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教学反思能够提高教师的自我指导能力,优秀的教师必须要在一节课结束之后写好详细的教学反思,下面是品读360小编为您分享的心脏教学反思6篇,感谢您的参阅。

心脏教学反思篇1
[教学内容]
苏教版第十一册《灰椋鸟》第一课时
[教学背景]
由于本地灰椋鸟很少,因此学生对灰椋鸟认识不够。而且本课上得有点匆忙,学生没有预习就开始上了,导致学生在课上有了一定的理解上的偏差。
[现象白描]
音乐《一个真实的故事》导入,介绍徐秀娟(徐秀娟恰好是本班一个学生的阿姨,充分运用学生资源,让她介绍徐秀娟的事迹,学生听得很投入。)然后学生自学并交流自学感受:
师:同学们,在读完本文后,你有什么疑问吗?
……
正当学生大谈自己的不解之处时,突然一个学生说:
老师,我觉得文中有一处写得是矛盾的。
师:哦?
生:课文前面说“灰椋鸟尖尖的嘴,灰灰的背,远远望去黑乎乎的,有什么好看的呢?”而后面却说“看,这几只刚刚落在枝头上,那几只又马上扑棱棱地飞起。它们的羽毛全变成金红色的了,多么像穿上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哇!”我觉得这两句话是前后矛盾的:前面说灰椋鸟是灰灰的,而后面却说灰椋鸟是金红色的。
(这时让我想起了去年教这一课时的情景:
学生也提出了相类似的问题,可是我当时因为自己心中没数,竟当场楞在那,并且一时间还和学生有同感呢!还表扬了学生敢于质疑教材,挑战教材,还说:教材有点时候是会出现错误的!课后还饶有趣味地和同事谈起这件事,结果同事却反对我的看法,她说:你自己再读读课文哦!这半句意味深长的话让我低下了头,又重新认真读起了文章,结果……哎!真如同事所说,我的理解是错误的。这件事让我深思了许久,它让我了解了自己教学的薄弱,更让我懂得了要想使学生得“鱼”,必须自己先取得“渔”的方法,才能授之以渔而得鱼也!
因此从那以后,我每教一篇文章,必先把文章读三遍,尽量把每一个细小的环节都考虑好,以备不时之需。特别是教这篇课文前,我更是细心又细心地读了又读,以免再出现同样的贻误学生的场面。)
此时同学们纷纷举手,因为我对此问题心中有数,而且知道这问题并不难解决,只是这为学生初读课文,对课文不熟导致产生这样的疑问的,因此我并没有马上让其他学生帮她解决这一问题,而是对她说:你真善于思考!而且敢于把自己的见解发表出来!可是如果你在把课文多读几遍,相信你自己就能把这个问题解决的。杨老师相信你的实力哦!
第二天上课,这位学生自己站起来说:
老师,昨天哪个问题我已经解决了
师:哦?你怎么解决的呀?
生:昨天回家我先读了一遍课文,可是我还是不懂,我又读第二遍,第三遍,第四遍,直到读到第五遍,我才弄懂了。
师;真会学习!(师带头鼓掌,学生也鼓掌)说来听听。
生:课文前面说得灰椋鸟灰灰的,是它的羽毛颜色。而后面说它是金红色的,是因为那时是:夕阳渐渐西沉,晚霞映红了天空,也映红了刺槐林和竹林,是晚霞把灰椋鸟映红了,所以变成了金红色的。
后续说到这儿我们都感觉很不错了,可是我们的学生并不满足,此时竟然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
我觉得作者说灰椋鸟金红色的,还带有自己的情感因素的。前面因为作者对灰椋鸟认识不深,认为它没什么好看的,所以说它是灰灰的,没什么好看。而后面作者看到了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场面,内心里已经非常喜爱灰椋鸟了,他感觉灰椋鸟很美丽,所以把自己的喜爱之请就溢于言表,就说“灰椋鸟的羽毛全变成金红色的了,多么像穿上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哇!”
……
[教学反思]:
1、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善于从文中找出问题,并敢于表达心中的疑问,这是打开科学大门的钥匙。这位学生在读课文时发现了文章的矛盾之处,没有隐藏自己的想法,而是勇敢地提出来,或许这是每个同学心中相同的疑问,这样不仅解决了学生的疑问,也因此更深地理解了课文内容,更为老师日后更好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2、教师的角色定位要准确。当学生有不解时,教师应做好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的作用。第一次我就没有很好地体现这一点,因此让学生跟着我错误地理解了课文,假如我不在去深究一下,可能就此影响学生的一生。而第二次正是有了万全的准备,才让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更让学生学到了怎样去解决问题。
3、言为心声,文章也是作者个性的载体。学生在学习每篇文章时,也理应做个性化的解读。而教师则应加倍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鼓励学生对作者的情感、态度、观点作反问,而后潜心探索,获得更深刻更多元的理解。在学生对教材自己的看法时,教师应该及时鼓励,年假如像我第一次那样,在不知道对错的情况下就随意对学生大肆表扬的话,或许就造就了学生的随意。
心脏教学反思篇2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是一篇讲述了波兰被外国占领,音乐家肖邦流落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自己的心脏带回祖国的故事,表达了他对祖国的爱。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肖邦弥留之际的请求,是灵魂深处的呐喊是爱国情怀的极至的表现。是贯穿全文的情感主线。肖邦的那份强烈的爱国情感,与他离开祖国前夕,他的老师和同学特地为他送行时的谆谆嘱托,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课文“送行”一段是全文的一个重点段,描写具体细致,情感渲染淋漓尽致,对人的情感与心灵具有很强的冲击力。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于这一段落,我要求学生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熟读、领悟、背诵。
第一步,初读感知。这一段中写了告别的哪几个场景。(咏唱送别曲;老师的叮嘱;赠送银杯。)自由读对这三个场景的描写,看看哪儿特别感动你,为什么。
第二步,引导品读。咏唱送别曲;老师的叮嘱;赠送银杯。都深深地表达着一个期望:无论你走到哪儿,都不要忘了自己的祖国啊。
第三步,诵读背诵。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感受肖邦内心情感的变化,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浓浓的同学之情,深深的师生之情,反复诵读,背诵。
在理解的基础上,诵读,背诵。既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的深化,也是在潜移默化中感受语言文字在表情达意方面的功能,同时又是十分有效的,必要的语言文字的积累。
心脏教学反思篇3
这是一篇洋溢着浓浓爱国情谊的叙事性文章,这是一篇典型的爱国主义鲜活教材。文章讲述了波兰被欧洲列强瓜分后,音乐家肖邦流落异国他乡仍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还请求姐姐把他的心脏带回自己的祖国,从而表达了他对祖国的强烈的爱。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这既是肖邦弥留之际灵魂深处的呐喊,更是肖邦爱国情怀极至的表现。但学生们会突然肯定、认同这样的言语这样的情感吗?于是,我试图给他们创设一种情境:
我打开多媒体,点击了肖邦的一首曲子。激情的音乐渐渐响彻整个教室,我也在这激情四溢的音乐声中向学生娓娓道来:“一则寓言中说,有一只叫做弗雷德里克的田鼠收集了阳光、颜色和单词,使大家在寒冬感到了温暖,看到了春景,听到了故事,精神生活得到了充实。在人间,也有一个叫弗雷德里克的人。我想他在隆冬之前还会收藏另一样东西,那就是音乐。
这个人其实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肖邦。在他生命短短的39年间,音乐是他的主要伙伴,即使在他临死时也有他的《葬礼进行曲》陪伴。可以说他的演奏,他的音乐能够感染每一个人,包括他自己。“音乐是我的生命,”肖邦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多少年来,他一直用生命去创作,用生命去讴歌!”
当我读完最后一句时,我才意识到其实肖邦的这首曲子并不适合于配乐朗读,而学生们也确实没有进入我的情境。课堂,就在这样的遗憾中开始了……
我接下去说:“‘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个累倒在病床上的年轻人唯一的奢望,一个饱含亡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