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老师,我们需要经常性地做教学反思,完成教学反思能够增强老师的教学科研意识,下面是品读360小编为您分享的五数学教学反思8篇,感谢您的参阅。
五数学教学反思篇1
1、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愿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小学生学习的动力。本节课针对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了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通过教师讲诵鼠芬松果的故事,使学生自觉的融入新知识的学习,并产生了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2、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的空间。
本节课通过“帮松鼠分松果”把12块糖分给2个同学、3个同学使他们同样多、平均分给4个同学等几个问题的设计,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探究与发现的空间,让学生通过操作、独立思考、小组交流、集体讨论等方法参与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了学生。
3、注重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本节课教师不仅交给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更注重了让他们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教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五数学教学反思篇2
半个学期了,回顾本学期必修1模块的教学情景,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高一学生在初中三年普遍已构成了固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相当部分同学满足于课堂上的认真听讲,满足于课后的作业模仿缺乏进取思维;遇到难题不是动脑子思考,而是期望教师讲解整个解题过程;缺乏自学、看书的本事,甚至有少数同学仍有些学生还相信能够经过“考前突击复习”来取得好成绩。而高中教师在授课时强调数学思想和方法,注重举一反三,在严格的论证和推理上下功夫。所以造成初,高中教师教学上的巨大差距,中间又缺乏过渡过程,至使高中新生普遍适应不了高中教师的教学方法。
2.高一要放慢进度,降低难度,注意教学资料和方法的衔接。
根据我的实践,我认为高一第一章课时数要增加。要加强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教学。教学时注意形象、直观。证明函数单调性时可进行系列训练,开始时可搞模仿性的证明。要增加学生到黑板上演练的次数,从而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章节考试难度不能大。经过上述方法,降低教材难度,提高学生的可理解性,增强学生学习信心,让学生逐步适应高中数学的正常教学
3.严格要求,打好基础。开学第一节课,教师就应对学习的五大环节提出具体、可行要求。
如:作业的规范化,独立完成,订正错题等等。对学生在学习上存在的弊病,应限期改正。严格要求贵在持之以恒,贯穿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成为学生的习惯。指导学生改善学习方法。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一方面需教师的指导,另一方面也靠教师的强求。教师应向学生介绍高中数学特点,听课时要动脑、动笔、动口,参与知识的构成过程,而不是只记结论提倡学生进行章节总结,把知识串成线,做到书由厚读薄,又由薄变厚。
如果注意到以上几点,教学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
五数学教学反思篇3
一元二次方程是学生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之后所接触的第三类方程,所以对于的它的概念,学生很容易理解。这里我通过两个实际问题,一个是求长方形的面积问题,另一个增长率问题,让学生经历了二次项的产生过程,之后让学生来归纳出一元二次方程的三个特点①只有一个未知数;②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次③方程两边都是整式。那么针对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练习,如若关于x的方程(m+1)x|m|+1-2x+3m=0是一元二次方程,求m的值,学生的出错率也不低;如果再问m为何值时这个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正确率就会很低,所以可以说学生对此类考察方程概念的题型掌握得还不是很好。本节的第二个知识点就是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学生在理解起来是比较容易的,但在练习中也会有不少学生会把二次项和一次项位置写反掉,或是在写系数时没有带上符号。本节的第三个知识点就是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概念,课件上关于这个知识点设置了两个练习:练习1:判断未知数的值x=-1,x=0,x=2是不是方程x2-2=x的根?
练习2:已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ax+a=0的一个根是3,求a的值。对于这两个练习学生在课堂上都回答得很快,但在课后的作业中发现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就是学生他知道要用“代入检验法”来判断一个值是不是方程的根,但对于如何书写这个判断过程却没有任何思绪,以致于在作业中很多的同学或是直接下结论或是在判断时都没有分开“左边=”“右边=”,这块书写的过程是我教学的一个疏忽,所以很多学生没有掌握。此外,对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这个知识还有一类这样的提高题,如:已知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若满足a+b+c=0,4a-2b+c=0你能通过观察知道这个方程的根吗?实际上这类题目中有着一种逆向的思维,所以学生不是很容易理解和掌握。
五数学教学反思篇4
我所教授的《10的认识》这节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一册第64页的内容。10是一个特殊的数,由于我们采用的计数法是十进制计数法,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因此10的组成十分重要,也是今后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和进一步认识100以内、万以内以及多位数的基础。
课前我做了充分的准备,包括教具、课件和整节课的设计等等,课后,我再回过头来思考课中的每一个细节时,发现其中有些地方处理得不错,有些地方就需要改进。
这节课我力图通过愉快的情景启发学生初步来认识10。在上课时的导入部分,我选用了小朋友喜欢的数字人物课件引人入胜,让学生帮0和1想出办法对付横行霸道的9,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感悟到两个数字可以组成一个新的数,数和数之间是有联系的,是可以组合的。在这样的问题情境里,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接着我又让学生观察课本上的主体图,说一说画面上有什么物体是表示10的,还让学生动口用10说一句话,使学生获得感性的认识,并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这也很好地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就在生活中。
在教学10的组成这部分内容中,我注意创设有意义的活动情境,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在10的分与合活动中,学生可以用摆小棒的方法,也可以用1~9排列组合的办法,能力强的学生可以不摆,直接用类推的办法都可以。允许学生用自己不同的方法去学习,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的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了因材施教的过程。
虽然我打破了传统陈旧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但是在二人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及评价等方式来组织教学活动时,做得还不够,收放得不够自如,似乎有点担心一年级小朋友没有完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能很好地完成某些教学环节,上完这节课后,我觉得很多的担心是不必要的,一个成功的好老师就是要在教学上敢于突破和创新,我应该大胆放手让学生去操作、去探索,今后我也会努力地朝这个方向去做。
五数学教学反思篇5
反比例关系是一种重要的数量关系,它渗透了初步的函数思想。所以本节课体现了以下2点:
1、温故知新,渗透难点。
本节课《成反比例的量》中重点和难点都是学生理解“成反比例”这个概念,而这个概念的得出要从研究数量关系入手,实质上是对数量之间关系一种新的定义,一种新的内在揭示。对于学生来说,数量关系并不陌生,在以前的应用题学习中是反复强调过的,本节课的教学并不仅仅停留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