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数学优秀教案6篇

时间:2023-07-10 作者:Mute 教学文档

作为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我们一定要认真制定教案,作为教师上课前的重要准备,教案的写作一定要重视起来,下面是品读360小编为您分享的初二数学优秀教案6篇,感谢您的参阅。

初二数学优秀教案6篇

初二数学优秀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 理解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推论

2、 能利用其性质与判定证明线段或角的相等关系.

教学重点: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推论的运用

教学难点: 正确区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能够利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证明线段的相等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二、新授:

i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出示投影片.某地质专家为估测一条东西流向河流的宽度,选择河流北岸上一棵树(b点)为b标,然后在这棵树的正南方(南岸a点抽一小旗作标志)沿南偏东60°方向走一段距离到c处时,测得∠acb为30°,这时,地质专家测得ac的长度就可知河流宽度.

学生们很想知道,这样估测河流宽度的根据是什么?带着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学习“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ii引入新课

1.由性质定理的题设和结论的变化,引出研究的内容——在△abc中,苦∠b=∠c,则ab= ac吗?

作一个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然后观察两等角所对的边有什么关系?

2.引导学生根据图形,写出已知、求证.

2、小结,通过论证,这个命题是真命题,即“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板书定理名称).

强调此定理是在一个三角形中把角的相等关系转化成边的相等关系的重要依据,类似于性质定理可简称“等角对等边”.

4.引导学生说出引例中地质专家的测量方法的根据.

iii例题与练习

1.如图2

其中△abc是等腰三角形的是 [ ]

2.①如图3,已知△abc中,ab=ac.∠a=36°,则∠c______(根据什么?).

②如图4,已知△abc中,∠a=36°,∠c=72°,△abc是______三角形(根据什么?).

③若已知∠a=36°,∠c=72°,bd平分∠abc交ac于d,判断图5中等腰三角形有______.

④若已知 ad=4cm,则bc______cm.

3.以问题形式引出推论l______.

4.以问题形式引出推论2______.

例: 如果三角形一个外角的平分线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求证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分析:引导学生根据题意作出图形,写出已知、求证,并分析证明.

练习:5.(l)如图6,在△abc中,ab=ac,∠abc、∠acb的平分线相交于点f,过f作de//bc,交ab于点d,交ac于e.问图中哪些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2)上题中,若去掉条件ab=ac,其他条件不变,图6中还有等腰三角形吗?

练习:p53练习1、2、3。

iv课堂小结

1.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有几种方法?

2.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有几种方法?

3.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有何关系?

4.现在证明线段相等问题,一般应从几方面考虑?

v布置作业:p56页习题12.3第5、6题

初二数学优秀教案篇2

教材分析

1、 本节课首先从最简单的正比例函数入手.从正比例函数的定义、函数关系式、引入次函数的概念。

2、 八年级数学中的一次函数是中学数学中的一种最简单、最基本的函数,是反映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常见数学模型之一,也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初、高中其它函数和高中解析几何中的直线方程的基础。

学情分析

1、虽然这是一节全新的数学概念课,学生没有接触过。但是,孩子们已经具备了函数的一些知识,如正比例函数的概念及性质,这些都为学习本节内容做好了铺垫。

2、八年级数学中的一次函数是中学数学中的一种最简单、最基本的函数,是反映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常见数学模型之一,也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其它函数的基础。

3、学生认知障碍点:根据问题信息写出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教学目标

1、 理解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概念以及它们的关系,在探索过程中,发展抽象思维及概括能力,体验特殊和一般的辩证关系。

2、 能根据问题信息写出一次函数的表达式。能利用一次函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 经历利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逐步形成利用函数观点认识现实世界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的概念及关系。

2、会根据已知信息写出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初二数学优秀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 经历用数格子的办法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合情推力意识,主动探究的习惯,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2、 探索并理解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说理和简单的推理的意识及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勾股定理的由来,并能用它来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难点:勾股定理的发现

教学过程

一、 创设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导入课题

出示投影1 (章前的图文 p1)教师道白:介绍我国古代在勾股定理研究方面的贡献,并结合课本p5谈一谈,讲述我国是最早了解勾股定理的国家之一,介绍商高(三千多年前周期的数学家)在勾股定理方面的贡献。

出示投影2 (书中的p2 图1—2)并回答:

1、 观察图1-2,正方形a中有_______个小方格,即a的面积为______个单位。

正方形b中有_______个小方格,即a的面积为______个单位。

正方形c中有_______个小方格,即a的面积为______个单位。

2、 你是怎样得出上面的结果的?在学生交流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直接发问:

3、 图1—2中,a,b,c 之间的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交流后形成共识,教师板书,a+b=c,接着提出图1—1中的a.b,c 的关系呢?

二、 做一做

出示投影3(书中p3图1—4)提问:

1、图1—3中,a,b,c 之间有什么关系?

2、图1—4中,a,b,c 之间有什么关系?

3、 从图1—1,1—2,1—3,1|—4中你发现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形成共识后,教师总结:

以三角形两直角边为边的正方形的面积和,等于以斜边的正方形面积。

三、 议一议

1、 图1—1、1—2、1—3、1—4中,你能用三角形的边长表示正方形的面积吗?

2、 你能发现直角三角形三边长度之间的关系吗?

在同学的交流基础上,老师板书:

直角三角形边的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这就是的“勾股定理”

也就是说: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为a,b,斜边为c

那么

我国古代称直角三角形的较短的直角边为勾,较长的为股,斜边为弦,这就是勾股定理的由来。

3、 分别以5厘米和12厘米为直角边做出一个直角三角形,并测量斜边的长度(学生测量后回答斜边长为13)请大家想一想(2)中的规律,对这个三角形仍然成立吗?(回答是肯定的:成立)

四、 想一想

这里的29英寸(74厘米)的电视机,指的是屏幕的长吗?只的是屏幕的款吗?那他指什么呢?

五、 巩固练习

1、 错例辨析:

△abc的两边为3和4,求第三边

解:由于三角形的两边为3、4

所以它的第三边的c应满足 =25

即:c=5

辨析:(1)要用勾股定理解题,首先应具备直角三角形这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可本题

△ abc并未说明它是否是直角三角形,所以用勾股定理就没有依据。

(2)若告诉△abc是直角三角形,第三边c也不一定是满足 ,题目中并为交待c 是斜边

综上所述这个题目条件不足,第三边无法求得。

2、 练习p7 §1.1 1

六、 作业

课本p7 §1.1 2、3、4

初二数学优秀教案篇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熟练掌握简单图形的移动规律,能按要求作出简单平面图形平

...
《初二数学优秀教案6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