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7篇

时间:2023-02-05 作者:Iraqis 教学文档

作为一名老师,我们需要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过程分析的一种应用文种,以下是品读360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7篇,供大家参考。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7篇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篇1

?最后的姿势》是根据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发生在汶川地震中的真实事件改写的。课文以感人的笔触,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护卫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当我看到这篇文章是以《最后的姿势》为题时更是觉得非常感人,题目就有很深的含义。我对这篇文章进行了细细的研读,认真的备课。在教学这课后,我进行了深入的反思,觉得自己这堂课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收集资料,激发情感

课前我布置学生收集资料:

1、了解5.12大地震的概况,收集地震的相关的资料、图片和感人故事,以便课堂中交流。

2、收集谭千秋老师的资料及纪念谭老师的有关文章、诗歌。5.12大地震轰动世界,学生们亲身经历了那些日子,收集资料的任务触动了学生的记忆和情感,许多感人的画面,故事涌上他们心头。这项任务很快就完成了,为课文的学习埋下情感伏笔,在第一课时的交流中,学生情绪激动,眼含热泪。

二、紧扣题目,抓住细节,研读文本

“这是一个怎样的姿势?”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研读课文。学生很快就找到了“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是谭老师的最后姿势。

叙事性文章中最有价值的是细节,研读这些细节描写有助于学生体会谭老师舍己为人的伟大人格。课文中对地震发生时的场景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写,这些场景描写渲染了人物出场的情景,升华了人物的精神品质。我通过指导学生感情这些句子,体会谭老师在地震来临之时,在生死攸关之际,谭老师做出生命最后的抉择,用身体守护学生。他张开的双臂,是坚定的责任,是无声的大爱。

为了立体的体现人物的品质,课文第三部分引用最有说服力的三位人物的话语,侧面烘托谭老师的英雄壮举。教学时我没有急于去提炼、总结人物的品质,而是让学生去读出自己眼中的谭老师的形象,进而理解“最后的姿势”所蕴含的“爱与责任”最后的人生意义。

三、课外延伸、升华情感

课结束前,我又补充了抗震救灾中其他老师的感人事迹,他们那感人的最后的姿势让学生震惊了,他们感动极了。我也感动极了,为那些英雄老师而感动,为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而感动,纵观全课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如:在教学中,我虽然抓住了“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这句中的动词来组织教学,但没有扣住“撑”让学生进行表演,让学生说说从“撑”中体会到了什么?“谭老师这一撑,撑出了什么?”的课文补白,如果这样去深挖文本的话,人物形象会更丰满、更高大,这样会在学生心中留下更深刻的印象,产生更深远的影响。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篇2

我从接受任务上《最后的姿势》,神经一直绷得紧紧的,必须全心以赴。上课的过程就是对自己锻炼的过程、磨砺的过程。《最后的姿势》与其说是一次研讨课,还不如说是一次“公开课”,因为我知道之前我上过一节比较成功的心理健康团体辅导课,而语文课这些年来却很少在这么多老师的面前展示。

现在已经试教过两次了,有成功的兴奋,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先找找优点来自我安慰一下:

1、挖掘出了情的根源

?最后的姿势》一课,从第一次接触课文,经验告诉我必须抓“情”,如果学完了这篇课文学生都无动于衷的话,那我的课时失败的。于是我紧扣文章的主旨“最后的姿势”——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我深刻地挖掘这一姿势的内涵。我问孩子,如果这一个姿势用一个字来表达用什么字可以概括?如果这一个姿势用一个词语表达,这是什么样的姿势?学生的回答精彩纷呈:“这是希望的姿势!这是爱的姿势!这是爱学生的姿势!这是给予孩子生的希望的姿势!这是为了四个生命延续的姿势!”……我想这就是“情”,情到深处语自华。

2、引领到了文的品悟点。

我深深的觉得与孩子上每一堂语文课,我们越来越默契,孩子们越来越开心,课堂上他们的思维是活跃,他们的眼睛直放光芒,在深探这篇文章的本质与内涵。我问到了这样一个问题:老师离门口最近,为什么他不跑!学生稍作思考:

生1:因为谭老师是一位老师,必须让自己的学生先冲出去!

生2:因为还有四个学生还没在教师里!

师:说明了什么?

孩子:他的心里始终装着的是他的学生,他的学生是第一位的!

到这里我知道孩子们悟出了老师的爱。我并没有到此作罢,我继续追问:还有什么原因?

……

我想,语文教学就应该是学生的自我感悟,不全是老师的“满堂灌”,学生对文本的富有个性的理解才是真正检验语文课成败的最重要的标准。学生透过语言文字,通过开口读和静静的想,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的肺腑之言才是真正的语文素养。

不足之处:

1、每个课时应该抓个啥?为什么40分钟的时间总是不够用?上语文课首先要把每节课的任务列出来,不要把第一课时的任务放到第二节课里面去。

2、如何提炼教学语言?问题如何设计?用什么语言去引导?这些都要在备课时作充分的思考。

3、在讲课的过程中,行云如流水的课堂的标准是什么,在引导学生感悟时,是否孩子的语言再丰富些?尤其在引导学生突破文章的重难点时,如何使得老师的点拨,提示语再精炼,再富有启发性?

3、如何正确的把握文章的拓展?

……

一堂课总会有自己的得失,人成长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不断地充实完善。谭千秋老师用自己宝贵的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这是一个伟大而高贵的灵魂,这是他生命价值的彰显。其实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生命的姿态,崇高也罢、认真也罢,敷衍也行,不同的个性构成了五彩缤纷的世界,组成了丰富多彩的生活。但在这上千种的生活姿态中,也一定有属于我们自己的那一份姿容,所以我们要找准自己的生活定位,认真的履行,不向左,不向右,只管朝前!

活出自己的生命姿态,哪怕最后依然默默无闻,哪怕最后淡然隐在某个角落,至少我们能拥有一个丰满的人生,因为在我的头脑中始终有丰富的思想来滋润我的心灵!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篇3

震惊世界的5。12汶川大地震过去已1年多了,然而大地震中涌现出的许多感人事迹却并未因时间的流逝而被人们淡忘,反而永远地留在了人们的记忆里,留在了人们的心里,留在了课本中,电影里成为了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而《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新入选的一篇课文,讲述的就是地震中谭千秋老师誓死护卫学生的故事。

初读课文,让我感触颇多,勾起了对这一事件的众多回忆,我不停地搜索着相关资料,力求让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对谭老师的精神有自己深刻而独特的见解。

针对这课的教学我认为有以下两个亮点:

一是脉络清晰,主线明显。本课的教学重点十分明确,即对谭老师精神的感悟。怎样才能让学生深刻感悟到这一情感呢?经过细读文本,我发现文章为了更好的烘托人物运用了大量的侧面描写,何不此为突破口呢?于是,在第一课时中,我重点抓住环境描写让学生感悟;第二课时,则抓住其他人物的语言描写展开。这样一来,学生学得轻松,也较好的解决了教学的难点。

二是重视朗读,尊重个体。以读为本,以读代讲,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是新课标的要求。本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这一观点。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无论是指名读、分角色读、小组读还是齐读,都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悟去读,因为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一次听

...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7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