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使楚教学反思7篇

时间:2023-02-05 作者:loser 教学文档

作为一名老师,小伙伴们肯定要经常性地做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老师对内容思考的一种文字载体,品读360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晏子使楚教学反思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晏子使楚教学反思7篇

晏子使楚教学反思篇1

上周五,我和年级组的几位老师到孙桥小学参加区里的教研活动,听了两位教师的展示课,收获还是很大的。

为了让教师更完整更全面地整篇课文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思路,此次活动特意请两位教师在同一班级进行《晏子使楚》的第一第二课时的教学活动。

从此次活动中可以学习的有:

一、条理清楚,重点突出

?晏子使楚》这篇历史故事记叙了春秋时期齐国的晏子出使楚国的事。楚王想侮辱晏子,晏子以自己的聪明才智,针锋相对,反驳了楚王,维护了国家的尊严。由“进城门”、“见楚王”、“赴酒席”三个小故事组成,三个小故事的记叙方法基本上一致,都是先写楚王想侮辱晏子,再是写晏子智斗楚王,最后写楚王只好认输。重点是学习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针锋相对,智斗楚王的过程。老师新授时在总体了解了课文后,就直奔,问:楚王几次侮辱晏子,分别在什么时候?然后请学生读课文,抓重点问题“楚王是怎么做的?晏子是怎么做的?”展开教学。学生学习的思路清晰,学得明白。

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在教学楚王和晏子的三次交锋中,教师能放开让学生自读自悟,给了学生比较多的学习讨论时间。课堂是学生学习的阵地,他们才是课堂的主人,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就需要教师能创设富有情趣教学活动,枯燥的读背,学生肯定要丧失兴趣,他们喜欢新奇事物,喜欢展示自我。表演是孩子喜欢的节目,教师抓住了这个特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揣摩人物的心理,设计符合人物身份的的动作。一声冷笑,一个眼神,学生学得不亦乐乎。为了演好角色,学生就必须主动地去读课文,这是一个需要多种才能的综合活动,需要学生发挥创造能力,相信这时候孩子是全身心地投入在语文学习中的。因此学生们能读出楚王的趾高气扬、骄傲自大及对齐国的蔑视和嘲讽;能读出了晏子的机智聪明、不卑不亢。通过朗读,通过表演,学生强烈地感受到了晏子的聪明才智。

三、引导学生理解言外之意

在三次交锋中,晏子和楚王的话都有言外之意,教师在教学中能抓住重点句子,读读悟悟,读悟结合,让学生深切感悟楚王侮辱晏子的真正目的是侮辱齐国,晏子反驳楚王是为了维护齐国的尊严;能抓晏子反驳楚王的话,通过学生读、再读,思考句子含着的意思。如两个“水土不同”。前一个指植物生长的自然环境,而后一个指人成长的人文环境。课堂上学生很好地体会出来了,这个练习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

四、增加历史文化知识

教师在课堂上很注重历史文化知识的渗透。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告诉学生晏子的“子”不是真名,而是指古代对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同时也引导学生了解“敝人”,在文中是指自谦,而往往越有学问的人,越发谦虚。最值得一提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晏子使楚的原文呈现给学生看,将古代真实的记载告诉学生,并让学生在古文中积累成语:“张袂成阴”、“挥汗如雨”和“比肩继踵”。这样的语文课让孩子兴趣盎然,让他们对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非常向往,也许这就是达到了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了。

出去听课,了解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特色,积极反思,汲取精华,去其糟粕,打开思路,不失为自身学习提高的一条捷径。

晏子使楚教学反思篇2

?晏子使楚》是一篇略读课文,作为略读课文,其目的是引导学生把精读课文中学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运用到阅读实践中,通过阅读实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在教学设计上,本课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通过说一说、议一议、演一演的形式,了解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是怎样反驳楚王,为自己和齐国赢得尊重的故事。

本课成功之处在于课堂教学结构严谨,整个教学环节注重学生能力和思维的训练,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角色在文中去找台词,更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表演后让演员和观看的学生分别说说自己体会和感受,再评一评哪一组表演好。

?晏子使楚》由“进城门”、“见楚王”、“赴酒席”三个小故事组成,三个小故事的记叙方法基本上一致,都是先写楚王想侮辱晏子,再是写晏子智斗楚王,最后写楚王只好认输。学生在初步理解课文后,对课文再加工编导,演一演课文剧,用身体语言演绎文字语言,不但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刻认识,而且有助于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晏子使楚》一文中,让一名学生扮演晏子,一人扮演楚王,两人扮演接待的人,然后进行课本剧的表演,引导学生把自己置身于故事之中进行理解和体验,学生把故事演得栩栩如生,因此晏子的智慧和才智也表现得淋漓尽致。

通过表演,使学生真正地“活”起来,处于一种宽松、和谐、愉快的氛围中;使学习成为一种享受而不是沉重的负担,思维不受压抑,而是处于“激活”状态;使获取的知识不只是学生头脑中的一种抽象的文字记忆,而是形成学生自身的一种能力、一种潜质。

教师应相信学生的学习潜能,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开放活动的空间、放开学生的手脚,拓展学生的思维,把活动的舞台交给学生,把活动的时间交给学生,把活动的自主权交给学生,充分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实践意识、竞争意识,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晏子使楚教学反思篇3

?晏子使楚》是一篇历史故事,讲了春秋时期齐国的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依仗国势强盛三次侮辱晏子,而晏子以他自己的聪明才智,运用了针锋相对、将计就计、顺水推舟等高明的计策,一一加以反驳,从而有力地回击了楚王,维护了个人和国家的尊严。楚王的侮辱,晏子的反驳,构成了整篇文章的三个事件。晏子的三次反驳,合乎逻辑,言辞有力,同时也鲜明地展现了晏子智勇双全、有勇有谋、能言善辩的形象。每一次交锋都以楚王失败告终。读来脍炙人口,令人回味无穷,发人深省。

从学生学情来看,《晏子使楚》是一篇历史故事,虽然离我们已经有2500年的历史,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遥远,但是学生对历史故事还是比较有兴趣的。文章中的思辩之美,仍给我们留下了亲切自然的感觉。

但本课的学习光是兴趣是不够的,学生感兴趣的仅是精彩的故事情节,却忽略了对句子、词语的深刻解读。对10岁的孩子来说,故事深远的历史背景、人物性格的特征却不好把握和理解。

因此,我在课前精心设计了资料交流的环节,让学生对晏子所处的历史背景,关于晏子其人的各种情况作一些了解。学生的交流也是一个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提高的过程。从课堂上学生交流的情况看,学生收集的资料还是比较全面的,这为后面深入学习课文打下了基础。

我认为,整个教学环节还是不错的,放开让学生自读自悟,给了学生比较多的学习讨论时间。第斯多惠说过:“知识是不应灌输给学生的,而应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本课教学能放开让学生自读自悟,最大限度地还给学生较多交流讨论,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的时间。“朗读表演”等形式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引导学生多读书,通过读书,感受到晏子的智慧。经过引导及发兴趣,多数学生读得较好,而且读得入情入境,特别是“楚王侮辱晏子”的话读得比较传神。

在本课堂中对学生的评价及时、有针对性,也较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探究语言文字的兴趣,比较成功。这其实是我在语文课上一直追求的状态: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尽可能地激励学生,引导学生,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我会坚持做下去。

在这节课中,我还设计了一个片断想象的环节,请学生想象齐王给晏子设下庆功宴的情景。使学

...
《晏子使楚教学反思7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