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的雪教学反思7篇

时间:2023-02-04 作者:Mute 教学文档

通过写教学反思是可以及时知道自己教学过程中的不足的,为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老师们都需要认真写好教学反思,品读360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江南的雪教学反思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江南的雪教学反思7篇

江南的雪教学反思篇1

江南这一篇课文诗一首汉乐府诗歌,比较有节奏。在讲课的时候主要是让学生体会诗歌的节奏感和江南这个地方的美丽。

讲这首诗歌的时候首先让学生了解江南在哪里,我选择用多媒体展示江南的地图。首先让学生找我们所在的位置——山西。然后找到长江,长江以南就是江南。知道了江南的`位置就开始读课文。读课文的时候,让个别学生读课文,纠正读音。然后让学生读诗歌时要注意节奏和感情。

讲课文内容时,我让学生通过图文结合来观察莲、荷叶、荷花等。图文结合可以直观的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江南可采莲”,江南可以采莲,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认识了莲以后观察课文图片中的姑娘是如何采莲,并模仿器动作。放幻灯片中荷叶,让学生理解很多叶子的样子就是“田田”。在后面的课文,我在黑板是板书东南西北,放一张学生已经画好的鱼儿各个方向游动,来理解课文鱼戏莲叶间、东、南、西、北。这样既调动了课堂气氛,也让学生理解的课文。

这节课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学习了课文。但是在内容涉及上,把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引入课文,相对一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难度。不应该涉入太多。总体上这节课比较理想。

江南的雪教学反思篇2

今天和学生一起阅读了《江南春》,这首诗描写了江南的春天景色,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当时朝廷的衰败,表现诗人反对佛教,有一定的讽刺意味。

杜牧以诗的方式记载着历史。诗人是创造者,创造者本身就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这首诗其实把这一切也都写了进去。因为每学期学生都会背诵古诗,所以对于这首古诗,学生都能背出。所以,本课中我着重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在读通诗句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划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查字典或同学之间讨论,说说“莺啼”、“绿映红”、“酒旗风”等词语的意思,再让学生自由串讲诗意:千里江南,到处莺歌燕舞、绿数红花互相掩映。有临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酒旗在空中飘荡。我不失时机地给学生介绍南朝的覆灭,讲宋齐梁陈四个王朝统治时期,皇帝和大官僚都崇信佛教,修建寺院,据说有五百多座,寺院的僧人也是空前高涨,这些达官显贵想通过拜佛求经的方式祈求神灵保佑,千秋万代,荣华富贵,可是这些寺院在随着朝代的更替倒塌无数,已经没有多少存在了。然后引导学生讨论这样的方法可行吗,学生很能领会老师的用意,他们发言完毕,最后一句诗的意思也就出来了.你看看,你只知修建寺院,不知道强兵练武,这么的寺院还有多少掩映在烟雨中呀?

诗句意思出来了,可是诗人要告诉我们什么呢?于是我又给学生介绍杜牧生活的朝代,当时正是显赫一时的唐王朝已走向衰败,连年征战,宦官当道,民不僚生,苦不堪言.而当时的统治者也效仿南朝统治者的做法,企图通过修建寺院的方法来保佑自己江山永固.学生们听了很是愤慨,纷纷对当朝都的做法表示谴责,此时此刻,学生的情感就是诗人的情感,共鸣的情感在课堂上涌动。

春的景致直观地带给人美好的遐想,那么怎样和学生一起品味春色呢?那就把诗意和儿童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把读诵积累与情意熏陶结合起来。诗人杜牧在《江南春》这首诗描绘了千里江南明媚可爱的秀丽春光,同时由烟雨迷蒙中的楼台佛寺联想起南朝覆灭,流露出兴亡之感,寄托了讽喻之意。借古讽今,这是本首诗的难点。如何巧妙地处理呢?在读通诗句的基础上,我先引导学生理解第一、二两句;然后抓住“南朝”和“多少”切入第三、四句,适时补充作者用意,启发学生理解“写今”与“吊古”的内在联系,从而收到获得审美体验与弄清寓意的双重效果。

诗是美好的创造,学生在教室里读着,肯定不如到生活中读着,肯定不如到春天中读着。而春天的诗可以说非常多。这首诗学完后,引导他们继续寻找,尽可能地多研究几首,这对于他们综合了解春天,对于他们的成长是有利的。

江南的雪教学反思篇3

?江南》是一首选自《汉乐府》的古诗,描绘的是江南水乡人们采莲的情景。诗句生动活泼,通俗易懂;插图色彩鲜明,形象逼真,展现了一幅荡舟采莲、莲叶田田、鱼戏莲叶的美丽画卷。可谓有景、有情、有韵,孩子们读来心情愉快,朗朗上口,便于在读中陶冶儿童美的情操。根据课文特点,在本课教学时我十分注重通过课文渗透美育。

一、揭题激趣,感受美。

新课一开始,我便出示采莲图给学生看,请小朋友说说图上画了些什么?你喜欢这幅图吗?为什么喜欢?待学生回答问题后,我通过富有感情导语:“江南是个好地方,瞧荷塘里碧绿的荷叶像一个个大圆盘,鲜艳的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有的花瓣全都展开了,露出翠绿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饱涨得马上要破裂似的。微风吹过,荷花随风摆动,好似仙子在水中舞蹈。这里的孩子可以划着小船,来到湖面上采莲,看活泼可爱的小鱼在莲叶间游玩嬉戏,古人把这采莲的情景写了一首诗,题目叫《江南》。”绘声绘色描述的语言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把学生们带入了课文,初步感受到了江南水乡的美景

二、整体感知,再现美。

在学习课文时候让学生边读课文边看图,说说古诗中的哪些句子能在图上找到?让学生结合诗句进行看图。交流讨论问题时引导学生联系前两行诗句,观察小姑娘是怎样采莲的。周围的荷叶、荷花长得怎么样。再联系诗的后五行,进一步观察莲叶间的小鱼是怎样游动的。在观察的基础上,把看到的画面和诗句的内容连起来说一说,获得一个整体的印象。这样训练,学生的脑中会再现出美丽的采莲画面,也就体会出了诗句中蕴含的美。

三、推敲词句,体会美。

经过上两个环节的训练,学生获得的美感是大概的、整体的。要让学生细细体会诗句的'美,还得通过细读课文,品词析句来完成。全诗共两句话,教学第一句时,抓住“何田田”理解莲叶茂盛鲜亮的特点。教师让学生读课文后自己提问,学生就问:“什么叫何田田”?我立刻引导(边说边画):现在,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湖的莲叶,你想说些什么?学生会说,“莲叶真多呀!”“莲叶真美呀!”“莲叶又大又绿!”“满湖的莲叶又大又绿,绿油油的,像一把把大伞,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在学生交流后,我引导朗读:“小朋友们说得真美。老师好像也划着小船,到了湖面上。我们一起来把第一句读一读,看看能不能把莲叶的大,莲叶的绿,莲叶的美读出来。”鼓励同学站起来,配上动作读。通过师生齐读,同桌互读,互评等形式多样的练习,学生入情入境的表情,放彩的眼神,稚纯的语音,各异的动作,“何田田”一词在学生的脑海中已形象可感,这就悟出了文字间蕴含的美。教学第二句时,抓住一个“戏”来细细推敲。我首先进行这样的过渡引导:“莲叶长得这么绿,这么好,莲花开了,结了莲子儿。采莲的人们划着小船,高高兴兴地采收莲蓬。河里的小鱼呀,也乐开了。你看到小鱼了吗?”待学生看老师贴图后,让他们用一两句话,把湖里的小鱼的姿态说一说,他们会说:“小鱼真可爱!”“小鱼在水里游来游去真可爱!”“小鱼正在水里你追我,我追你,它们在做游戏呢!”教师根据回答板书“戏”字,请学生说出它的意思。然后提问:“莲叶东,莲叶西,莲叶南,莲叶北”是什么意思?充分讨论后,教师口述鱼儿嬉戏的情景,让学生表演一条条快活的小鱼,尽情“游来游去”。学生边表演边入情入境地诵读,那洋溢喜悦的小脸,活泼可爱的动作,一下子把课堂推向了xx。鱼儿嬉戏

...
《江南的雪教学反思7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