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教师是一定会将教案制定完善的,优秀的教案是能够促进教师成长的,以下是品读360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中班科学声音教案8篇,供大家参考。
中班科学声音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会借助各种材料制造声音。
2、初步感知材料与声音的关系。
3、感受探索声音的乐趣。
4、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5、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重点:
借助材料制造声音,制造不同的声音。
活动难点:
幼儿操作常规。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有初步的科学操作经验。
物品准备:
各种空瓶子、罐子、盒子,小石块、豆豆、米粒、小纸片,乐音与噪音的录音。
活动过程:
一、制造声音。(6分钟)
1、幼儿尝试制造声音。(4分钟)教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各种各样的瓶子、罐子、盒子等很多东西,请你们用它们来制造声音。你们会吗?"幼儿自由分组操作,教师观察指导。2、集合,交流怎样制造声音。(2分钟)提问:"你制造出声音了吗?你是怎么制造的?"教师简单小结:"物体通过碰、打、敲、摇……发出声音。"
二、探索声音。(9分钟)
1、 启发,提问:"刚才制造声音过程中你还发现了什么?"(1分钟)2、探索材料与声音的关系。(3分钟)(1)教师出示分别装着石块、豆豆、米粒的铁罐,依次摇动铁罐,让幼儿听辨。
请幼儿猜猜里面装的是什么,并出示给幼儿看。小结:不同的东西发出的声音是不一样的。
(2)教师出示装着不同量米粒的两个铁罐,摇动铁罐,让幼儿听辨。小结:同样的东西放得多与少发出的声音也是不一样的。
(3)教师出示装着纸片的铁罐,摇动铁罐,让幼儿听辨。请幼儿猜猜里面有没有装东西?并出示给幼儿看。小结:有的东西会发出很响的声音,有的东西发出的声音很轻,有时几乎听不到。
3、 幼儿操作,再次制造声音,探索材料与声音的关系。(5分钟)幼儿自由分组操作,教师观察指导。
三、乐音与噪音。(2分钟)
教师播放不同的录音,请幼儿听听有什么不同的感觉?知道避免制造噪音,活动室里应轻轻地说话。
活动反思:
此节课的主要设计意图是让幼儿通过学习操作而感受自制声音带来的乐趣。从而能主动借助各种材料发出不同的声音。
此次活动的第一环节是"声音可以制造"。通过教师用瓶子制造出的声音引起幼儿兴趣。从而激发幼儿的兴趣,让幼儿能体验到原来声音是可以制造出来的。只要愿意动脑筋,许多的东西都是能发出声音来的。此环节下来,让幼儿们能感受自制声音带来的乐趣,充分的体现了师生互动。
第二环节是分组制造声音。教师通过在不同区域内分放材料,让幼儿自由探索,尝试制作不同的声音。第三环节是说说自己的发现。幼儿分别围坐在老师的身边,说说自己创作,制造了什么样的声音,是怎么制造出来的并在同伴前演示。此环节让幼儿能大胆的发言,锻炼了幼儿的观察力及表现力。
中班科学声音教案篇2
听觉是人的'主要感官,人通过听觉去感知周围世界、感受周围世界、认识周围世界。小班年龄的孩子对周围世界充满无限的好奇,对他们来说,声音是美妙的,对能发出声音的东西更是好奇无比的。而且喜欢摆弄又是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对任何自己感兴趣的东西都会玩玩、试试、摸摸、看看,对能发出声响的东西就尤为感兴趣。因此小班幼儿通过听觉能很好地帮助他们认识周围世界。然而小班幼儿充满好奇、喜欢摆弄的年龄特点,让他们充满探究欲望,能更好地通过操作探索中去发现知识、获得知识。所以我选择了《奇妙的声音》这一主题活动,让幼儿充分自主发现声音、探究声音。
本次活动的设计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初步感知。让幼儿在摆弄瓶瓶罐罐中发现存在着声音,并自主发现空瓶没有声音,从而引出声音这一主题。第二部分探索感知。我提供了多种操作材料供幼儿自由操作,从而在幼儿自主尝试探索中得出,有些东西放在瓶子里没有声音这一结论。此结论是由幼儿自主探索得出更易幼儿接受。第三部分为部分,此环节以形式把活动推向高潮,进一步激发幼儿对声音异同的兴趣。在中幼儿将三种不同的声音猜出,从而体验到的乐趣。活动最后,我为幼儿留有余地。让幼儿持续探索兴趣,进一步激发了幼儿再探索的欲望。
活动名称:
探索活动奇妙的声音(小班)
活动目标:
1、通过玩玩说说,发现声音,初步听辨声音的不同。
2、激发幼儿探索声音的兴趣。
教案准备:
各种瓶罐、各种物品(包括木制玩具、塑料玩具、蚕豆、赤豆、回形针、硬币、钮扣、纸、保鲜袋、棉花)。
活动流程:
初步感知→探索感知→感知→延伸引趣
一、发现声音
今天张老师带了好多好玩的瓶子、盒子,我们一起来玩一玩吧!
全体幼儿自由操作,教室从旁观察。
(幼儿自由的选择喜欢的瓶瓶罐罐,并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玩,教师观察幼儿如何去操作,适时地指导幼儿)
1、你们听见了什么?
幼儿1:有声音的。
幼儿2:咚咚咚的。
(问题非常明确的提出,幼儿能非常有针对性的回答。)
2、声音从哪里来的呢?
幼儿1:这里有声音的。
幼儿2:瓶子有声音的。
幼儿3:盒子里有声音的。
3、怎么会有声音的呢?
幼儿1:里面有东西的。(里面有些什么呢?)
幼儿2:瓶子里面有玩具,有声音的。
小结:盒子里有东西就能发出声音,没有东西就没有声音。
(第2、第3个问题清晰的点拨幼儿去发现声音的来源,以及如何去寻找声音的来源。)
二、听听声音
1、是不是所有的东西在瓶子里都能发出声音呢?(是、不是)幼儿尝试放置物品。
幼儿1:是。
幼儿2:不是。
(幼儿通过尝试,大部分幼儿都能能发出声音的东西去放进瓶子里尝试,而对不能发出声音的东西不感兴趣。幼儿不能一下子就得出有些东西不能发出声音的结论,因此,在幼儿操作之前提出此问题,能让幼儿带着问题去探索、去尝试,有目的地利用一切资源去发现。)
2、你的瓶子里发出什么声音?
幼儿1:我的瓶子发出咚咚咚的声音。
幼儿2、我的盒子里发出沙沙沙的声音。
3、你的瓶子里为什么没有声音?(放置纸、棉花、保鲜袋)
幼儿1:纸很轻的,没有声音的。
幼儿2:棉花也很轻的。
小结:不是所有的东西放在瓶子、盒子都能发出声音。
(把不能发出声音的棉花、纸重点提出,让幼儿解决为什么没有声音的原因,找出没有声音的缘由,由幼儿自己发现,这样能更轻易地被幼儿所接受)
三、听辨声音《猜声音》
1、教师提供三只同样的瓶子(内容物不同),分别摇一摇,声音一样吗?(赤豆、硬币、回形针)
2、分别是什么声音?
(选择的声音有明显的不同,明确三种不同的声音,让幼儿能初步分辨不同点。)
3、猜一猜,瓶子里面是什么?
小结:原来一样的瓶子装不一样的东西发出的声音是不一样的。
(激发幼儿再次的兴趣,进一步训练了幼儿听觉,及分辨的能力。)
四、延伸活动
有这么多东西都能发出声音,那请小朋友到家里去找一找还有哪些东西也会发出声音的?明天来告诉我们,好吗?
(活动延伸进一步激发幼儿探索兴趣,使活动有延续性,幼儿有再探索的欲望。)
评析:
1、活动较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兴趣极高。
2、选材较好,充分激发幼儿的动手操作探索兴趣和表达的欲望。
3、活动环节设计层次清晰,流程递进,安排较恰当。
建议:提供的材料进一步丰富些,能充分让幼儿尝试,进一步起到听觉的训练。
中班科学声音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对生活中的声音感兴趣,了解让物体发出声音的多种方法。
2.主动探究瓶子里装入不同东西后发出不同声音的秘密。
3.体验探索声音秘密的乐趣,乐于表达自己的经验与想法。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小篓子、装有空口香糖瓶和硬币、米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