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教学反思能够增强教师的教学科研意识,教学反思是老师对教学实践分析的一种有效手段,下面是品读360小编为您分享的高一政治课教学反思5篇,感谢您的参阅。
高一政治课教学反思篇1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高中思想政治本身内容的“枯燥”,尤其针对政治学科在会考中遇到的学生不喜欢学的“尴尬”情况,就决定了在政治会考的教学中培养学生兴趣的重要性。
根据我在政治课教学上的摸索,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我逐渐摸索出了,在教学中,如果充分利用本地乡土资源,就能积极调动学生的兴趣,使课堂教学收到非常好的效果。如果在政治课教学中的广泛运用乡土材料,学生就能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而且还能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感情,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
一、巧用乡土材料,激发学生兴趣在政治课教学中的作用
第一、优化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在政治教学中,新课的导入是每节课的先导。成功的新课的导入是一堂好课的前提。新课导入得好,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学生思维,发挥学生的想象。如何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动机,明确学习目的和建立知识间的联系,顺利完成课堂教学,就必须注重导入这一重要的环节。利用乡土资源导入新课,能从与学生联系密切的生活经验、已有的知识、能力、志趣、品德的实际出发,这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关键所在。
第二、创设问题情境,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创设问题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刻意创设一种情境把学生带入预备的包含一定情感的意境中,让学生心灵深处受到强烈的震憾而产生共鸣,从而与教师所要传授的知识遥相呼应.为此。在新课程下,创设问题情境要求教师问由境生,问随境异。在这方面,我主要采用适时应用乡土课程资源引入课题,激起学生的兴趣,产生迫切追寻问题,学习课文内容,探索问题答案的心理。运用乡土材料能使学生有亲近感,从而产生认同感。只有让学生主动参与,经过学生的探究和内心的体验,才会深刻地理解教材知识。因此,在化解教学重点、难点过程中,恰当地运用乡土材料,不断引导学生运用科学分析方法深入认识事物,发现事物内在的联系,优化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可起到加深理解和巩固的作用。例如,在学习“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时,我们用了一个梨、一个苹果、一串香蕉,演绎了一个“买水果”的小品故事,学生在笑声中,明白了梨、苹果、香蕉与水果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梨、苹果、香蕉这些个体无论怎样特殊,都具有“水果”的共性,而作为共性的“水果”,也离不开“梨”、“苹果”、“香蕉”等个体。这些乡土实物的运用,不仅加深了学生印象,便于学生理解抽象的哲学道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亲近自然、热爱乡土的朴素感情。在学习高一“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要向管理要效益”时,我们准备了一个瓶子、一些大小不一的石头、一些细沙、一杯水。先用石头填充瓶子,不能再用石子填充时,还可用沙子填充,不能用沙子了,还可再倒水,不能再倒水时,还可以再充进其他气体……看似“满”了不能再装的容器,其容量的潜力原来如此惊人。形象的演示使学生明白:要提高管理效率,就要充分挖掘每位员工的潜力,让石头、砂子、水、空气都发挥最大的效用,这也有利于同学们形成“潜能无限”的观念,树立自信自强的人格。
第三、理论联系实际,优化学习方式
著名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学生学。”《普通高中政治课程标准(部制订)》也明确要求,政治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政治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有一组研究数据显示不同方式对学习掌握知识的不同效果:讲课5%,阅读10%,视听20%,演示30%,小组讨论50%,实际操作75%,教会学生立即应用所学知识90%。这组数据表明,学生听课及阅读的效率是极其低下的,而讨论、实践和应用有利于理解和巩固知识,锻炼能力,需要突出实践应用。这就需要转变学习方式,强调自主学习,可以借鉴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和方式。通过对政治课教学与探究性学习的有效整合有助于改变“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我们要根据政治课教学的内容来选择探究的课题,让学生自主地开展探究活动。
总之,乡土材料是非常重要的材料,它能切实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效地优化学习方式,激活学生思维,对于课堂教学来说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实践证明: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引入乡土资源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走出教材、走入生活;走出校园、回归自然,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政治课教学获得新的活力、生命力。政治课教学也最终会走入学生的心中。
高一政治课教学反思篇2
高一下学期也过去一半的时间了,站在高一下学期的尽头回望,在地高这个全新的环境里,我的政治课教学经历了从很不适应到有所适应的过程,使我对教学有了新的认识。
作为一个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老师,我希望我的学生从一开始就喜欢上我以及我所教的这门课,力争每堂课都精彩。为此,我潜心钻研教材、教法,花费很大心血。
在开学之前,我先从老教师手中借来参考书,加班备课。我想,等别人开始备课时,自己已经早做好准备了,有充足的时间再向别人请教,修正自己的教案,补充自己之前没有考虑到的知识,解决自己事先没有考虑到的问题,吸取别人的长处,优化自己的教法设计和学法指导设计,力争精益求精。
学生的基础是教学依据之一。初中政治学科不是中考科目,初中的政治课,对基础知识不作要求,学生对政治学科的知识储备,运用政治学科知识分析认识事物的能力,政治学科的思维,学习政治学科的方法,等等无从谈起。进入高中,政治学科知识陡然以艰深难懂而又对学习者素质有较高要求的现实出现在面前时,学生无论如何也不能适应,政治课教学处于艰难境地。
对于学生来说,刚刚由初中升入高中,虽然年级高了,但实际上,无论年龄还是心理,仍是初中生。由于高中生活刚刚开始,学生来到一个新的环境里,一切都是陌生的,都得需要有一个熟悉适应的过程;而且,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基础较薄弱,对学习本来就没有兴趣,刚刚参加完中考,刚从考学的压力下“解放”出来,一时很难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果一开始就讲授新课,而且没有多少新意,特别是纯知识讲授的课,会使一部分学生产生一种漫漫的听课学习生活又开始了的想法,激不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因此,政治课教学只能小步走,低台阶,课时授课内容要少,教学运行进一步退半步,下一节课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变换方式予以再学习,直至掌握。
政治课学习的过程是学生生命成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理应洋溢着幸福,充满着成功,要让学生懂得这种幸福与成功往往离不开痛苦与失败。政治教师要用自己的智慧引导学生理解幸福、把握幸福、创造幸福、享受幸福;把学生推离失败,引向成功。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创造机会让学生以主人的身份去获取自己能获取的知识,适时让其展示所获成果,并发自内心的给予鼓励,让学生享受到幸福与成功。问题设置要小台阶、多台阶,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沿着思维的台阶登上光辉的“顶点”,使学生领略到“无限风光”,从而享受到幸福与成功。解决手懒问题也可照此办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