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教学反思5篇

时间:2023-02-07 作者:loser 教学文档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绝对要经常性地撰写教学反思,完成教学反思能够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下面是品读360小编为您分享的枫桥教学反思5篇,感谢您的参阅。

枫桥教学反思5篇

枫桥教学反思篇1

今天,我和学生一起品读、赏析《枫桥夜泊》描绘的画面,领略诗中悲凉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正如备课是预设的一样,学生们不仅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全诗,而且理解了诗的意思,领悟了诗人凝重孤寂的思想感情。可是就在理解诗意时,出现了一个小插曲。对于作者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大多数学生都认为作者描写的是深秋夜晚的景。可有个学生却认为这首诗描写的是清晨的景。“一石激起千层浪”,于是,我让学生讨论,得出这首诗是诗人在深秋的夜晚泊船枫桥边,感悟了整个夜晚的景色,只是在具体描写是作者采用倒叙的写法,先写拂晓时看到的景物,然后追忆夜晚的景色以及听到的钟声,这是诗中特有的一种时空景,而正是这种时空景才更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凝重惆怅的情感。

由此,我想,在教学实践中,当我们拿着精心设计的教案走进课堂与学生对话时,学生往往会有意无意的提出一些奇怪的问题,给老师毫无准备的意外。这个“意外”就是课堂的生成。面对新的生成,我们不应固守预设,而应该尊重学情,当好一个促进者引导者,积极有效地进行调控,促进更精彩的生成,这就是新理念指导下教师应有的教学策略。在古诗《枫桥夜泊》的教学中,面对“意外”,我抓住并有效的利用学生突发的疑惑,适度的“放大”,激发学生”潜心会文”的热情。正因为把学生当作了一个个天真活泼、个性鲜明的人,看成一个个具有“生成欲望”和“生成潜能”的人,所以学生的对话是活泼、深入、有效的,恰似“一江春水”,充满生命活力,学生在对话中更深刻、更全面地了解了文本,感悟了文本。

在对话过程中,课标新理念强调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独特视角”,但并不意味着教师放弃引导的职责。此时教师的引导更重要。因为小学生作为特殊的生命群体,受自身的认识水平、生活阅历、知识积累的局限,理解判断能力不会很全面很深入,所以教师巧妙地引导必然会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生成更精彩的“对话”。教学中,我们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辨的时间,鼓励、引导学生深入的读书、思考、辩论,使学生对文本的画面、文字、已经获得较为丰富的感悟,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让对话充满了激情和活力。

枫桥教学反思篇2

开放周期间,我在四年二班上了一节校本课《枫桥夜泊》,原本打算上四年级的语文课《牧场之国》,用平台互动课型方式授课,但由于准备的不够充分,再加之自己对平台互动课型方式的理解不深,所以没敢尝试,就又拿出了去年曾经上过的《枫桥夜泊》,在个别地方略作改动,换了个班级授课,教学效果却并不理想。

首先,为了迎合“有效”,我在原来教案的基础上添加了两处小组交流活动,还自以为是地称其为“平台”,结果其中一处费尽心思搭建的“平台”让学生的感情在此中断,对诗中意境的感悟起到了反作用。

其次,学生课前没有预习,对古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缺少基本的了解,再加上以前学习的古诗都是较为优美的写景抒情诗,对于《枫桥夜泊》这样充满着愁绪的旅人愁思理解不够,学生与作者没有达到情感共鸣。

再次,原计划在多媒体上课,但由于从媒体教室被其他老师占用,课节又排不开,为了不影响进修学校领导的进程,只好改在教室上课。教室没有大屏幕,打出来的字体太小,学生看不清楚,而且音响的效果不是很好,影响了我的情绪,为学生配乐范读时我自己都没有进入情境,没有很好地为学生示范,也是这节课的失败之处。

反思失败的原因,我更多地是在关注自己的教案,而忽视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忽视了课堂上学生的生成。我们在开学听课时也在反复告诫老师,要淡化预设,关注生成,可是在自己的课堂上也存在着这样的问题,都说“看花容易绣花难”,在我的课堂上也是同样的道理。

小学生作为特殊的生命群体,受自身的认识水平、生活阅历、知识积累的局限,理解判断能力不会很全面很深入。而我们学校又地处城郊,学生的家庭缺少文化的氛围,如果单凭学生自己的知识积累,恐怕很难把古诗理解到一定的程度。而我又忽视了学生的基础,自以为是地认为学生可以通过注释初步地理解诗意,把一些最基本的常识性的东西抛到一边,导致学生很难进入情境。发现这一情况之后,我本应该立即改变策略,可又一想,如果改变了策略,自己的教学设计就会乱了,想改,又不知该从何下手,怎样引导,只能蜻蜓点水一般略作处理,继续下一个环节了。

通过这节课,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反思自己,自己的知识储备太少,表达能力弱,经常在课堂上出现词不达意的现象,面对学生有意无意提出的一些奇怪问题或不合逻辑的独特想法,往往手足无措,没能给孩子一个很好的引导。

另外,我在教学时从“愁”字入手展开教学,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在为什么而发愁?”较为局限,仅仅体会到了诗人对自己的愁,应该出示一段介绍诗人张继的内容,让学生通过对这段内容的解读,更进一步地认识到诗人张继的愁不仅仅是愁自己,愁家乡,更是愁国家的命运,愁百姓的疾苦。

作为教师,特别是一名语文教师,面对学生的课堂生成,不应固守预设,而应该尊重学情,当好一个促进者和引导者的角色,积极有效地进行调控,促进更精彩的生成。而要想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具备丰厚的知识储备,要想游刃有余,就得厚积薄发。

枫桥教学反思篇3

?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的诗歌作品,由题目可知讲的是诗人夜晚停船于苏州枫桥时的所见所闻。全诗讲述了一位客居他乡的游子,在枫桥,月落秋霜之夜见到的一种凄清、寂寥的景色,听见的哀愁的声音,进而由此产生了对自身的愁、对家乡的愁、对国家的愁、对百姓命运的`愁。

在介绍作者时,我联系了诗人张继所在的时代,介绍有关的历史时代背景。在备课时,我这样安排的初衷是为了帮助学生能在最后感受诗人愁家国的理解上有一定的知识储备的联系,便于知人论世。令我意外的是,当我讲到唐肃宗是唐玄宗的儿子,玄宗末期经历了安史之乱,国家由盛而衰,诗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客徙他乡的时候,孩子们都十分的感兴趣。这样的小插曲让古诗教学的课堂突然活跃起来。

在进一步理解诗意,体会诗情的时候,我引导学生关注“愁”这个字,为全诗找准情感基调。接着,以“从哪里看出来诗人很忧愁?”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这一部分,首先是引导学生对诗作的字面意思进行理解,然后通过诗人的所见所闻,即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诗人此时的孤寂与哀愁。以“诗人愁的是什么?”来联系之前对诗人的介绍,感受诗人的羁旅之愁、家国之悲。

课程结束后,我在网上无意间看到一位老师的教学设计,他将诗中诗人的所见所闻进行了串讲,询问学生,如果“愁”有颜色,它是什么颜色的,你从哪里感受到?如果它有声音,又是什么声音的,你从哪里感受到?虽然都是讲所见所闻,这位老师的教学方法相较于我就显得诗意多了,也更加便于学生自主的学习理解,也会对“愁”的理解更加深刻。看来,要教好一首古诗,教的有诗意,让学生学的有体会,须得多花心思。

枫桥教学反思篇4

今天和孩子们一同学习了古诗《枫桥夜泊》。《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的诗作、诗题意为夜晚停船于枫桥,全诗写的是一位旅途中的游子,夜泊枫桥时所领略到的一种凄清、寂寥的景色,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愁绪。

在课始,我通过“有一首诗,让一位诗人名垂千古,让一个城市名扬天下,让一座桥梁成为当地三百余座名桥之首,让一座寺庙成为中外游人向往的胜地,这首诗就是唐代诗人张继写

...
《枫桥教学反思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