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的教学反思5篇

时间:2023-02-07 作者:dopmitopy 教学文档

教学反思是老师对教学实践分析的一种文字载体,撰写教学反思能够增强我们的自我批评能力,以下是品读360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土地的教学反思5篇,供大家参考。

土地的教学反思5篇

土地的教学反思篇1

?土地的誓言》一课从最初刚接到讲课任务到中间两次试讲到最终的能手送课活动结束,我经历了一个从最初的畏难到逐渐明晰以至最终释然上台的过程。说实话,这篇课文在过去几年的教学中,都没能像这一次如此透彻地深入钻研,每每到这儿都犯愁,文章中的家园之痛,流亡之苦,学生没有体验,文章语言的激越,内涵的深厚对七年级学生而言都难于把握。所以,如何上出效果来,如何达到课标、教材对教学的要求,着实让人犯难。校长的指导、大家献计献策,自己的深入,使这节课取得较好的效果。但一节课的得失并不重要,关键是从这一节课的实践教学中,得到很多有价值的东西,指导以后的教学。

结合得失谈所悟:

1.实践证明,我们的六步教学法(即语文课内阅读课课堂的教学模式)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它就像李镇西老师的板块教学一样,较易把握。因此,以后的教学中可以继续践行。但要注意,模式也并非一成不变,应根据课堂的现场随机调整(拓展的前调)或删减,最终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2.关于教学重难点的确定与突破。

教学重难点的确定依据是文本特点、单元教学要求、学生学情。而课堂教学中“问题引领、合作探究”的环节中要解决突破的便是重难点。我们采用主问题牵引的方式,设计一两个主问题,通过老师点拨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交流。这里的交流必须注意两点:一是学生交流结合的文本力求少而精,分析得透而细,教师机智引导点拨,让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力避多而泛,思维肤浅。二是体现浓厚的语文味。这是由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决定的,不管是情感品味、人物分析,写法表达,修辞语气等等必须从语言入手,将这些丰富的语文知识融入其中,以《土地的誓言》为例,对第一段中“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怪诞的狂风……”的理解赏析品味,结合的语文知识有很多:形容词语、描写的表达方式、排比比喻的修辞运用、短句的运用……,因此,学生在交流中教师如若仅仅点拨到景物叠加表现东北原野美丽丰饶,表达赞美怀念之情,远远不够。我觉得,语文学科的特点应先是工具性,然后是人文性。如若在课堂上将赏析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学生交流中教师能灵活应对,相机引导,并且引导得体到位,顺利地突破重、难点,备课中的深挖教材便是最重要的了。

3.教学流程的优化、教学策略的巧妙运用有两点收获:

①设计预习卡片(自读提示),狠抓课前投入,遵循“避免语文课堂中学生的零起点进入”原则。

②字词教学的扎实。a将音、形、义的学习放在具体语境中 b词语的理解采用换词分析法

不要过多地抱怨教材的编排不当,文本的选择欠妥,从深挖教材起步,开动脑筋优化教学过程,我们的课堂一定是学生思维灵动的主体探究式课堂。

土地的教学反思篇2

这一节课,学生和听课老师反响都很好,虽然我自己并不大满意,甚至有些懊恼。不过细细想来,教学效果还是达到了预设的目标,学生们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乐于表现、敢于表达的精彩表现是课堂成功的体现。我觉得成功的课堂不在于教师讲了多少,而在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悟出了多少。

本课堂思路是“读—品—悟”,预设的学习目标是“感知课文内容,领悟作者的情感;诵读课文,揣摩、品味本文精彩段落和语句;培养并提升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重点是品味语言,难点是领悟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这些都能在师生和谐融洽平等的教学活动中得以实现,且能面向全体学生,基于学生的需要而教学,重点突出,难点得以突破。有几个地方我认为处理得还是不错的。

一是成功的情境导入和之后让学生谈感受,加深了印象,增进了情感,渲染了氛围,为学生走进文本做了很好的铺垫。此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思路逐渐被打开。

二是课堂的开放性、灵动性。教师的课堂引导、追问、激励对学生而言是很有效的,因此学生能提出不少有价值的问题,说出了自己独特的感悟,有了自己个性化的品读,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地位得以畅达自然地发挥。

三是在引导学生理解学这课的意义上,联系了现实生活,有拓展,有延伸,既有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还有对学生观念、情感上的引导,在历史与现实的切换中,加深了学习的效果,既读透了文本,又走出了文本。

四是越上到后面,师生越投入,越进入情境,可谓是渐入佳境。尤其后来谈对日本地震的感受时,一学生愤愤直言“活该”,更是让大家觉得课堂亮点之生成所在:孩子沉浸在民族之痛、家国之恨、历史之悲的情感体验中不能走出来,恰反证了课堂教学的成功。虽然这样的观点就当前看来似乎缺乏人道主义精神和人类基本同情心,需要进一步的正确引导,但在这么一堂课里,却有着极为自然合理的解释。

在课堂中,如何把自己的教学思路和学生的学习思路融为一体,是我们最应该关注的问题。在这节课里,当潘永明同学提出“为什么前面用第三人称而后来却用第二人称来写”的问题时,我与同学们的讨论及拓展,是我比较满意的地方,因为这个环节正好体现了“教”与“学”的自然统一。 然而这一课,让我不满意的地方很多,当我从自我的角度去审视这一课时,发现了很多兴许是别人不好对自己言明的缺陷,当我在做自我剖析的时候,心情是沉重的。

第一,当学生回答问题时,我有时候不注视他们,顾左右而旁他,真不好。

第二,对学生还不完全放得开,总是下意识地去重复学生的问题或答案,深层的原

因是对学生还不够有信心,生怕他们表达不清楚,达不到效果,其实这样,会让课堂填得太满。

第三,有时有些操之过急,问题抛出来之后,学生要有足够的思考时间,见同学们 安静的时间长一些,就忍不住提示了,其实如果学生不用思考就给出答案,反倒该怀疑问题的质量了。

第四,在教学机智上还要修炼。在有些地方,如一学生回答说这是一个“神圣”的 地方时,我没有做出评价,其实可以让她陈述一下她的想法,却因有人举手就错过了。

第五、语言还需要锤炼。如在最后表达对日本地震的看法时,临时组织的语言逻辑思维严谨不够,词汇简单而丰富不足。

如果我再上这一课,我要更从容些,更舍得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更注意观察学生。同时,自身的文化素质、语文素养的积累也将决定了课的厚度、深度和广度。

土地的教学反思篇3

端木蕻良是东北流亡作家群的重要成员。这个创作群体包括了“九一八”事变之后从东北流亡到上海及关内各地的一些青年作者,除了端木外,还有萧红、萧军、舒群、骆宾基、罗烽、白朗和李辉英等人。他们以集体的姿态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表现出了独特的群体思维和群体意识,给文坛带来了强烈的震撼。他们开辟了抗日文学的先河,以强烈的爱国主义情绪把作家的情感与东北的茂草和高粱交织在一起,将日寇的暴行、人民的屈辱和铁蹄下的杭争真实而具体地展示了出来,呈现出了苍凉悲壮的时代风格和强悍粗犷的艺术特色。除此之外,他们还怀着淡淡的忧愁和哀伤回忆起那片魂牵梦绕的破碎家园,字里行间渗透了对故乡山水和民众深切真挚的眷恋,并进而对民族的命运和人生的遭际展开了深入的内省和反思。因此怀乡的在东北作家群的笔下,不太可能有牧歌式的悠然和童话般的静谧。东北的长白山和黑土地,是作为国仇家恨的历史见证而存在的,它必然要承载起复杂而深沉的情感。《土地的誓言》正是这样一个有着独特韵味的怀乡作品,它是远离故土的游子以全部的热情和思索吟唱的一曲大地之歌。

在中国现代的作家中,很少有人像端

...
《土地的教学反思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