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通过写教学反思是可以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的,作为一名老师,小伙伴们一定要习惯性地进行教学反思,下面是品读360小编为您分享的《少年》教学反思8篇,感谢您的参阅。

《少年》教学反思篇1
?少年王冕》这篇课文讲的是元朝著名画家诗人王冕小时候如何孝敬寡母、学画荷花的故事,表现了王冕刻苦学习的顽强意志和好学精神。通过学习课文,要让学生体会做什么事都要下苦功夫的道理。本课按时间线索记叙了王冕七岁父亲去世靠母亲读书,家境贫寒,十岁替人放牛,却仍不忘读书学习;十三四岁边放牛边学画;十七八岁终成“画荷花的高手”,离开秦家,在家绘画读书,仍不忘孝敬母亲的故事。赞美了王冕勤奋学习,孝敬母亲的美好品质。
课文的几个时间段把课文很好地串联了起来,并且,“孝敬母亲”和“勤奋好学”蕴含于每一个时间段中,由此看来,文章的脉络还是比较清晰的。学习本文,就是学习王冕的孝敬母亲和勤奋好学。教学中,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帮助理解,并配以有感情地朗读。
课文的五六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这样设计意在培养学生语感。语感的培养离不开丰富的想像和联想。学生在读书时脑海里浮现出生动活泼的形象画面,可以深刻领会语言所表达的意境。学生有了良好的再现语言表象的能力,才能在朗读中有较好的语感。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朗读、感知语言文字、准确而迅速地在脑海里呈现有关画面的同时,进行必要的联想和想像,达到对课文直觉感悟的目的。
《少年》教学反思篇2
在简单导入后,让学生说说“王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时”,孩子们很快用“很有才气”来概括。在让学生板书后,很自然地引入到对文本的研读。
进入研读阶段,孩子的表现渐入佳境。孩子们对文本的理解还是很深刻的,他们的发言每每出乎我的意料。
“从‘听说’这个词,我可以体会到两个意思:1、王勃确实很有才华,要不他的名气是不会传到阎都督的耳里的;2、从这个词也能看出,阎都督可能觉得‘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吧,他没有亲自领略王勃的才华,所以想借此机会来领略一下吧!”
“我看阎都督有点半信半疑,毕竟仅仅是听说而已。”
“半信半疑?那是‘信’多一点,还是‘疑’多一点?”我追问到。
“应该是‘信’多一点,否则他就不会‘邀请他也来参加’了!”一个孩子接着话茬说。
“我觉得他或许还有想让他女婿在王勃面前露一下脸的意思。”
毫不起眼的“听说”两个字,居然被孩子们咀嚼出这么多的内容来,是我课前根本没想到的。
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中写诸位客人的表现,课前我是很担心孩子不能理解作者曲笔的妙处的。但课堂上孩子们的精彩依旧让我“吃惊”。
“这样写的目的其实还是是在写王勃。”
“哦,能具体说说吗?”
“写诸位客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副束手无策的样子,这样可以从反面衬托出王勃的‘才气过人’啊!”
“他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方面是因为确实担心自己不能写好,时间短,写不好就丢自己的面子的;另一方面,他们也知道阎都督是早有安排的,让自己的女婿来写。他们没必要让阎都督为难。”
看得出,孩子们的课前是做了充分的预习的,我不禁一次次地为孩子们竖起了大拇指。
课的第三自然段的教学是课前最担心的,在新城的试上感觉处理得有点草率。虽然,课前做了无数次的思考,但总感觉没什么新的想法,总觉得这里的关键是如何把孩子带入到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中去。于是,今天的教学我做了如下的处理:
在出示第三段文字后,我让孩子们轻声读读课文,想一想:随着你的朗读,在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或者说,你看到了哪些景物?孩子们顿时明白过来,轻轻吟诵。不一会儿,孩子们纷纷举起手来。
“我看到了蓝天,看到了江水。”
“哦,是蓝天吗?傍晚时分,夕阳西下啊!”
“不对,是晚霞映红了半边天。”孩子幡然醒悟。
“我看到了红红的晚霞映照在江面上,好象给江面上铺上了一条金光大道。在这金色的世界里,有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晖在展翅翱翔。”
“哦,一只野鸭。”我故意强调了“一只”这两个字。
“是的,课文里说的,是‘孤骛’。”
“听大家说得这么好,老师也想来读读课文第三自然段了。”
掌声中,我操起了那“不太普通”的普通话读起了课文,孩子们一下子被吸引住了。或许,他们没想到老师真的会来范读。
见孩子们还沉浸在文字所描述的情境中,我出示了“落霞孤骛秋水长天”图,说:“文字的描述这么优美,但王勃就用了一句就把这场面写了下来。”学生很自然地齐读起——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下课的铃声终于响起,孩子们意犹未尽,教室里一下子又恢复了热闹。
《少年》教学反思篇3
本节课我想让学生先弄明白为什么要旅行?难道旅行是为了好玩吗?旅行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益处呢?学生对旅行的意义有了深刻的认识,那么学习这课便游刃有余了。
教材里的知识永远摆脱不了抽象,如果单靠老师的讲解很难唤醒学生形象的感知,尤其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在上这节课之前,我刚好带着家人到晋江火车站坐了一回动力火车到厦门去旅行。我把坐动力火车的所见所闻介绍给学生听,又把在厦门鼓浪屿海底世界所看到的各种海洋生物给学生绘声绘色地介绍,学生兴趣马上来了,问了很有有关海洋生物的问题,如鲨鱼长得怎样?鲸鱼有多大?海马是不是像马的形状呢?
从这些问题中可以看出学生对海洋生物非常感兴趣,学生的求知欲望被激发了,我看时机已达到,就跟学生一一解答了这些问题,并顺便讲了一句话,可惜你们没有跟老师到海底世界去游玩,不然你们可以亲眼目睹什么是鲨鱼,什么是食人鱼,什么是会发电的电鳗……而这些知识都是书上所学不到的啊!学生的心早已飞出了课堂,巴不得马上就去旅行,去大开眼界。课上到这里我感慨万分,如果我没有亲身出去旅行,没有去过海底世界,没有这些生活经历积累,那么我如何能激发学生对旅行的渴望,如何唤醒学生对大自然求知的冲动呢?可见作为老师除了要有广博的知识外,还要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对生活有深遂的感悟,才能有资本去引领学生去学习知识,认识大自然,感悟体验生活,才能让我们教的学生能成为一个真真正正健康成长着的人。而不是一味死抱着书本,每天关在家里反反复复地做训练题的书呆子。如果我们老师的生活是一张白纸,对生活体验是那么渺茫那么苍白,那么我们怎能带领学生去感受生活,去热爱生活呢?俗话说得好:读古万卷书,行万里路。老师只有努力先做到,才能引导我们的学生也能行万里路,不至于半途迷了路。
可见生活经历是何等的重要,对于老师和学生都是教与学必不可少的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啊!学生只有充分地联系生活才能学好书中的知识,才能活用学到的知识。老师只有丰富的生活阅历才能让自已的课堂充满活力,让所教的学生也懂得如何去学习,如何学会生活,如何享受生活。而不是老师埋头地苦教书,学生被迫地苦学习,搞得老师、学生、家长都是苦不堪言。人生苦短啊,让老师领着我们的学生一起快乐地学习,一起快乐地成长吧!
同时再看看我们当今学校的教育,有多少的学校敢组织学生出去旅游呢?并不是老师不想啊,原因在哪里呢?在于安全问题,如果在旅行中出现了问题校长和老师都脱不了关系,吃不了兜着走,有你苦头吃,责任重大啊!以致于为了安全起见学校再也不敢组织学生春游和秋游了。那么学生能指望父母带他们去吗?应该可以,可是有几个父母尤其是农村的家长能有这种教育意识,能抽出空闲的时间陪自已的孩子去旅游呢?因为家长都很忙,忙于生计,而忽略了对孩子的教育。如今的独生子女虽然得到的很多,可是失去的也很多呀!我想当今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除了学校、老师、家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