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老师,小伙伴们需要不断地撰写教学反思,教师通过写教学反思是可以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的,下面是品读360小编为您分享的《春晓》教学反思7篇,感谢您的参阅。
《春晓》教学反思篇1
这一环节确实起到了调动孩子学习积极性的作用,孩子们的好奇心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个个思维活跃,踊跃发言,兴趣极高,课堂气氛一下子烘托出来,但与此同时因为孩子们先天智力方面的障碍在启发中也占用了一定的时间。
对这首古诗的学习,我采取了三个步骤,首先,解读课题,走进作者。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向同学们介绍《春晓》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孟浩然,湖北襄阳人,大诗人李白的挚友,他擅于写山水诗,字里行间凝聚着对人生和山河的热爱之情。让学生对作者有一个形象具体的感知,为学习这首古诗打下感情基础。其次,看图,了解图意。在这一环节我启发学生进行合理的想象:你们能从图上看出这是什么季节?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除了花还有什么?作者有可能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想到什么?然后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完整地有顺序地叙述图意。引导学生说出这是春天,桃花开了,几只鸟站在枝头叽叽喳喳地叫着,雨下了一夜,地上到处是被风雨打落的花瓣。诗人正在观察这些景色······,从图画入手便于培智学生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为学习古诗打下感性认识。第三步,听配乐朗读,感受诗的意境。学生闭眼冥思,感受春天早晨景色的美丽:雨后的早晨,诗人从甜美的梦中醒来,推开窗户,扑进来的不仅仅是清新的空气,更有那清脆的鸟鸣,淡淡的花香,浓浓的春意。那飘落的花瓣,令人惋惜;那被春雨浸润着的芳草绿叶,令人振奋。那湿润的落花,那鲜嫩的绿叶,似乎把昨夜的春风春雨送到了窗前。美妙的配乐朗读,不仅对学生起到了对古诗整体感捂的作用。也唤起了学生的朗读欲望。第四步,学习古诗,理解内容。我以复习提问的方式,理解晓、眠、处处、闻等字的意思,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试着说说这句诗的意思,然后进一步对照大屏幕理解句意。
在讲授本课的过程中,我更加清醒的意识到孩子们的理解能力还是很有限的。回答问题虽然比较积极的,但是还是有很多不足的地方。缺乏生本有效形式;师生之间缺乏常态课时的有效互动;预想和现实差距太大。讲课之前,我预想了很多讲课环节,但是在实际讲课的过程中,效果不是很明显。
《春晓》教学反思篇2
?春晓》可能是家长们最早教孩子们背的几首古诗之一,估计每个学生应该差不多都会背,可是通过课堂上让学生自读自学后,检查发现有好多字音根本读不准。但孩子毕竟是孩子,认为自己会背了就不用学了。真要叫他们理解诗意,跟着老师念一句理解一句,那也是不大可能的。怎么在这堂课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呢?在课堂上的那一刻,我心里着急起来,我知道我不能像平时那样上了。一堂课下来,倒也有了新的启发。
一、交给学生识字的主动权
在学生自读后,请他们说说:你想提醒大家读好哪个字?学生对于充当“小老师”的角色一向很感兴趣,各抒己见,如:“觉”读撅嘴音,“处”是翘舌音,“声”是后鼻音等等。我相机让学生组词,说说能用什么办法很快记住这些难字。跟着我又问:哪个字告诉我们诗写的是什么季节? “晓”是什么意思?“不觉晓”呢?学生不明白的诗句意思,我让他们用符号标出来,再次阅读诗句,猜测诗意。
二、从表演启发诗的大意
只有让学生体会到诗的大意,才能接着体会诗的意境和情感,才不会在读的时候毫无表情地念。因此当学生能读出诗人所写是春天这个季节的所受所见所想,我让学生看着我,边观察边跟着演一演,学生的兴致高涨,通过直观的演和说,学生对诗意有了大概的了解。接下来我就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再读古诗,并激发他们自行创编动作加以表演读,真是不可以小看孩子,刚才我还担心他们读不懂诗呢,而现在却能把诗读得又有表情又有动作,声情并茂。我相信他们对这首诗也有了深刻的认识和印象了。 感谢我的学生,让我再一次看到了他们的活力和潜力,我知道课堂小主人们的主动权一旦充分给予,他们学习的兴趣自然十分浓厚,我也相信对每一个课堂教学进行精心设计和新的尝试,学生的学习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春晓》教学反思篇3
关于《春晓》这首诗的教学,课后,教研组组织了课后研讨。现将参加研讨的老师们的反馈归纳成以下几点:
1、准备比较充分,设计完整,教学程序环环相扣;
2、注重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特别是识字方法的指导,处理的比较好;
3、对于诗句意思的教学,采用学生喜欢的“讲故事”的方式进行渗透,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4诗歌的朗读,教师进行了指导,也想让学生能多读,但没有很好的引导,效果不好;
5、生字的书写没有指导好,只进行了板演,没有书空,学生掌握的效果一般;
6、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评价时要适时进行表扬激励。
我的反思:能根据课前准备的教学设计进行教学,并能按既定的教学思路基本完成教学目标。本节课的目标是通过读的指导,在学生熟读诗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掌握本课的5个生字,并会背这首诗。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教学时,能在一开始就从指导读诗入手,把握诗的节奏和韵律。在这个环节中,教师没有充分估计学生的朗读水平和接受能力,虽然有部分学生能按指导进行朗读,但还有一部分学生仍停留在“唱读”阶段。识字教学阶段,教师很注重识字方法的指导,学生的识字效果也比较好。但在写字教学上,教师指导没有到位,多数学生对于笔顺不甚了了,仅能靠已有的经验书写。研读古诗时,教师以故事的形式,潜移默化的渗透诗歌的情景,对于学生研读古诗有一定的帮助。
《春晓》教学反思篇4
很快的一节课就结束了,上公开课时往往觉得时间变得格外珍贵,之前设计好的内容还没有全部完成,下课的铃声便已经响起。
回过头来仔细想想这节课我教给了学生多少东西,他们又掌握了多少?生字仅仅认识了六个,从字形到字义,再到巩固生字的词卡,古诗的朗读与背诵课堂上占用的时间并不多,因为这之前我已经作了一个初步的调查发现这首诗很多孩子幼时都背过,所以课堂上读诗的步骤较少,即使如此,一节课的时间还是觉得各个教学环节紧紧张张,时间不够用。
应该说这节课上学生对六个生字的认识还是比较好的,从字形到字义通过扩词扩大了学生对生词的积累,过后通过复查我发现班中百分之九十六的人记得牢固,这也让我再次明白,充足而又精心的备课,激情洋溢的课堂上学生的收获还是比较大的。
本节课我觉得不足之处便是在古诗含义的理解上,一年级古诗教学不强调生硬讲解,可以借助插图,通过感情朗读来理解古诗所表达的含义,然而由于课堂组织能力较差,心理素质也不够好,在教学时思维混乱,讲课时有些丢三落四,仅仅通过插图以及小问题重点理解了后两句的.大致含义,并通过朗读体会,对于古诗的前两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的感悟较浅。没有组织好语言让学生真正走近诗人,这是一大遗憾。
课堂组织能力决定了能否顺利地将各个教学环节完美地实施,就因为在生字认识上占用了较多的时间导致后来的写字指导没了时间,这也是我一直困惑的问题,在日常教学中也经常出现这样的问题,生字多的课文,仅仅是字的学习,从字的音、形、义三方面的理解再到巩固就需要一节课,学得放心扎实可教学进程却跟不上。若匆匆走个过场势必有很多学生掌握不了。
《春晓》教学反思篇5
这篇课文包括两首有关春天的古诗,一首是诗人杜甫所作的《春雨》,课文节选了前四句,诗人用洗练的语言抒发了对春雨的喜爱赞美之情。另一首是孟浩然作的《春晓》,全诗平实自然,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