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老师,我们需要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完成教学反思可以增强教师的自我指导能力,下面是品读360小编为您分享的家乡教学反思7篇,感谢您的参阅。
家乡教学反思篇1
我原本设想把第二课时当教研课,但考虑到内容较多,画画费时,担心40分钟完不成教学任务,就选择了第一课时。
一、采用多种方法识字
随课文识字虽然可以避免集中识字法的单调枯燥,但不利于学生情感的培养,易打断学生学文的思路,所以我还是采用传统的集中识字法。由于学生预习得比较充分,都想展示自己的能干,我一行一行出示,待出示第三行时,我说要把机会留给坐得最端正的小朋友,小朋友们立刻就坐得端端正正了,而且读得响亮、正确,我这话可谓一举两得。小老师只带读四个前鼻音的生字,目的是要他们读准前鼻音。读词语时,我让他们做做捡贝壳的动作,说说“又—又—”的用法,这样把生字放到不同的语境、不同的生活中去认识,小朋友学得比较有兴致。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情境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手段。读着《画家乡》,好像遨游于祖国的美好河山中。你看,那浩瀚的大海、辽阔的平原、连绵的群山、茫茫的草原,还有一座座现代化的城市,你将再次感到我们的祖国多么伟大,多么美丽。这将激发起我们对美丽祖国的无限热爱,更何况是我们的孩子们呢!孩子们喜欢旅游,我就设计了一个旅游,让他们乘上“快乐的小列车”,闭上眼睛听海浪的声音。孩子们仿佛置身于美丽的大海边,听到了海鸥的叫声、海浪的拍击声,看到了又宽又蓝的大海、又多又满的鱼虾,还有五颜六色的贝壳,从而产生愉悦的情绪,激发起对课文的朗读兴趣。
三、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我们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师生与课文之间的信息交流、思想交流、情感交流。在教学中,我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参与活动、参与讨论,使他们能更充分、更直接、更自如地去学习课文、感悟课文。在读文感悟
上,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比如,同桌之间我读你听,让学生找出自己认为最美的地方进行朗读,四人小组合作夸夸涛涛的家乡,选择喜欢的方式介绍自己的家乡,使学生拥有适度的自主选择的权利。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去读书、去思考、去表达。
四、存在的不足和方法的改进
1、朗读教学不应是纯技巧性的指导,更应注重的是以生活体验来解读文本,朗读课文。涛涛家乡这一小节的教学中,让学生谈感受,读句子,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产生心理感应,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感悟”。但在观察涛涛捡贝壳时,我只是问“捡到这么多的贝壳,如果你是涛涛,心情怎么样?”学生回答“高兴”,“那就让带着这种感受来读这句话。”引导孩子读出高兴的心情。这种一问一答的形式过于简单,没有引起学生内心深处的共鸣。读船多、鱼虾的满时,若是出示几幅形象的图片,直观一点,效果会好得多。
家乡教学反思篇2
民风民俗类作文是一种比较好写的话题作文,我们生活的每一个地方都有各自延续传承的独特的民俗。但民俗文化涵盖的内容太广泛,很多人只知其中一二,如窥冰山一角,对丰富的民俗文化的真正内涵知之甚少。因此,家乡的风俗这一习作课题看似好教,实则有很多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地方。首先,我还是紧扣单元课文,总结详略得当的手法。然后,采用与同学们相互讨论交流的方式,让同学们了解不同家乡风俗的魅力,提升习作的乐趣。
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我让学生在课前就搜集丰富的相关资料,挖掘民俗文化的内涵。我们要写有关春节风俗的文章,就要搜集其相关的资料,如:贴春联、吃年夜饭、放爆竹、祭祖、守岁、拜年,等等。只有了解了这些风俗,我们才能全面了解春节。另一方面就是引导学生们筛选素材,学生们搜集的相关资料是很多的,但是不可能全部都用到作文里,这就要让学生们写作进行取舍。这个环节通过学生们的交流讨论还是能够完成的。再就是,引导学生合理安排材料。这里我主要解决两个问题:第一,材料的详略问题。对表现有利的素材要详写,和关系不大的可略写,没有关系的就不写。只有材料详略得当,才能凸显文章的主旨。第二,材料安排的先后顺序。选择好的材料不可随意堆砌,要有统筹全文的能力,在总体构建好文章后,能够合理安排所用材料的顺序。但是,美中不足的是有很多方面的学习并没有细致化,导致有些内容理解不清,之后也会加强这方面的学习,争取做到理解清晰,便于观察。我在教学过程中就忽视了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文体。一般来说,小学生写记叙文会比较好,也容易写得生动形象。说明文也是比较适用的一种文体,但是要注意详略得当和运用生动的语言,以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总的来说,在此堂客的教学过程中有“获”也有“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家乡教学反思篇3
?画家乡》一文是人教版第二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章,这篇课文写的是孩子们用彩笔画家乡的事。通过五个孩子不同的画,展现出他们各自家乡的美丽,表达了孩子们爱家乡的情感。
课文第2—6自然段具体描述了涛涛、山山、平平、青青、京京5个孩子所画的家乡。涛涛的家乡在海边,那浩瀚的大海,掀起万顷波涛,海底蕴藏着丰富的宝藏。山山的家乡在山里,那里山峰高,水清,屋前屋后都是高大的树。平平的家乡在平原,辽阔的平原,像无边无际的绿色海洋。青青的家乡是一望无际的大草原,那里草绿,牛羊多。京京的家乡在城市,一座座现代化城市,高楼大厦耸入云霄。他们的画画出了各自家乡的特点,充分反映了他们对家乡的真挚热爱,进而反衬出祖国各地欣欣向荣的发展。课文图文并茂,情景交融,可以说是一篇极具人文色彩,适合欣赏、领悟的通俗诗和风景画。画面的图景和描写的语句,很容易与学生的生活和认知达成契合,引起共鸣。因此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读文感悟,并激发学生发挥想象,画出自己的家乡,让爱家乡、赞家乡的情感在课堂中回荡。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读课文,学生在愉快的读书活动中走进了文本,感知了课文内容。这样既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又激发了学生对学习课文的兴趣。根据课文段落的特点,我选择精读第二段,让学生明白学习方法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找找、读读等多种方式,并用生动、有趣的语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自由读、比赛读、齐读等多种朗读形式,使课文的意境和语言都走进了学生的心里。
在教学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在观察大海时,引导学生通过读“……那么……那么……”,体会出海更蓝,更宽。接下来,让学生学着“那么……那么……”的句式说话,学生们说的不够理想,我觉得可能对一年级的孩子来说还是有点难度的,还有在指导学生朗读方面,觉得没指导到位。
家乡教学反思篇4
洋溢着时代气息,体现着素质宗旨的基础新课程标准已推行了几年。
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结构、内容、评价等方面充分体现了改革创新的精神,体现出“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理念。当我在网上再次阅读新课标时,特别是最近聆听了几位学者的讲学,时值深秋,却有着春天的感受。
读着新课标,我联想到了我上过的一节课。这篇课文是苏版小语第12册《给家乡孩子的信》,写的是老作家巴金晚年身体很差,拿笔艰难,还热情得给家乡孩子进行回信,表达自己的人生观和对孩子们的殷切期望。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我有病,写字困难,提着笔的手不听指挥,不要说给每个学生写一封回信,或者像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