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工作者的重要工具,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成果,在编写教案时,教师应该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和能力差异,以个性化教学,品读360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小班数学认识图形教案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小班数学认识图形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能感知正方形。
2、感知正方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3、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正方形图标,记录用的大张白纸、彩色笔。
2、大方巾、大小不同的.彩色几何图形片,亲子调查单“我家的正方形”,数量供幼儿每人一份。
活动过程:
1、认识正方形。
出示正方形图标,引导幼儿正确地说出正方形的名称。
请幼儿说说什么东西是正方形的,教师将幼儿的答案记录在白纸上。
2、游戏:“给大方巾找朋友”。
玩法:教师将大方巾铺在桌上,向幼儿展示各种色彩、大小的几何图形片,请幼儿把各种正方形都放到大方巾上面,鼓励幼儿边做边说:“大方巾我给你找到了正方形的朋友。”
3、找班上的正方形。
引导幼儿在活动室里找找,还有哪些东西也是正方形。
4、激发回家找正方形的兴趣。
向幼儿介绍亲子调查单“我家的正方形”,请幼儿和爸爸、妈妈一起找一找、画一画、记一记,家里有哪些东西是正方形的,第二天带到班上与大家分享。
活动建议:
利用户外活动散步时间继续在园内寻找正方形的物体,巩固对正方形的认识。
活动评价:
能指认正方形的物品。
[附]亲子调查单:我家的正方形
小朋友家长:
您好!请您和孩子一起找一找家中哪里有正方形,找到了把它记录在纸的空白处(或让孩子画下来),与小朋友们共同分享。
小班数学认识图形教案篇2
设计思路:
教幼儿辨认平面几何图形是小班数学中的难点,因为几何图形的认识过程往往过于单调,容易使幼儿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在这个活动中我以游戏情境贯彻始终,使幼儿的情感得到满足。首先是小兔子,漂亮的房子、坑坑洼洼的小路以及主人公小白兔的表演吸引幼儿的;其次,铺路的游戏又使幼儿体验到助人为乐的美好情感;最后,模仿各种动物跳参加宴会,体验游戏的快乐。
活动目标:
1、初步对长方形、三角形、圆形的认识
2、培养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思维的灵活性。
活动难点:
活动准备:
1、彩色立体房子、纸制小路(上面镂刻不同的形状、不同大小的图形)
2、兔子头饰1个
活动过程:
一、以情境表演形式引出
出示小白兔头饰
大家好,我是小兔!这是我今年新造的房子,你喜欢吗?
二、逐一出示图片,提问
你们看我的房子有哪些图形形状啊?图形是怎么样的?
长方形什么是什么样的?
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
圆形有没有角?
三、游戏——铺路
1、我要在我的新房子里我开个宴会请许多好朋友来我家做客,你们愿意来参加吗?
可是小兔子犯难的,因为小白兔家门口有各种形状的坑。谁能想出好办法,让小白兔走在路上不摔倒啊?(把坑填平)
2、 我们一起来铺路吧,请你们把圆形的材料放进圆形的坑里,把三角形材料放进三角形的坑里,把长方形材料放进正方形的坑里…直到把坑全部填平(边讲边演示)
3、幼儿操作。要求幼儿根据坑的形状、大小寻找相应的材料。
四、结束部分
让幼儿扮各种小动物跳,沿这铺好的路去小白兔家去参加宴会
评析: 教幼儿辩认平面几何图形是小班数学中的难点。原因是几何图形的认识过程往往过于单调,容易使幼儿失去学习兴趣。因此在这个活动中,我们以游戏情节贯穿始终,使幼儿的情感得到了满足。首先,漂亮的房子、坑坑洼洼的小路以及主人公小兔的表演吸引了幼儿;其次,铺路的游戏又使幼儿体验到助人为乐的美好情感;最后,“捉迷藏”的游戏又使幼儿兴味盎然,把整个活动推向了高潮。
从活动材料的准备来讲,我们用吹塑纸制成小路,并在上面挖出一些大小不一的几何图形作为坑,又以这些几何图形片作为铺路的材料。这样,既巩固了幼儿对几何图形的认识,又便于幼儿发现并改正错误。图形转换的内容选取了几种图形转换中较为简单的部分,以适合小班幼儿的理解水平。这一内容的练习是在完成“铺路”任务遇到
我们班孩子在刚开始,感知图形的颜色时候,他们还是区分的比较好的,可是在接下来感知形状的活动中,有许多小朋友把形状和颜色混在一起了,对于图形的形状搞不清了。
我们班的小朋友他们能够分辨清楚圆形和三角形正方形和长方形难一区分,后来我一一给他们讲解,他们似乎也是半懂不懂,也许由于小班幼儿入园才两个多月,一些行为习惯的训练还没到位,再加上孩子的自控能力较差,注意力容易转移等特点,所以对于进行游戏活动的材料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以至于有小朋友拿着操作材料在参加活动,影响了活动的效果,过后一想是我在放置材料上有欠缺,考虑不周,而至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气氛还是比较活跃的,只是活动的设计上还得动一番脑筋,有待改进。
对于这次开展的教学活动,虽然有不经人意之处,但是经过这次活动前前后后摸索学习,让自己有了一定的提高,多多锻炼才会更好的成长。
小班数学认识图形教案篇3
活动目的:
1、通过此次集体备课,加强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备课与上课的一体化。
2、通过彼此的讨论和交流,确定数学活动《认识图形》的目标、流程与各环节。
3、使集体备课的过程成为教师合作、实践、创新的研究过程,从而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和理论水平。
活动过程:
一、介绍活动内容
主持人:今天我们研讨的内容为《认识图形》,这是一节数学活动。首先请林园老师来介绍一下这节活动的原始教案,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下它的目标与各环节、流程是否适合我们现在小班的实际情况,可以在它的基础上做哪些更改和修缮?
二、确定活动的重难点目标
问题1:根据我们的实际情况,大家讨论一下《认识图形》这节活动的重难点目标应该定位在哪里?(教师讨论)
目标更改为:
1、认识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和三角形,知道他们的名称和基本特征。(重点目标)
2、学习用圆点进行点数,感知数与量的对应。(难点目标)
三、讨论教学过程
问题1:我们可以用怎样的方式导入比较合适?(教师讨论:出示实物)
问题2:如何用通俗易懂的话对四种图形的特征进行概括?
小结:幼儿在生活中接触到许多他们感兴趣的物品,包括吃的、玩的,在《纲要》中指出可以挖掘幼儿感兴趣的事物中所蕴含的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一般来说孩子们对所热衷得事物感兴趣的程度更大些,根据小班幼儿年龄特点,他们从生活学习中学习物品的形状,这种游戏化的形式能更促进幼儿参与活动。
问题3:根据我们开始定的重难点目标,我觉得原始教案的后半部分与我们的.目标脱离,因此我们应该增加哪些环节来巩固重点目标,突破难点目标呢?
(大家畅所欲言)
小结:刚才大家的讨论都很激烈,通过讨论大家基本达成共识,就是将后面的环节进行替换,换成幼儿用书的操作,通过幼儿的实际操作来加深幼儿对于4种图形的认知。
四、确定更改后的教案
问题1:活动的重难点目标?
1、认识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和三角形,知道他们的名称和基本特征。(重点目标)
2、学习用圆点进行点数,感知数与量的对应。(难点目标)
问题2:活动的导入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的各环节?
1、通过复习圆形和三角形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2、认识正方形和长方形。
3、幼儿用书的操作。
问题3:活动的延伸部分?
到区角,用四种图形来变一变,看看可以变出什么东西?
五、模拟上课
六、总结
通过今天的集体备课,大家明确了数学活动《认识图形》的目标与教学环节,我们指导并不是所有的教案都适用于我们的孩子,我们要根据班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