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口诀表的教学反思7篇

时间:2023-02-07 作者:Kris 教学文档

撰写教学反思能够提高老师的自我批评能力,教学反思是老师对内容思考的一种书面表达,下面是品读360小编为您分享的乘法口诀表的教学反思7篇,感谢您的参阅。

乘法口诀表的教学反思7篇

乘法口诀表的教学反思篇1

“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一课对于学生学会(表内除法的)求商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节课我根据新课标精神,抓住教材实质,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根据低年级的学生的年龄特点:好奇心强,在学习新课前先进行开火车的口算练习,再通过创设学生喜欢的“六一”儿童节装扮教室的情境,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热情,激起学习的欲望,将学生自然的引入了新课的学习。

2、问题来源于学生,变接受式学习为自主探索式学习。在教学中,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充分利用图,引导学生先整体地按一定顺序观察整幅图,说说图中小朋友们在干什么,让学生将自己置身于画面中,通过学生对图的观察发现,找出图中的三个有效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因为学生已有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我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并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形成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基本思路,形成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本技能。

通过解决具体问题,使学生体会求商的计算是解决问题的需要,用乘法口诀求商是帮助人们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因此必须学好这部分知识,同时也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最后放手让学生根据图另外2组信息,自由提出问题并解决,从而引出除数是7、8的除法,留出空白让学生独立计算“49÷7”、并点名说出求商时所用的口诀。引导学生归纳小结求商的方法:想乘法口诀,口诀缺几商是几。

这样的设计让学生自主提炼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经历了运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培养了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通过讨论交流,引导学生概括计算方法,不但有利于学生将新知同化到原有的知识结构之中,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概括的能力对于书上提出的三个除法问题,我这节课不是由教师直接提出、罗列出来,而是由学生自己根据故事情境的信息提出来的,问题来自于学生,这样就变接受式学习为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主探究式学习。

3、精心设计活动。练习中,我没有直接将课后练习题呆板、枯燥地罗列出来,而是设计成帮助动物宝宝们解决难题。

(1)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2)小兔子回家。

(3)摘星星游戏:学生跟唱《小星星》,然后摘星星并问题。

通过一个有连贯性的故事情节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和敢于向苦难挑战的勇气,并且培养了学生乐于帮助别人的精神,又使枯燥的计算变得活泼有趣,提高了学生练习的兴趣,同时使学生感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

但是上完课后,我也感到一些不足:对于为什么能用乘法口诀求商突破不够,感觉上就是让学生模仿用口诀求商,而未能突出想乘算除,如49÷7应该先想几乘7等于49,因为七七四十九,所以商是7。具体方法是:先看除数,除数乘几等于被除数,就想几的口诀,口诀缺几商就是几,应该多让学生说想法。

乘法口诀表的教学反思篇2

1、创设情景与激活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情境

据低年级的学生的年龄特点:好奇心强,易冲动,因此在学习新课前先进行开火车背乘法口诀的练习,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热情,激起学习的欲望。将学生自然的引入了新课的学习。

2、问题来自于学生,变接受式学习为自主探索式学习。

本课的教学,我创设了“六一”节为老师布置教室这样一们数学的问题情境,通过引导学生提炼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再次感受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经历了运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培养了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通过讨论交流,引

导学生概括计算方法,不但有利于学生将新知同化到原有的知识结构之中,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概括的能力。对于书上提出的三个除法问题,我这节课不是由教师直接提出、罗列出来,而是由学生自己根据故事情境的信息提出来的,问题来自于学生,这样就变接受式学习为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主探究式学习。

3、精心设计活动,符合学生年龄特点。

爱玩爱听故事是小学生的天性,是他们的兴趣所在。练习中,我没有直接将课后练习题呆板、枯燥地罗列出来,而是将课后练习十一的三道题联系起来,设计成一个个小故事。如小猴子要上树摘桃子,必须把梯子上的题算出来,才能上树,让学生帮一帮小猴子。这时学生学习的积极很高,都积极主动地去帮助小猴子。并学生帮助别人是一种快乐。然后帮助小鸟找家,因为它们去找东西吃时,迷路了,找不到家,它们身上都有一道算式,算式的得数和它们家的门牌号码是一样的。你们能帮它们找到家吗?通过一个有连贯性的故事情节来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和敢于向苦难挑战的.勇气,并且培养了学生乐于帮助别人的精神,让他们在快乐中完成了课后习题。

存在的不足:

在课堂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没有很好的对待学生的生成问题,当学生把图中的问题都提出来后我没有一一解答。在爬梯子算题时,一名同学算的太慢,我让女同学为她加油,这样有可能分影响她的思维。在算题时,我总爱催学生快做。这些问题,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

总之,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过程的安排,教学活动的体验,都是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这样的教学理念是新课标所倡导的,也是我们在教学中要努力遵循的原则。

乘法口诀表的教学反思篇3

今天的教学内容是《用7的乘法口诀求商》,在预习作业中安排学生用1~6的乘法口诀求商和用7的乘法口诀求积,并让学生说出所用的乘法口诀,让学生明白“口诀”在计算乘除法中的作用,为学生顺利地运用7的乘法口诀求商做准备,也便于学生把用1~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迁移到新的问题情境中。

教材有意识的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做花环的实际问题为素材,让学生从现实的有意义的情境中找到有用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然后结合自学提纲进行小组交流学习。学习菜单:

1、观察:一共有几朵花?

2、如果每7朵扎成一个花环,可以扎几个花环?你能列式解答吗?

3、如果扎成4个花环,平均每个花环有几朵花?你能列出怎样的算式呢?

4、在小组里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先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提出的问题,小组成员共同讨论、交流,从实际操作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交流中获得启发,找到题中的数量关系,从而利用数量关系正确的解决问题。这样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热情,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新知,在活动中去思考、探索、发现、应用。

?补充练习》上有这样一道题,把42个苹果平均分给明明和他的6个同学,每人分到多少个?由于题中隐含了一个条件,一共有几人?学生读题不仔细,没有看清条件明明和他的6个同学,就是一共有7人这个数学信息,绝大部分的学生都列出了:42÷6=7(个)。讲评时,通过要求学生仔细读题,说说把42个苹果平均分给了几个人?这7个人是怎么算出来的?通过引导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学生读题时一定要细心体会题意,多读几遍,审清题意,才能下手解决问题。

乘法口诀表的教学反思篇4

在充分了解学生知识起点的基础上,大胆地进行创新,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扎实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变情境创设为直奔。

9地乘法口诀是乘法口诀教学的最后阶段,学生已有了1-8的口诀的理解和编制经验,许多学生对9的乘法口诀也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这里没有必要故作“神秘“,开门见山,单刀直入

...
《乘法口诀表的教学反思7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