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认识的教学反思6篇

时间:2023-11-04 作者:tddiction 教学文档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重视教学反思的写作,会写教学反思是每一位教师必须要掌握的能力,以下是品读360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6~7认识的教学反思6篇,供大家参考。

6~7认识的教学反思6篇

6~7认识的教学反思篇1

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会数1000以内的数,认识计数单位千,理解计数单位个、十、百、千之间的进率关系,掌握1000以内数的读写方法,我所执教的这节课有如下几个特点:

1、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感。学生数感的建立不是一时就培养得起来的,而是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我从导课开始就注意了这一点,让学生先汇报本班人数,再扩大到年级,再到全校人数,让学生感受大数,体会大数,同时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民主导学部分,通过让学生数小正方体、拨珠子等一系列数学学习活动,在现实背景下充分感受与体验,把数感的培养体现在教学过程中。

2、提供空间,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这节课上,我把重点放在让学生建立1000的数感上,让学生自己通过数数得出10个一百是一千。用课件分别出示10、100、1000个小正方体,学生自然想到从1个1个数,到10个10个数,到1000个的时候,学生就会觉得必须整理后才能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老师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才能有学生的自主建构的可能,才能有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才能形成学生主动学习的心态,才会有主动的体验。

3、通过检测,提高认识。对学生的检测,我设计了几部分,有的穿插在课中,还有大奖赛放在后面。课中主要检测了学生的数数、读数、写数,这几个都是重、难点,但是并不能平均分配时间,我在数数部分让学生充分感受,充分数,大胆说,实际上也在渗透读、写数。在教学读数、写数时,学生就感觉很轻松了。大奖赛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认数的课变得生动、有趣,不枯燥,学生积极回答,只要学生说得有道理,我都给予充分的肯定,学生的思维也非常活跃。

在这堂课中,我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

课堂教学有效评价能力欠缺。对学生的回答作出的判断,并及时给予评价的能力需要提高。作出的评价中也无非是“说得真好”、“不错”、“你真能干”等等,一些简单的鼓励性评价。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我深深感受到数学教学的魅力,更认识到自身存在的许多不足。但在多次试教中,我不断摸索,努力增加自己的教学经验。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将不断更新教学观念,精心探索、设计最优化的教学方法,努力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科学有效地进行评价。

6~7认识的教学反思篇2

“倒数的认识”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乘法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理解倒数的意义和会求一个数的倒数是学生学习分数除法的前提。学生必须学好这部分知识,才能更好地掌握后面的分数除法的计算和应用题。在引入部分,我利用朋友的相互关系及中国文字形象的使学生对倒数有了直观的认识,为了使学生深入了解倒数的意义,我引导学生举了大量分数的例子,并通过观察、计算等方法使学生明确“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乘积是1”、“倒数的两个数只是把分子和分母的位置进行了调换”、更让我高兴的是学生能注意到“倒数是相互依存的”。抓住学生的发现,我引导他们很快就总结出了倒数的概念——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

在让学生通过研究求各种数的倒数的方法的环节上,避免了学生在学习中只会求分数的倒数的知识的单一,延伸的所学的内容。在最后,面对特殊的0和1这两个数时,“学生们出现了小小的”争执“。有人认为:”0和1有倒数。“有人认为:”0和1没有倒数。“对于学生的”争执“我没有直接介入,而是引导他们互相说说自己的理由,在他们的交流中,学生们达成了一致的认识:0没有倒数,1的倒数时它本身。并且在说明理由时,学生还认为”0不能做分母,所以0没有倒数“这个理由,拓展了我所提供给学生的知识内容。

6~7认识的教学反思篇3

在设计这节课的教学时,我自认为还比较满意:

1、从生活中来,从上学期学过的“整时”、“半时”引入,复习铺垫。

2、说说钟面上有什么,巩固时针、分针、大格、数字、小格表示的意义。

3、探究发现时针转过1大格,经过了多长时间?2大格?……接着探究分针转过1小格,经过了多长时间?2小格?……再探究分针转过1大格,经过了多长时间?2大格?……

4、探究怎么读、写时间。

5、应用。似乎层次很清楚,可实际教学效果很不好。失败的原因在哪儿?我认为:

1、过分强调设计的层次,变成了把知识点集中,教完一个,再教下

一个,无形中又回到了“满堂灌”的误区。

2、急功近利,只重视了自己的设计是否清晰,只关心我是否能按设计完整地上完课,却忽视了最重要的——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

3、以后我在教学中,要真正的重视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差距,亲身去体会学生的真实想法,让教学真正为每个学生服务,让课堂成为人性化的课堂。

6~7认识的教学反思篇4

10000这样的较大数在生活中普遍存在,学会认、读、写较大数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但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通过实际教学和反思,我认为本课的教学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读写结合,正向迁移

在教学万以内数的认识之前,学生已经学会一个一个、一十一十、一百一百地数数,认识了个、十、百、千的数位名称、顺序,也知道其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因此,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可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用旧知识同化新知识,在正确理解教材编写意图的前提下,读写结合,实现知识的正向迁移。

教材中的情境图给出南京长江大桥公路桥长4589米,铁路桥长6772米,让学生读一读,说说是怎么读的。这时老师因势利导提出:请你在计数器上拨出4589,说说是怎么拨的。

学生回答后,师生一起总结出:读数的时候要从高位读起,千位上是4就读四千,百位上是5就读五百,十位上是8就读八十,个位上是9就读九。接着,老师提问:这个数是怎样组成的?学生对照计数器理解了4589是由4个千、5个百、8个十和9个一组成的。这时,抓住时机让学生试着写一写这个数,指名学生板演,并说明:从高位写起,千位上写4,百位上写5,十位上写8,个位上写9。

之后,及时安排巩固练习,如老师在计数器上拨一个数,学生把这个数的读法、写法写在纸上,写完后说说它的组成,同桌互相交流、订正。

二、逐步抽象,突破难点

让学生经历从具体事物(小立方体)半具体半抽象的事物(计数器)抽象出数这个逐步提升的过程,有效突破了本课的重难点认识新的计数单位万。

例4给出一些小立方体,先让学生初步估计一下大概有多少,教师再利用课件带着学生数小立方体验证估计数。先是一个一个地数,一十一十地数,一百一百地数,然后问学生,像4589这样大的数,想一想还可以怎样来数?(学生意识到可以一千一千地数。)

教师用计数器演示,让学生边拨珠边数数。先拨出一千,顺序数到九千时,问学生:九千后再添一个千是多少?怎么拨?学生有了满十进一的经验,就会类推出数到九千时,再加一千的拨珠方法。计数器的演示,有利于学生理解10个一千是一万,一万是由10个一千组成,加深对新计数单位万的认识,比较形象直观地建立起万位概念。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数位及其顺序,教师可以这样提问:最大的四位数是几?(9999)数中每个9所表示的意义相同吗?然后追问:如果这个数再加上1是几?学生回答后,让他们在计数器上拨珠,通过连续进位的操作,充分感受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在复习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旧知

...
《6~7认识的教学反思6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