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教学反思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教学反思是教师对教育活动分析的一种文字载体,下面是品读360小编为您分享的动手做做看教学反思5篇,感谢您的参阅。

动手做做看教学反思篇1
?动手做做看》是一篇很有趣的课文,通过小朋友伊琳娜在科学家朗万志的引导启发下,动手做做看,悟出了"科学家讲的不一定都是对的,动手做做看."在孩子读完课问题目后,我让孩子带着两个问题自由读课文,“动手做做看是谁说的?课文讲了哪些人?你喜欢谁?为什么?”孩子们读开了,有孩子边读边和同桌谈论着。三五分钟后很多孩子举手了,第一个问题很好回答,大多数孩子说出“动手做做看”是朗志万说的,个别孩子说是妈妈说的。我让孩子们在书上找答案,划出有关句子读一读,重要学习朗志万的话。他为什么这样说?你读懂了什么?让孩子自己再读全文,在四人小组中议论交流。
孩子开始说了,有人说:“朗志万是故意提出这个问题的,他很会教孩子。”
“我知道了科学家说的话也可能有错误,我们要动手做做看,看看他说的是不是正确。”“我想到了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是明说的,这孩子真的是看书看多了,语言的感觉特别敏锐。我把他说的这成语写在黑板上,让孩子说说记记。
“我想到了我们上学期学的《酸的和甜的》,里面的松鼠和兔子就没有动手试试看,小猴子才是动手做做看的。”呵,孩子还会联系旧文,联系得真是到位。我表演了发言的泽,说他真会读书,想得真好。小家伙高兴得红了脸蛋。
……
趁热打铁,在孩子的议论中,再让孩子读书。
了解了朗志万,我开始引导孩子说说伊琳娜,你认为她是怎么样的一个人?要让孩子说出来,也从课文中找出句子来说说。孩子有的说她是个好问的人。有的说伊琳娜是个爱动脑筋的人。有的说伊琳娜不随便相信科学家,敢和科学家对质。有的说她是个爱动手做做看,善于实践的人。还有的说她是个懂礼貌的孩子。在孩子的议论中还是找课文句子读,一次一次的读课文。
最后全班一起再读读课文,读完了,我拿书上合作伙伴的话问孩子:“伊琳娜听懂了朗志万的话吗?她会对朗志万说什么?”唯说:“她会说,朗志万先生,我懂得了不要都相信科学家的话,要相信自己亲手做的。”彬说:“她会说,谢谢您,朗志万先生。”书说:“她会说我误会了,对不起,朗志万先生。”……听学生这么说,我知道他们都能够理解课文了,可是课文中主要告诉我们了什么?我问孩子说:“读到这里,你有什么话想说吗?”教室里沉默了一会儿,终于有只小手举起来,“我知道了科学家说的话不一定都是对的,我们要动手做做看。”这是课文中的,能够延伸到我们实际的生活吗?终于我们的炜说他看百科全书时好象看到书上有错,就和妈妈一起做做看,验证对吗。“这是说,书上的东西不一定都是对的,如果我们有问题一定要多请教别人,动手实验来判断是不是正确的。”玉说到她妈妈,她妈妈教她很多知识,可是有时侯妈妈也会有错误,我们应该找实际来说明。终于听到了,我赶紧接着说是呀,我们的爸爸妈妈都很会教我们,可是爸爸妈妈说的不一定都是正确的,我们可以试着实践来判断。我把话锋一转,“老师也一样,我觉得我虽然教你们,可是也一样会有错误,同学们就经常帮助老师,如果有错误,我们很多同学都曾经帮助过我了。所以,我们小朋友对长辈说的话要学会思考,学会用实践来证明,不要都全部相信。”后面的道理好象深了点,我有灌输之嫌,可是也只能够这样了。最后留有个问题,朗志万到底是哪方面的科学家?让孩子回家查找资料。
我自己回家找一下,我才知道伊琳娜原来是居里夫人的大女儿,同样是诺贝尔奖的获得者,而朗志万,是个物理学家,是爱因斯坦很要好的朋友。明天不知道孩子能够查出来吗?这个故事对于伊琳娜来说,妈妈和朗志万对事的态度给她留下了深深的影响。
晚上自己细想,我这堂课上是不是话多了,让孩子读的时间不够.问题是就那四个大问题,分在课堂的不同时间,可是沉浸下来让孩子读,品的余地不够?这么说过去,如果孩子没有倾听,真的只是走过场罢了.因此不管是什么时候,倾听是很重要的,倾听是学会学习的一个很重要的途径.
动手做做看教学反思篇2
【情景说明】
?动手做做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13课,课文讲述的是科学家居里夫人小时候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
科学家朗志万提出了一个奇怪的问题,引了同学们的议论纷纷,他们的话分别从不同的方面,证明科学家的话是正确的。只有伊琳娜对科学家的问题心有质疑,在妈妈的启发下,她亲自实践,终于从实践中获得了正确的答案。课文故事情节简单,但蕴含了深刻的道理。抓住伟人的事迹启迪孩子,具有很好的榜样示范作用。
这篇课文的学习目标是学会另、志、题、提、朗、哄、喝、骗9个生字;会认鳞、伊、琳、娜、哎5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课文的学习,领悟科学家的话不一定是正确的,要自己新手做做看。其中,学会生字,朗读课文,感受自己动手做做看的重要性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过程】
?片断】
(生交流完课前搜集的有关居里夫人事迹的资料及搜集途径后)
师:小朋友想知道科学家居里夫人小时候的故事吗?
生(齐声):想!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58页,想读的同学大声朗读课文。
(一个、两个、三个,同学人大声朗读起来,读得很认真投入。)
师:认为自己读得很不错的同学,站起来读。
(学生们争先恐后地一个一个站起来读,读完后,师生共同评议。)
师(充满信心地):谁觉得自己哪个地方读得最好,谁就站起来读。读完后,再说说自己好在哪里,为什么要这样读?
(生一个一个站起来读,但朗读仍只追求语言文字表面上的抑扬顿挫,对自己的评价也只停留在字音正确,流利等上面。对课文内容缺乏深入理解,对课文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没有身同感受。)
师(暗暗着急,依然微笑地):你能试着用心去体会课文人物心里的想法,并轻声地读出语气来吗?
(生领悟后,开始试着揣摩课文内容,并小声地读起来。)
师(充满期待地):谁想再来试试?把你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读出来!
生1:(表情极为认真地朗读第一自然段科学家朗志万提出的问题。)
生2:(试着用两种不同的声音朗读两个小朋友的说法)
(在这种相互感染、相互启发的朗读氛围中,学生的朗读渐渐入情入境。)
生(声音动听的朗读大王蔡博):(有声有色地朗读着伊琳娜心有疑惑──动手实践──生气质问部分,感情处理恰当,语气分明,为同学们起到了很好的范读作用。)
师:(欣喜地抓住这一契机,迅速分析、提炼,从学生蔡博的朗读中搜寻教学突破口,单刀直入):真不愧是我们班的百灵鸟,特别是哎呀,和朗志万说的不一样,水漫出来了。这一句读得真好听!你能把这句再读一遍吗?
生:(开心一笑,晃着小脑袋更认真地读起来。重音、感情、语气十分到位。)
师:你能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读吗?
生:因为伊琳发现把金鱼放进装满水的杯子里,水漫出来了,和朗志万说的不一样!
师(连忙追问):那科学家朗志万是怎么说的?同学们能找出来,划上横线,并读一遍吗?
(生划线、读文。)
师(继续追问):同学们,你觉得科学家说的对吗?还是小伊琳娜做得对?
(生议论纷纷,老师趁机拿出一只大杯子、一个土豆、一块石头、养着金鱼的浴缸、舀子、水桶。)
师:同学们,还是让我们用事实说话,动手做做看,好吗?谁来试试?
(生一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老师指点一名能干的学生上台。她动作麻利,给杯子装满水,依次放进一个土豆,注水,放进一块石头,再注水,最后再捞起金鱼,轻轻放进装满水的杯子里,水还是漫出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