂引入花时间太多。有理数的加法对本节课的作用不是很大,直接从水位变化的实例引出可以节省一些时间用于合作学习的环节。

2、“巩固训练”这一环节的题目有时设计的较难,对中下学生一时难以接受。重点应该是练习有理数运算的法则,计算量不易太大。应按由易到难的顺序进行,学生会容易接受。

3、教学中感觉教师启发引导的较多,给学生自主探索思考的空间较少。这样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不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教学有理数》教学反思篇4

有理数不仅安居在数学课本中,而且还活跃在我们的生活里,它是生活不可或缺的音符,也是通向理性思维的一座桥梁。我们稍作思索,就可以发现日常生活中与有理数相关的各种事例。

1、理财需要有理数帮忙。例如:有个同学这样描述自己的小金库:“收入部分为:春节时长辈给的压岁钱20元,爸爸给的功课奖金10元,家里卖废纸得8.5元;支出情况是:开学买铅笔用了1.5元,买圆规用了2.4元,买书用了16.8元。可以看到,这种记录形式在数据越多时,就越显繁杂。如果把收入记为 “+”,开支记为“-”,则记为:+20,+10,+8.5,-1.5,-2.4,-16.8;收支情况直观明了,正负数的魅力可见于一斑,通过有理数加法法则,可以得到余额。

简析:20+10+8.5-1.5-2.4-16.8=17.8,余额为17.8元。

2、处理数据离不开有理数身体是学习的本钱,现在体育考试出现在升学考中,旨在倡导以人为本,小明计划每天做俯卧撑20次,但根据身体状况,每日实际次数不相等,如果实际每日次数与计划次数相比情况如下表(增加的次数为正数,减少的次数为负数)

星期

??

增减

-3

+4

-2

+4

+1

-5

+6

(1) 本周三做了几次?

(2) 本周总次数与计划次数相比,是增加还是减少?

(3) 次数最多的一天比次数最少的一天多做了多少次?

简析:(1)周三做了20-2=18次;(2)-3+4-2+4+1-5+6=5总次数增加5次;(3)次数最多是周日26次,最少是周六15次。

爸爸在水果市场设摊,有一天,他对刚从外地进来的一大批苹果进行质量检查(纸箱上标记着15千克/ 每筐)

...
《《教学有理数》教学反思7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