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编写通常需要考虑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适应性,在编写教案时,教师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和发展水平,以确保内容的合适性,下面是品读360小编为您分享的马克笔教案5篇,感谢您的参阅。
马克笔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1)使学生通过本文的学习,能够把握文章的结构,并品味文章的语言。
(2)掌握悼词的一般写法。
2、过程和方法:阅读课文,运用学到的有关知识来分析欣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马克思的卓越贡献并感受、学习马克思勇于创新,注重实践、科学求实,无私奉献等伟大精神。
教学重点:体会本文结构严谨,逻辑严密的特点。
教学难点:议论、抒情相结合,议论中饱含着强烈的感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用鲁迅的诗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导入课文;并让学生简介课前查阅到的本文的写作背景。
(二)、让学生阅读课文并列出结构提纲,教师指导同学归纳总结。
第一部分:描述马克思的逝世。
第二部分:评价马克思的功绩。
1、“不可估量的损失”(从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
2、 革命理论
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
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规律
许多领域有独到发现
3、革命实践
注重实践
参加实践
第三部分:论述马克思的影响。
敌人:驱逐他,诽谤他,诅咒他
战友:尊敬他,爱戴他,悼念他
第四部分:预见马克思的不朽。
“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小结:结构严谨而逻辑严密。
(三)、结合原文重点词语,引导学生讨论,欣赏体会语言特点
承递性语句:“这个人的逝世,对于……”
“不仅如此。”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
“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
“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正因为这样……”
过渡性段落:第2段,第6段
总括性段落:第5段,第8段
小结:语言准确而感情深沉,议论、抒情相结合,议论中饱含着强烈的感情
(三)教师提问:我们今天应该怎样学习马克思?
学生发言,讨论,老师指导点评。
小结:课文中体现出马克思的精神有思考一切,勇于创新,注重实践、科学求实,无私奉献等等。对于今天的中学生来讲,特别应该学习马克思志向高远的精神:“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我们就不会被任何重负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所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感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欢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马克思17岁时所作:《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马克思的青年时代》(尼·拉宾)、《马克思的自白》(瓦·奇金)、《马克思秘史》(沙叶新)、《回忆马克思恩格斯》(保尔·拉法格等)
(四)让学生结合课文总结悼词的一般写法
明确:从内容看,悼词是对死者表示哀悼的话,所以开头一般介绍死者逝世的原因、时间、地点及其享年,还有死者生前的身份职务;然后追述死者的经历和一生中做出的成就贡献,并做出评价;最后对自者表示哀悼之情,对参加悼念仪式的人提出希望和要求等等。从表达方式看,有叙述,有议论,兼有抒情,抒情贯穿着全文。
(五)课外作文:
写一篇题为《在马克思墓前的思考》的随笔。字数不限。
马克笔教案篇2
一、教材分析
(一)课标要求: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以及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传播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围绕“思想解放、探索救国”这一,通过“新旧碰撞风云起”、“破旧与立新铸国魂”、“十月惊雷现曙光”三个环节,引导学生学习和探究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2)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3)设计一些问题交给学生讨论,让学生在探究、交流、讨论中形成认识,学会合作学习,并能以此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民主与科学的内涵和意义的学习与探究,使学生认识民主与科学、马克思主义的的传播对于改造中国的积极影响,并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作为中国未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对民主和科学的追求,也是个人健全人格,形成正确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要体现,以此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同时通过新文化运动中先进中国人为救国而勇于探索的史实的学习,培养学生树立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勇于担当努力学习的理想。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本课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
1、教法:注重史料教学,力争论从史出;创设情景,巧妙设问、引导和点拨。
2、学法:自主学习、探究和合作学习相结合
(五)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二、教学过程:
课前打出幻灯片:本课标题《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播放歌曲《最美的歌献给你》的旋律。
?设计意图】渲染气氛,提前调动学生的情绪,为新课讲授做铺垫。
(一)导入新课:
亲爱的同学们,我们来回顾一下近代以来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探索救国的脚步,然后播放幻灯片,说明辛亥革命后,思想解放依然继续,探索救国还在前行。
展示课题:《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设计意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利用激昂的旋律、熟悉的图片、激情的语言进行课堂导入,可以渲染气氛,引出本课的,激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进一步探究的强烈愿望。 (二)新课讲授:
教师:有人这样说:“新文化运动是几个青年凭空造出来的”,是这样的吗?我们通过第一个篇章“新旧碰撞风云起”来找到答案
一、“新旧碰撞风云起”——看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教师:请同学阅读教材第一段,结合大屏幕上的图片概括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发生的新变化。 学生:……
教师:这些新变化是否意味着中国就能实现富强吗?请同学们看一段视频,从中概括民国初年中国的社会的政治思想逆流。
学生:……
教师:从视频中可以看出,“作为共和国大总统的袁世凯,却也大搞帝制复辟和尊孔复古”,这种倒行逆施,资产阶级会答应吗,他们又会如何的选择呢,于是在新与旧的碰撞中一场风云席卷而来,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
教师:我们先走进1915年的新文化运动,来明确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概况,同学们自主学习课本72页第二段明确大屏幕上的表格
教师:介绍一本激情洋溢的刊物,一所激情四射的学校,一群激情飞扬的人物,感悟他们如此年轻却已经站在时代的前沿,敢于担当。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教材和观看视频,让学生在比较中,更直观、生动地了解辛亥革命后的新旧思想的碰撞和严酷的社会现实,从而理解新文化运动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通过介绍新青年杂志、北京大学和新文化运动的斗士来明确新文化运动的阵地、基地和青年敢于担当的精神。 二、破旧与立新树国魂——看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作用
教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教材73页,从宏观上把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学生活动后,展示幻灯片“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我们从不同的视角来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涵
1、国家的角度:共和之殇
教师:共和政体名存实亡,主要是什么思想未清除?那新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