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课堂是建立在有秩序的课堂之上的,赶紧写份教案吧,通过写教案可以规范教学流程,提高教学效率,品读360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幼儿园抛接球教案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幼儿园抛接球教案篇1
目标:
1.练习定位射门,提高动作的准确性。
2.在游戏情景中感受小足球活动的趣味性。
准备:
1.自制球门(由小椅子两两拼成,中间用纸粘连,并贴有怪兽头像)若干,分散放在草地四周。
2.小足球人手一只。
3.奥特曼动画片曲,录音机。
过程:
一、热身运动
1.现在你们是宇宙英雄奥特曼,我是奥特曼之母。为了打败怪兽,我们必须有一个强壮的身体。让我们一起来锻炼身体吧。
2.幼儿做头、颈、腰、腿等部位的舒展动作。
3.幼儿围成圆形,绕场一圈做蛙跳动作。
二、打怪兽
1.我得到一个消息,草地上来了一群天外怪兽。我们马上去消灭他们。
2.教师示范“打怪兽”(即定位射门):把足球运到“怪兽”前面的红点子上停住,然后对准“怪兽”,将足球踢入球门。
3.奥特曼音乐响起,教师重点指导幼儿对准方向,用力将球踢向“怪兽”,直到把“怪兽”头像踢破。
三、庆祝胜利
1.“奥特曼”抱起小足球,在音乐中欢呼胜利,相互拥抱。
2.“奥特曼”随音乐做放松活动。
(评:教师巧妙地将定位射门设计成有趣的“奥特曼打怪兽”游戏,并将足球活动的规则和技能练习蕴涵其中,调动了孩子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他们一次又一次地对准“怪兽”射击,不仅锻炼了身体,练习了技能,还体验到了运动的乐趣。)
幼儿园抛接球教案篇2
一、教学内容
?双手胸前传接球》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整合三、四年级小篮球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提取出来的一堂以提高学生篮球能力,培养篮球兴趣为主的技术教学课。小篮球的原地胸前传接球是小学阶段需要掌握的最重要的篮球技术之一,此前学生只是初步学习了小篮球的运球技术。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传接球技术。
三、指导思想
在设计本课时,我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切实贯彻“康第一”指导思想,以培养学生初步掌握“地胸前传接球”动作,培养和激发学生的篮球兴趣目的。遵循技术教学的规律,进行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练习,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本堂课上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提高学生在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活动中解决练习中遇到的困难的能力。
四、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身心的发展正处在由幼稚趋向自觉,由依赖趋向独立的过渡时期。求知的欲望和能力,好奇心都有所增强,对新鲜事物开始思考、追求、探索。学习的兴趣更为广泛。同学间开始进行个人简单交往,往往偏重于情感而分不清是非。自我意识有所发展,自主性要求日趋强烈,但仍然缺乏自我约束的能力。男女生出现生理差异,女生上肢力量较差,也许会出现传球不到位的情况。
篮球教学在低年级已经在游戏中出现,三年级学生已经学习过原地运球、行进间运球,有个别学生篮球运球技术较好,但大多数学生不会进行正确的双手传接球。
五、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使学生初步了解双手胸前传接球动作概念,初步掌握“原地胸前传接球”的动作。
(二)技能目标:通过视频教学、教师引导、师生合作探究,使70%的学生在传球时能做出“胸前翻腕”的动作,并蹬腿伸臂向前上方发力;接球时能做到紧盯来球主动伸臂迎球。学生能做到连续胸前传接球4-6次不掉球。
(三)情感目标:在练习和游戏活动中体验群体活动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自主学习的能力。
六、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准确的手型及传球的伸展和接球的缓冲动作;
(二)难点:解决传球中的胸前翻腕、向前上方发力和接球时的伸臂迎球技术。
七、教学策略
教学结构上,设计了以篮球游戏为主线,激发学练兴趣,培养良好习惯,在教学环境中,充分利用有限的运动场地和多媒体进行合理的布局,给学生尽可能大的活动空间和视觉上的直观感受;在教学手段,通过尝试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利用示范建立概念,利用讲解加深印象,利用练习体会技术;在评价方式上,把学生的自评、互评与教师的点评相结合;在能力培养方面,通过巧妙的安排游戏,培养学生协作能力,激发学生练习兴趣。
八、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
1.观看篮球视频片段,教师语言激励学生学习篮球。
2.游戏:“近距离传接球”游戏。
学生二人一球,通过各种练习,培养学生的球感和对球的兴趣,改善手对球的控制和掌握能力,热身的同时,活跃课堂气氛,为基本部分做充分的准备。
(二)基本部分
1.学习“持球”动作。
(1)观看持球动作视频。
通过观看视频,让学生牢记双手大拇指成“八字形”。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讲,这是最形象最直观的手段。
(2)学生模仿持球手型和徒手手型,并相互纠错,解决手型的问题。
学生通过自学、模仿、互助掌握持球手型。
(3)“较远距离传接球”游戏。
让学生在游戏中寻找和感悟最佳的传球方法是:人不动,用力把球传到同组同学那里。
2.学习“双手胸前传接球”。
(1)学生观看“双手胸前传接球”教学视频。
借助教学视频在学生的头脑中构建一个胸前传接球的最直观而又整体的初步轮廓。
教师通过传球的口诀:“蹲、伸、拨”;接球的口诀:“迎、收、屈”归纳双手胸前传接球的动作要领,便于学生记忆,进而突出教学重点,传球的伸展和接球的缓冲动作。
(2)学生尝试性模仿练习。
让学生根据前面构建起来的胸前传接球的最直观而又整体的初步轮廓,在尝试性模仿练习中,初步让学生具体感知原地胸前传接球的动作,并在尝试练习中发现自己或同伴遇到的各种困难。
(3)师生解决练习中存在的困难(探究、合作学习的方式)。
如:接球不稳容易掉,传球距离近,传球高度等。使学生初步了解传球和接球的各项动作要领。体现由整体感知到分解落实的技术教学规律。
(4)学生练习。
在学生初步了解传球和接球的各项动作要领后,安排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练习,体会并初步掌握这些动作要领。学生要充分利用这一时间进行练习,教师充分利用这些时间,及时观察,发现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并用个别指导这一最有效的形式,帮助学生解决困难,掌握动作要领。
(5)“听口令传接球”。
这种看似比较死板又浪费时间的方式,其实非常有助于让传球的学生注意自己的传球技术动作,也更能让学生体会“眼睛盯球,主动伸手迎球”的动作要领。更主要的是,教师可以比较准确的了解前面这段时间学生的技术掌握情况,教师可以根据观察,了解哪些同学完成的较好,哪些同学完成情况还不够理想。更有利于教师选取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讲评指导。
(6)传接球比赛。
单调的传接球练习会让学生觉得枯燥。用比赛来代替练习,可以让学生在比赛中练习和巩固技术动作。
学生根据本组的水平可以调整间距,相互协调合作、速度灵敏。
“调整间距”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学生应变能力;使学生们在练习中体验合作的重要性,能够运用好传接球动作,学生的积极参与使教学进入高潮。
(三)结束部分
“双人背背夹”游戏。
将这一游戏作为本课的结束部分,既可以达到放松的目的`,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场地器材
多媒体电脑一台、投影仪一台、投影幕一幅、篮球场一块、篮球20个。
(五)教学预设
预计心率:平均130次/分钟,最高为170次/分钟,出现在32分钟左右;
练习密度:38%~40%;运动负荷:中等。
(六)课后反思
1.本节课多媒体教学,把教师至于导演地位,改变以往教师示范、讲解的传统,给学生以新奇感,同时也给学生带来了视觉上的整体构架,找到了学习伴侣。
2.本节课教师讲授的时间少了,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为充足的时间。
3.本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