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目标要明确具体,便于评估教学效果,教案可以是教师教学的有力支持工具,以下是品读360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幼儿园《海底世界》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
幼儿园《海底世界》教案篇1
一、设计意图:
上周小朋友拿来一本关于海洋的书,班里的孩子对这本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大家总是聚在一起讨论海底有什么东西,它们都长什么样子。为了让孩子们对海洋产生更大的兴趣,增加幼儿的常识知识,我对"海洋"这个展开了一系列的活动。本次活动是一节美工综合课,在幼儿已基本认识海洋的基础上增加幼儿对海洋的兴趣。让幼儿在欢快的气氛中加深对海底世界的认识。
二、活动名称:海底世界
三、活动目标:
1.感受缤纷绚丽的海底世界,萌发对海底世界的探究兴趣。
2.积极观察联想,大胆的表现海底世界的各种生物。
3.尝试用油画棒和水粉笔进行油水分离画的美术活动,体验"变鱼"过程带来的快乐。
四、活动准备:
1. 大排笔、蓝色颜料、油画棒,大张画纸、桌布、围裙、袖套2. 画有海底水草的背景图一张、海底世界ppt。
五、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谈话导入。
师:"小朋友们见过海底世界吗?在海底世界里有什么?""今天,老师今天带来了一张海底世界的图画,我们来看看海底世界里有些什么美丽的东西。"2、出示范画,引导幼儿猜测。
师:咦,海底的鱼都去哪里了呢?
二、以变鱼的游戏形式讲解示范如何使用大排笔进行刷画,并引导幼儿观察海底生物的外形特征。
1、出示水粉笔,教师用"魔术笔"沾上颜料,刷在画纸上。师:没关系,我这里有一只魔术笔,只要我把笔的毛在颜料里蘸一蘸,在盘子边上刮一刮,再在我的画上刷一刷,就能变出鱼来了。
2、讲解鱼的动态和外形特征。提问:"你们看看我变出了什么?它的身体是什么形状的?它们在干什么?"小结:海底世界的鱼有的大有的小,有三角形的,有半圆形的,有圆形的,有椭圆形的,有的象香蕉形的,还有的是长长的弯弯曲曲的,它们不仅长的形状不一样,身上的花纹也不一样。
3、讲解油水脱离画的画法,提问:为什么魔术笔能变出鱼?
小结:先用油画棒在画纸上画出鱼,然后用水粉笔沾上颜料刷在画纸上,当颜料遇到油画棒画出的图案时,图案就能显现出来了,这种画法叫油水脱离画。
4、出示海底世界ppt,请幼儿观察海底世界各种鱼的形态和颜色。
"我海底世界的鱼是变出来了可是他们少了什么?我的笔魔力还不够,所以鱼的颜色没有变出来,真正海底世界的鱼儿是什么颜色的呢?海底世界除了鱼还有什么呢?它们长什么样的?我们来看看。"
三、操作部分。
1、提出操作要求。
(1)今天请每桌的小朋友合作画一幅海底世界,画的时候先商量一下你们要画什么海底动物?它们在干什么?谁在画纸的哪里画,画面要怎么安排?最好大家画的都不一样,你们的海底世界就丰富了。画的时候请小朋友先用深蓝色的油画棒画出喜欢的鱼和水草,再用其他颜色的油画棒为它们穿上漂亮颜色的衣服,涂颜色时要用力些,要把整条鱼都穿上美丽的衣服,然后再用大排笔刷上颜料就可以了。
(2)在涂色的时候大排笔蘸好颜料后要在盘子边上刮一刮,不然颜料会滴的到处都是。
(3)保持桌面和衣服的清洁,手脏了要及时擦干净。
2、幼儿分5组操作,每组幼儿共同完成一幅海底世界,教师巡回指导。
鼓励幼儿大胆画出不同形态的鱼,并添画水草和泡泡。
四、结束部分。
展示幼儿作品,请个别幼儿上来介绍自己的画,说说是什么鱼?它在做什么?请个别幼儿说说你最喜欢海底世界的哪个地方?为什么?
幼儿园《海底世界》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初步尝试用橡皮泥制作水生生物。
2、喜欢和同伴合作表现海底世界的景物。
3、感受手工制作带来的乐趣。
4、让幼儿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能力。
5、增进参与环境布置的兴趣和能力,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
橡皮泥、教师作品、课件。
活动过程
一、导入
老师今天请大家欣赏一幅美丽的图画,你们要猜猜看这是哪里?
二、引导幼儿讨论并认识各种海底生物及色彩
1、识各种海底生物。
师提问:谁能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归纳:小朋友们观察得细,海底世界很热闹,生活着各种各样的小生物,有小鱼、章鱼、海草、石头等。
2、识海底的各种颜色。
师:海底世界很美丽,有着许许多多的颜色,谁知道海底世界有哪些颜色呢?
除了你看到的这些颜色,在你想象的海底世界里还会有什么不一样的颜色?
三、出示教师作品,幼儿探索学习制作技能
1、绍教师作品。
师:海底世界很神奇,老师也非常喜欢,还亲手做了一个小小的海底世界呢,你们想看 吗?
师:猜猜看老师的海底世界是用什么做成的?
2、绍海底小生物。
师:老师做的这些海底小生物你都认识吗?我们一起来看看。
3、索学习制作技能。
你喜欢它们吗?请你仔细地摸一摸、看一看、猜猜它是用什么方法做成的?
团:团比较大的东西,比如鱼身、乌龟壳、章鱼头时要用两个手心来团,团比较小的东西,如眼睛、泡泡时用两根手指团就可以了,团好以后,我们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压一压、捏一捏,使它的外形变得光滑、漂亮。
搓:搓的方法也一样,可以用手心或手指,用力一定要均匀,这样搓出来的长条才好看。
衔接:要用衔接的方法把做好小生物的各个身体部位衔接起来,组成一个完整的小生物。衔接时要先确定好位置,再把要衔接的部分重叠起来,重叠的部分要适中,最好还要用手轻轻地捏一捏。
四、幼儿制作,教师指导。
小朋友们想不想也做一个海底世界,你想做什么呢,用什么颜色?
五、展示作品
说说你最喜欢谁的作品,为什么?
活动反思
?海底世界》是一篇科普文,以生动、活泼、有趣的语言介绍了海底奇异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因此我从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入手,前后照应让学生抓住文章是围绕“景色奇异”“物产丰富”来写的,接着让学生去找哪些段落写了景色奇异,哪些段落又写的是物产丰富,先理清课文的主要脉络,发现课文描写了海底动物、植物、矿产,既是物产丰富又构成了海底奇异的景色。
海底世界非常奇异美丽,但学生真正见过的不多,因此我运用现代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从互联网上找到、截取并制成了具有生动、直观的视频录象,播放海底里奇形怪状、色彩鲜艳、瑰丽无比的珊瑚和那些见也没见过甚至是听也没听说过的形态各异的鱼儿,学生一定会不由自主地发出惊叹。利用视频的播放创设情境,再通过形象的画面理解自然过渡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会更容易被调动起来。
课文二、三自然段描写课海底的动物,海底的“各种声音”是一个谜团,学生难以想象、猜解和区分。课文用“有的……有的……有的”句式列举出来,每句又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对声音进行了描摹。这样,海底各种动物发出的`不同声音就介绍得一清二楚。我在教学时,抓住这四个句子,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情感体验,让学生模拟一下蜜蜂“嗡嗡”、小鸟“啾啾”、小狗“汪汪”和打鼾的声音,比较他们的不同,从而想象出海底动物发出的各种奇异的声音。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使学生深刻地了解了文章所描写的内容。课文第三自然段写了动物的活动,课上我通过分析语句的说明方面,让学生通过列数字的方面了解海参速度的慢和梭子鱼速度的快,了解作者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进一步体会梭子鱼的快等。
小百科:海底,指海洋的深水下面,海水和陆地的接触面。海洋面积约362,000,000平方公里(140,000,000平方里),近地球表面积的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