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教案7篇

时间:2023-04-10 作者:betray 教学文档

在写教案时,教师都有着较强的思维逻辑能力,教案是老师为了保证上课进度提前制订的应用文种,下面是范文社小编为您分享的宇宙教案7篇,感谢您的参阅。

宇宙教案7篇

宇宙教案篇1

一、授课目的与考点分析:

1.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2.了解板块构造学说,板块运动与地形的关系。

3.了解地质构造的类型及其实践意义。

二、授课内容:

一: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三大岩类物质循环:

三大类岩石具有不同的形成条件和环境,而岩石形成所需的环境条件又会随着地质作用的进行不断地发生变化。沉积岩和岩浆岩可以通过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在地表常温、常压条件下,岩浆岩和变质岩又可以通过母岩的风、剥蚀和一系列的沉积作用而形成沉积岩。变质岩和沉积岩当进入地下深处后,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又会发生熔融形成岩浆,经结晶作用而变成岩浆岩。因此,在地球的岩石圈内,三大岩类处于不断演化过程之中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1、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

①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分割为六大板块;

②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相对运动;

③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

④两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动,火山、地震多分布在此;

⑤板块移动发生张裂地区,形成裂谷或海洋;

⑥板块相撞挤压处,形成山脉,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形成海沟、岛弧、海岸山脉。两个大陆板块相撞,形成巨大山脉。

2、板块构造学说理论应用

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1.地壳运动是内力作用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变形变位,称为地质构造,所形成的地貌,称为构造地貌。

2.实践意义

找石油天然气要在背斜部位;打隧道、开矿石也应在背斜部位,如果在向斜部位,将可能使隧道变为水道。在背斜部位采石,工程难度较小,开石方可降低成本。找地下水要在向斜部位。

三、本次课后作业:

相关练习附后

四、学生对本次课的评价:

○ 特别满意 ○ 满意 ○ 一般 ○ 差

学生签字:

五、教师评定:

1、学生上次作业评价: ○ 好 ○ 较好 ○ 一般 ○ 差

2、学生本次上课情况评价:○ 好 ○ 较好 ○ 一般 ○ 差

宇宙教案篇2

一、内容与说明

1、内容

地球自转的概况——自转的方向、周期、角速度、线速度。

与地球自转相关的典型地理现象——地方时。

2、地位与作用

本课题是高中地理“宇宙环境”篇的组成部分。地球是宇宙中一个普通的天体,认识地球的自转及因此而产生的一些现象,对整个地球环境有个基本的认识,可为后续“自然环境”篇的学习打好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线速度与角速度。

2、能够理解由于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和时差。

3、能够判断地球自转的方向,在地图上判断各点之间的方位关系。

4、能够计算两个地区之间的时差。

?设计思想】注重从“现象”引出“为什么”,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原因”。

三、教学重点、难点

区时的计算、涉及国际日期变更线的日期的计算。

四、教学课时

1课时。(“地球自转偏向力”另外安排一课时教学)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多媒体课件首页上显示一幅不停自转的地球图片,引入“地球的自转”这一内容。

?设计思想】开门见山地将“地球的自转”这一比较抽象的概念,较为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

(二)新课教学

1.从物理学中描述物体匀速圆周运动的几个因素,引出地球自转的几个要素——方向、周期和速度(线速度、角速度)。

2.教师设问“什么是地球的自转运动”,引出地球自转的定义——绕着地轴自西向东地自转。注意自转轴是地轴,方向是自西向东,进而让学生判断从南、北极上空看地球的自转方向。

请一位学生上讲台,用地球仪为大家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并让大家从南、北极上空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得出在南北极上空观察到的地球自转方向分别为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

做一做,小练习:找出北半球的水平气流的运动轨迹:

?设计思想】单是口头描述“自西向东”“顺时针”“逆时针”这些词语,学生对地球自转的方向仍然是模糊的;如让学生边用地球仪演示边观察,就比较直观,容易理解和记忆。

3.复习经纬线的知识,如“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等。

?设计思想】绝大部分的高二学生对于初中时所学的经纬线、经纬度毫无印象,见到经纬线一筹莫展。所以适当补充经纬线的知识是非常必要的。

4.教师继续设问“由于地球的自转,我们地球上会出现哪些景象呢?”展示一份报道“2006年7月10日的凌晨2点多,很多中国铁杆球迷还围坐在电视机前,关注着世界杯决赛的战况。”让学生判断这份报道出现在哪个国家的媒体上?

?设计思想】学生能够判断出是中国媒体的报道,从而引出“地方时”的概念,先让学生辨析一下,“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现象”是不同的概念,也是不同原因导致的。教师同时用地球仪和手电筒进行演示。

5.教师再设问“世界各地的时间为什么会有不同?有怎样的不同?”从而引出地方时,以及地方时的划分。得出“时间的东早西晚”,经度每15度时间就差1小时,经度1度时间就差4分钟。引出“北京时间”的概念,让学生辨析“北京时间”“北京的时间”“东八区标准时”。

教师通过地球仪及多媒体的演示,帮助学生分析完成“北京时间”、“北京的时间”、“东八区标准时”之间的区别。

做一做,小练习:计算世界杯决赛(最近的一届)是当地时间几点开始的?

6.教师引入当年麦哲伦环球航行时的“丢一天”,引入“国际日期变更线”的概念:麦哲伦的船队1519年9月从西班牙出发,历经三年又回到了西班牙。航海日志上为9月6日,西班牙当地日期却为9月7日。这一天“丢”在了哪里?为什么会丢?

有一位双胞胎孕妇从上海坐船前往旧金山,在接近日界线的时候生下了一个女孩,越过日界线后生下了一个男孩。若干年后,两个孩子长大后了,他们也学了有关日界线的知识后,男孩说他应该是哥哥。你们认为他这么说有没有道理?为什么?

?设计思想】从生活中的例子进行教学,学生容易理解,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7、教师总结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以及由于地球自转而产生的地方时。大家看这张结构图,对于今天的学习内容你已经掌握了多少呢?请同学们对照这张图,自己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如有疑问,请提出来。

六、专家评析

地球的自转运动是高二地理的学习难点,教师通过实物演示和多媒体辅助教学,使抽象的教学内容直观化、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本课题的设计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从“现象”引出“为什么”,分析原因,得出结论,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探究问题的兴趣。

采用学生自主复习的模式进行最后的小结,在巩固复习的同时,让学生再次发现自己学习中的问题,不断探究,不断解决问题,也是本课设计的一个特色。

当然,本设计还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如:教师所举例子是否具有典型性、是否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些问题是否符合高二学生的认知基础等。

宇宙教案篇3

题目:

第一章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课时)

学习者水平分析:

本节的学习对象是高一的新生,他们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容易对事物产生好奇心。而本节课涉及较多的天文知识,学生以前涉及很少,因此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是高中地理的开篇,涉及较多的天文知识,同时这些内容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天体的主要类型及天体系统的层次,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2、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3、培养用比较分析的方法

...
《宇宙教案7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