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调音乐教学反思8篇

时间:2023-02-01 作者:Lonesome 教学文档

在教学反思后,深入解读问题产生的原因才是最关键的,作为一名老师,大家务必要习惯性地做教学反思,下面是品读360小编为您分享的京调音乐教学反思8篇,感谢您的参阅。

京调音乐教学反思8篇

京调音乐教学反思篇1

合作交流”是中国古代流传至今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在孔子的《学记》中就有“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的记载。在新一轮的基础课程改革纲要中,“合作交流”也成为了音乐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学习音乐的重要方式之一。随着基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合作交流”这一学习方式由幕后的零碎操作演变为台前的规模实施。如何合理组织合作交流,防止合作交流流于形式,提高合作交流的质量和效果,成为广大教师关注的焦点。笔者在音乐教学中运用案例研究方法,对音乐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实施合作交流进行了多轮的教学实践与反思,初步探索了实施的基本规律。

一、案例

1.片断之一音乐欣赏课《走近“摇篮曲”》中,我希望在同学们感受、理解了“摇篮曲”之后,能通过“创作”这一形式把自己对摇篮曲的感受和理解表达出来。于是我便设计了这样一个请同学们来创作一段近似于“摇篮曲”的旋律,并配上歌词唱一唱。同学们可以自由组合,进行合作创作。但是,虽然在交流时众说纷纭,可在过了10分钟后的交流中,很多同学不知所措,都说不行、不会,而且对这一活动不感兴趣……

主要问题:感知材料存在复合性,教师要求缺乏引导性。

策略:合作交流的功能利弊探析,教师是音乐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学原理告诉我们:任何教学策略都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每一种方式都有适用范围,不能用一种方式去代替另一种方式。音乐课堂教学中运用合作交流虽然可以创设一个鼓励儿童探索、发展、测试、讨论、交流和感受音乐的环境,但这~教学策略也存在着花费教学时间过长,“搭车”现象严重的弱点,且易使课堂讨论变得杂乱无章、离题万里,教学效果两极分化。因此在明确实施合作交流利弊的基础上,若要更高效率地发挥合作交流的功能,教师必须针对教材、学生的具体情况扬长避短,选择最佳时机,合理组织合作交流,发挥优势功能,才能增强合作交流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功效。

2.片断之二(改进设计)我设计的为:老师请同学们在规定的10分钟内采用不同的形式来表达心中的“摇篮曲”,如:唱、跳、奏、诵、画、演、创编旋律等。教师提供各类打击乐器、画笔、纸、纱巾、娃娃、摇篮等道具,并采用分组合作讨论。同学们虽然能够自由组合,但我有意识地在每组安排了一个小能手,让他们在组内合作讨论中起一个“带动”的作用。在同学们交流的10分钟里,我到每组了解进展情况,并在“创编旋律组”做一停留:我提醒同学们旋律的创作离不开节拍、节奏、速度的设定,只有在按要求设定好节拍、节奏、速度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旋律才能够达到预定的目的。同学们在我的引导下,很快就创作出一段优美动听的旋律。在10分钟后的成果交流展示中,我发现每组都很有特色,都有出彩的地方,在同学们高质量地完成任务的同时,我发现他们情绪高涨,在表演中充满了自信。在成果展示的同时,我还让每组派一个代表论述设计的构思及方法。同学们通过合作交流,增大了信息量,求知欲得到了充分的满足。同学们通过这堂音乐欣赏课,走近了“摇篮曲”,理解了“摇篮曲”,在喜欢“摇篮曲”的同时,也丰富了其他方面的知识。

二、反思

从这两个课例中说明,同一个,同样的合作交流,由于教师实施方式不同,同学们的学习态度不同,学习情感不同,其效果也截然不同。这使得笔者对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如何合理组织合作交流有如下感悟:

学生能否积极地合作交流,能否在合作交流中发表自己的意见,参加交流、讨论甚至争论,直接影响到合作交流的质量和效果。首先,教师要采用多种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合作交流,特别要鼓励学习稍有困难的学生也参与合作交流。其次,教师要为合作交流创设平等、融洽、开放的氛围,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无拘无束。

京调音乐教学反思篇2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在增长知识的时期,除了要加强知识框架的构建与积累外,德育也十分重要。初中阶段的孩子们正处在一个心智不断发展与成熟的阶段,好的德育可以陶冶学生的性情,提升学生的审美趣味,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人生观与价值观。音乐正是初中德育中重要的环节。然而,当下的初中音乐却仍然存在许多值得我们反思的地方,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材中“音乐”的含量较低

参看苏教版初中音乐的教材内容不难发现,教材中“音乐”的含量其实很少,教材中很多内容都是关于音乐知识与音乐技巧的,这些技巧和学生的生活并不贴近,学生理解起来不仅存在障碍,还会丝毫提不起兴趣。授课时,很多时候是教师空洞地讲授某些民族音乐的发展历程、背景以及音乐的特色,学生的参与极少,音乐课成了教师的独角戏。此外,音乐课很多时候基本上变成了唱歌课,课程的讲授就是教师简单机械地将一首歌教给学生,直到学生们会唱为止。

在音乐课上,音乐的内涵、音乐的韵味、音乐的价值完全没有得到体现。音乐课上教师应当注重学生们对于音乐的感知,应当将学生作为主体,应当更注重音乐本身,然而现今的音乐在这些方面都存在明显的缺失。

音乐课的反思首先要从教学内容着手,教材中音乐的含量低是一个亟待改善的现状,课堂上教师不应该一味地讲授那些枯燥的和学生们所处的时代很远的音乐的发展历程,这对于学生们对音乐的感知并没有实质性的作用。音乐课上,教师应当更多地让学生真正和好的音乐接触,让他们有机会欣赏与领略音乐的实质。

音乐是另一种形式的表达,音乐不是简单地唱歌,透过音乐学生如果能够体会到背后的情感与韵味,那就达到了音乐的真正目的,那也是音乐教师应当寻找的目标。

二、教材内容无法吸引学生兴趣

现在的音乐教材中存在的另一个很大的问题是,教材内容和学生生活存在严重的脱节,教材的内容完全吸引不了学生的兴趣。教材中,大部分是民族音乐,现在的初中生对于民族音乐基本是一片空白,那主要是因为他们对于这个领域毫无兴趣,学生们更醉心于当下的流行音乐,这些音乐他们极其喜爱甚至沉迷,而教材中的内容完全不是他们感兴趣的。

此外,教材中的内容大部分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不要说是初中生,就是很多大学生对于那个年代的音乐基本都没有认识,年代的跨度往往会带来很大的认识与审美上的鸿沟。对于那个年代的音乐以及音乐背后涵盖的情怀,那是初中生完全无法领会的,那和他们生活的时代隔得太远。正是因为如此,很多时候学生会觉得音乐课枯燥乏味,趣味性不强,对于音乐课也丝毫提不起兴趣。

这样的现状是目前音乐教学的一个很大障碍,想要逾越这个障碍,课堂上教师有必要做出一些革新。首先,不必完全照本宣科,一成不变地按照教程来,那样学生接受起来难度较大。

对于教材中很重要的内容,如果这些内容的确是和学生的生活隔得比较远,教授课本知识前教师可以准备充分的引言与过渡,尽量将课本中的知识和学生的生活相结合,并且以简单轻松的形式向学生介绍教学内容的相应背景知识,让学生对于相关知识有充分了解,接受起来才会更容易。此外,课堂上教师可以适当加入学生们喜爱的其他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也可以有相应改变。比如,可以让学生们来表演自己最喜爱的歌曲,并且阐述自己喜欢的原因及自己对这首歌的体会,这个过程并不仅仅是让学生有勇气在同学面前来唱一首歌,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深刻地去体会一首音乐作品,尝试了解作品想要表达的内在情感

...
《京调音乐教学反思8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