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锁的教案7篇

时间:2023-07-25 作者:Surplus 教学文档

优秀的教案是能够帮助老师节约时间多关注学生的重要文件,为了不断提升教学质量,我们需要将教案制定好,以下是品读360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认识锁的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

认识锁的教案7篇

认识锁的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比例尺、实际距离和图上距离。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比例尺产生过程和探究比例尺应用的过程,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根据比例尺的意义求比例尺、实际距离和图上距离。

教学难点:

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展示目标,引入本课。

二、探究新知,意义建构

1、看一看

下面几幅地图的比例尺分别是多少。①中华人民共和国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多少?(1:6000000)②安庆市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多少?(1:2500000)③笑笑家的平面图按照一定的比例画在纸上,这幅平面图的比例尺是多少?(1:100)

2、说一说

(1)比例尺1:100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图上1厘米长的线段表示实际距离100厘米。

(2)在比例尺1:20xx的地图上,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20xx)厘米。

(3)在比例尺1:40000的地图上,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40000)倍。

3、议一议

(1)什么是比例尺呢?

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比例尺。

(2)比例尺怎样表示呢?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或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板书: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3)比例尺有什么特征呢?

①比例尺与一般的尺子不同,它是一个比,不带计量单位;②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是统一的;③比例尺的前项,一般应化简成“1”,如果写成分数的形式,分子也是“1”。

?意图】数学概念不是老师灌输给学生的,而是在学生有了感性认识之后,自己总结和概括出来的,自己发现特征的,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学生只有经历知识和概念的形成过程,才能真正理解。

三、拓展延伸,巩固新知

1、有时,比例尺的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大。一个精密零件的长度只有3.5毫米,画在一张图纸上是70毫米,这幅设计图纸的比例尺是多少?

70:3.5=700:35=20:1

答:这幅设计图纸的比例尺是20:1。

2、有的地图上的比例尺用线段来表示。小明家在学校的正西方,到学校的实际距离是900米。你有办法找到小明家在图上的位置吗?1厘米相当于实际距离300米。(在学校正西方向900米。)

3、这位老师从广州坐飞机到北京开会,实际距离是多少千米呢?

32×6000000=192000000(厘米)192000000厘米=1920(千米)

答:广州到北京实际距离是1920千米。

五、总结新课,整理知识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板书设计:比例尺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实际距离=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的实际距离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1厘米表示的实际距离

认识锁的教案篇2

第一单元 看魔术----乘法的初步认识

(二)小鸡种禾苗。

3、

表示( )个( )相加

答案:1、花图:4+4+4=12或3+3+3+3=12心形图:3+3+3=9

买6个这样的苹果共( )元。加法算式为:

教学准备

7+7+7= × 6+6+6+6+6= ×

(1)交流几个几相加

(2)改写乘法算式

答案:3×4或4×3;7×2或2×7;3×7或7×3;5×6或6×5。

设计意图: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再一次回到情境图,体验乘法的意义,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四)达标反馈

1. ☆☆ ☆☆ ☆☆ ☆☆

( )个( )

加法算式:

乘法算式: ( )×( )=( )读作:

( )×( )=( )读作:

2.解决问题。

(1)每辆三轮车有3个车轮,5辆三轮车一共有几个车轮?

(2)爸爸买了2个蛋筒,每个4元,一共用了多少元?

?答案】1、4个2,2+2+2+2=8,4×2=8读作:4乘2等于8;2×4=8读作2乘4等于8。

2、3×5=15(个)或5×3=15(个)答:5辆三轮车一共有15个车轮。2×4=8(元)或4×2=8(元)答:一共用了8元。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哪些方面你对自己很满意?

生:我知道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生:我知道几个几等于几乘几。

生:在刚才发言时我受到了你的表扬。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总结的过程,使学生学会总结知识,把所学知识变成自己内在的东西。自己对自己的及时评价,使得孩子们发现自己的优点,培养孩子的自信和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六)布置作业

1、填一填

3+3+3+3=( )×( ) 5+5+5+5=( )×( )

8×5=40读作_________________.

2、看图列式

认识锁的教案篇3

11到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二:

11-20各数的认识是一年级教材第七单元的内容,具体内容包括:数11至20各数、读数和写数、10加几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我上的内容是数11至20各数认识第一课时。上好这节课有三大难点需要突破:

1、学生现有的学习基础如何关注。现在的孩子其实大都会数、会写11——20各数,也了解这些数有关的知识,我们怎样在课堂上去关注孩子的现有学习基础,是教学需要突破的。

2 、“十进制”概念的建立。

3、学生数感的培养。

针对以上三点在教学中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第一、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处理教学好教学内容。

根据学生的现状和发展水平,对11-20各数的数数,我没有花时间教学生,而是让学生直接参与数物体个数,如数小组的人数、数小棒等等。又如通过看直尺读数及对数字娃娃排数、读数、比较数的大小等一系列教学的活动,都是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放手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己领悟知识。

第二、“十进制”概念的建立。

认识11~20各数,是学生数的认识的一次飞跃,让学生建立十进制的概念,理解计数单位“十”是培养数感的基础。围绕“怎样摆放让别人也很快地看出是12根”这个问题,学生自主地动手操作摆小棒,汇报交流,呈现出多种摆的方法,学生各抒己见,无法体会到“10根扎成一捆”的优越性。但“10根扎成一捆”是理解10个一是1个十的支柱,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此时,我巧妙地设计了三幅画面,1根1根地摆,2根2根地摆,10根10根地摆,三幅画图均以出现为2秒钟的时间,马上消失的方法,当学生对“1根1根地摆”、“2根2根地摆”无法说出根数,感到无奈时,而10根扎成一捆的摆法却给学生带来惊喜、兴奋、成功。通过比较体验,让学生真真实实地感受到把10根扎成一捆是最容易看出是多少根,并体会到10根扎成一捆这种方法的优越性。这种无声胜有声的教学设计,突破了10个一就是1个十的难点,从而理解了数的意义,建立正确的数概念,为培养数感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第三、以学定教,培养学生的数感。

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素养,我们没有必要让人人成为数学家,但应当使每个学生都在一定程度上数学地思考。培养学生的数感,不是教师讲解获得的而是结合具体情境,通过数学活动得到感受和体验。对此我安排了相应的活动,让他们用语言表达和交流数的信息,如通过“考眼力”游戏,让学生通过想和猜的活动,发展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数感。当然发展学生的数感离不开学生的生活实际。只有把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才能使学生在具体生活中感受知识

...
《认识锁的教案7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