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心得体会也是为了不断丰富我们的思想,好的心得体会是可以引起读者的共鸣的,撰写心得体会是激发我们思考能力的重要方式,下面是品读360小编为您分享的c证教师心得体会最新7篇,感谢您的参阅。
c证教师心得体会篇1
鲁迅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一学期的时间一晃就快接近尾声了,在这个忙碌的学期里,本来按照计划是应该每天挤出半小时来读《如何提高教师职业道德》这本书,但是由于工作琐事较多,所以到后面就更改成为两周看一次,一个月看二至三章,学期结束基本看完。
卢梭说:“读书不要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这样的读书使我获益不少。”我很赞同他的观点。只有在思考中的阅读,才能跳出书籍,而获得更多。因此,在“勤读、勤做、勤思、勤写”中,不断反思,在反思中不断实践,使自己不断成长。
这个学期里,我能够坚持做到一有时间就读《如何提高教师职业道德》这本书,并且让读书变成一种习惯,让读书从被动变为主动;按照学期初的读书计划,我坚持做到了每月按时完成读后感,坚持去粗去细、将精读与泛读相结合,读书后及时记下自己的读书体会,将读书与反思相结合,以此来不断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要能边读边想其实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每看到有关当好班主任的方法,我都会把它记录下来,运用到实践中,并将与大家一起分享,我也不尽被这样的氛围所感染,坚持找一些与我们专业知识挂钩,有助于我们小学教师更好成长的书籍来看,以此能更紧密的将它与自己的教学实践相联系,从而提高认识,培养自己独特的思维与创新意识,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让自己的专业不断提高。
读书使人进步,能够让人的心灵得到更好的洗礼,通过读书,能大面积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并运用理论处理教学实际问题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完善的读书人格。新的一年希望自己成为有知识、更有文化底蕴的优秀教师。
c证教师心得体会篇2
如何让学生喜欢你的学科呢?它所需要的条件太多了,教师靠高尚的人品,积极的智慧,高超的艺术吸引了学生,学生喜欢你,自然会爱乌及屋,从而喜欢了你教的这门学科。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他希望你去争取自己学生的思想和心灵,跟你的同事们--其他学科的教师来一番竞赛。在我们的教学中,总能看到这样的情景,上课前或下课后,学生快乐的围绕着老师身边,和老师交谈着自己的所见所闻或讨论着有关课堂上的问题。当然,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有些"你自己的学生",这些学生都是对你这门学科特别感兴趣的学生,以至于他们可能因为喜爱这门学科而会把这门学科当成自己将来从事研究的方向;但也有一些学生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他们对一切都感到漠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对待知识的态度上,最令人感到苦恼和感到担忧的,就是这种无动无衷的精神状态。
苏氏明确告诉我们: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技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其实类似的观点在我国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出现,这就是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原则,只是我们往往口头上无比的尊崇,而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却一再地践踏罢了。
学生是人,不是工厂里的产品。教者尊重学生不妨从尊重他们的现状做起,为每一位学生确定适合他自己的"临近发展区",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自信地发挥出他的力量和潜力,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
最后,在这条建议中我对提到的分层教学和分层作业很感兴趣。在教学中我也一直努力尝试,但我的做法一般是:在课堂中,完成基本知识的同时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在作业中,呈现思考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练习。反思这些方式,好象都是使优等生更优。怎样在课堂中采取分层教学,使得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都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书中所提到的分组方法会不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这一直是困惑我的问题,还急需通过多方面的学习和教学实践的摸索唯如此,方能不误人子弟,方不致成为的罪人。
c证教师心得体会篇3
我读了《做卓越的教师》一书,颇有感触。文章内容丰富,文笔清晰,构思精巧。该书给我们年轻的教师指明了一条成长之路,如何做一名卓越的教师。
书中彭老师引用了一个个短小精悍、富有哲理的故事,告诉我们要进行专业发展的六项修炼,如开发潜能,爱岗敬业,勇于实践、善于反思、博览群书、加强研究等。在这本书中,作者以鲜活的事例、警醒的语言、充满文采的诗句将研究性教师的成长之路诠释的淋漓尽致,舒展洒脱的叙述了:专业发展、心理健康、班级管理、课堂教学、论文写作、家庭、教师培训、组织教研这八项专题。内容全面,叙述详尽,简直可以说是一部教师宝典。现将几点感想分享如下:
一、“是打造卓越灵魂的事业!”
这是开篇第一句话,也是全书的核心所在。我们的就是用卓越的教师培养卓越的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渴求事业的成功、渴求人生的卓越、渴求生命的辉煌,这才是我们所终极追求的目标,这才是把我们国家和民族引向腾飞和强盛的”。是的,教师的高度和层次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未来,作为一名教师不仅仅要教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将孩子们举过肩头,为他们在将来的岁月里,成就伟大的梦想和人生的卓越助上一臂之力。
二、善于反思登新高
书中写道:“对一名教师来说,推动其事业发展应该有两个轮子,一个叫做情感,一个叫做思考。情感使他热爱孩子,忘我地工作,并从中体验到奉献的自豪思考使他明确自己的方向,科学而理性地设计、实施自己的,同时不断地总结、提炼、升华自己的实践。”叶澜教授曾经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则可能成为名师。”这些话让我对“反思”这一活动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当一个教师缺少反思时,他的行动往往是盲目的;只有不断检验、鉴别和完善自己的思想时,教师才能走向自觉,在行为上表现为从被动接受走向主动发展,从自在的人走向自为的人。因此我们要做到“为实践而反思,对实践的反思,在反思中实践。
三、做会上课的老师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要求我们创建以学生为本的课堂,凸显学生的学习过程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之中,成为探索和发现的主人。这就要求我们先确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
书中写道“如果把新课程教学比作磨豆子,其中“知识和技能”就是“豆子”,是基础性内容,没有了“豆子”就会推空心磨;“过程与方法”就是推磨的技巧,没有这个技巧也推不出豆浆;“情感、态度、价值观”就是愿不愿推的动力问题,缺少了动力,也不会取得成功。”这里通过打比方,将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目标做了浅显易懂的解释,虽然自己在教学中,每节课的设计都是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却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深刻的认识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层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四、做打开孩子心灵的那把钥匙
“每个孩子的心,都像上了锁的大门,任你再粗的铁棒也撬不开。唯有家长变成一只细腻的钥匙,才能走进孩子的心灵深处。”我想,这句话不仅是对于我们自己的子女,对于我们的学生同样适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维、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就谈不上。”孩子有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