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需要灵活调整教案,以应对课堂上的紧急情况或突发事件,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有效地管理教室和课堂时间,下面是品读360小编为您分享的雨霖铃优秀教案5篇,感谢您的参阅。
雨霖铃优秀教案篇1
学情分析:
?雨霖铃》是人民出版社《语文》(袁行霖主编)第四册第二单元《柳永词两首》的一个教学内容。在学习这个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柳永的《望海潮》,对作家有过深入的了解,对作品也进行了深刻的分析,感受了作者笔下的杭城美景。本节课则学习代表柳永惯常风格的一篇作品——《雨霖铃》。它是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艺术上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铺叙与点染相结合,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而其哀怨的基调,真切诚挚的感情更是打动千百年来无数的读者。
本课的教学设计根据理科班的特点,力求关注学生的思维特点与语言表达习惯,给学生提供适当的问题和发言机会,使他们在诵读、感受、讨论、想象、思考、移情的基础上,进入到诗歌鉴赏的学习循环圈中,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生能够从时间角度划分本词的层次结构;
(2)充分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词中所蕴含的三个画面的具体内容;
(3)鉴赏名句,并简要分析欣赏该句的`理由;
(4)把握意象,进一步加深对词的理解;
二、技能目标:
(1)熟悉巩固诗词的诵读方法;(准、味)
(2)掌握诗词鉴赏的基本思路:语言——意象——意境——情感;
三、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珍惜身边的人和事,正视别离所带来的忧愁,挖掘离别背后催人奋进的力量;
教学重点:
学生通过学习,把握本首词所写内容,体会到作者所抒发的哀怨,掌握词中常见意象的作用!
教学难点:
学生对作者所抒发情感的感悟,对诗词鉴赏方法的掌握!
教学方法:
1、诵读法(词在古代本来就是配乐歌曲,唯有反复诵读,才能体会其妙处);
2、合作探究法(师生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教学课时:
一课时(40分钟)
课前布置:
学生复习柳永的相关文学常识,预备第四册课本与优化设计等相关资料。
课前准备:
课堂教学所需的录音带及录音机,以及有关资料的搜集。
教学过程:
一、情境设置:
读苏轼的《赤壁怀古》,我们感受的是“壮美”;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我们品味的是“优美”;读李清照的《声声慢》,我们体会的是“凄美”!
今天,让我们一齐走进柳永的《雨霖铃》,看看他展现给我们的又是怎样的一种美?
二、研讨全词:
(一)诵读诗词:
1、放录音。(正字音,划节奏)
2、学生自由诵读。
3、指明学生单独诵读,并略加点评。
4、师生有感情的集体诵读。
(二)相互质疑:
(要求学生就句意不明白之处相互质疑,主要的解答由学生完成,难以解决的,教师再给予点拔指导)
(三)赏析全词:
1、全词写作者与恋人的别离,它是分几个阶段来写的?
(别前、别时、别后)
2、苏轼评价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本词也一样存在三个画面,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为我们描述一番。
(分组进行:一组(别前);二组(别时);三组(别后);四组点评)
3、这么美的画面,作者是通过哪些富有表现力的句子来展现的:
(分组进行:一组(鉴赏“别前”),依次类推,四组同学点评,补充)
4、分析的过程中,点出使用的艺术表现手法。
(情景交融、虚实相生)
5、分析完毕,全体学生再次有感情诵读全文。
三、课内延伸:
本词中出现了古典诗歌中常用的几个意象,请分别找出,并指明它们的象征意义。
长亭:路边的亭舍,常用作饯别。
杨柳:枝条柔嫩,缠缠绵绵到天涯的柔情。且谐音“留”,用来表达惜别挽留之情。
月亮:以月的阴晴圆缺,说人间的悲欢离合。
四、小结:
正所谓“一切景语且情语”,长亭,杨柳,月亮这些平常的事物,一旦与人的主观情感相融合,便生动形象的表达出作者的万千离愁!
至此,我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体会到的是作者为我们带来的“凄美”别离!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全词;
2、片断练习:周末,离家去学校的车上。马上车开了,我看着窗外的母亲……
六、板书设计:
雨霖铃优秀教案篇2
教学目标:
了解柳永词的特点,感受评赏词的意境、词的情韵,学习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手法。
教学难点:
1、感受词的意境,情韵;
2、学习将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重点:
1、柳永词的特点
2、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设备:
教材《雨霖铃》、朗诵视频,教学方法,诵读法
教学思路:
反复吟咏,感受两首词的节奏美、音韵美;感受柳永慢词的意境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中国文学史上,柳永是一座无论如何都迈不过去的丰碑。这不仅居于它和歌妓传奇的故事,更多的是他在词的发展上不可磨灭的贡献。
词的基本知识: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从配音乐这一点上说,它和乐府是同一类的文学体裁,也同样是来自民间文学。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词又名乐府、近体乐府、乐章、琴趣,还被称作诗余、歌曲、长短句。归纳起来,这许多名称主要是分别说明词与音乐的密切关系及其与传统诗歌不同的形式特征。文人的词深受律诗的影响,所以词中的律句特别多。
柳永是开一代词风的宋词名家,现存词213首,编为《乐章集》,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我门还会学到他的词作。今天我们先学习柳永《乐章集》的压卷之作《雨霖铃》。首先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注意读音和断句。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二、内容讲解
这首词是词人离开汴京时与所爱的女性话别的作品。“雨霖铃”词牌名。
上片写离别时的情景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寒蝉”句点明时令,“长亭”句写分别的地点和具体时间,“骤雨初歇”则写离别时的天气,同时为下文之“兰舟催发”张本。“蝉”,尤其是秋天的蝉,在古诗词里是一个具有定性指意的意象。其形象既具有着风餐露宿的清高,其鸣声复充满生命短促的哀怨。词人以这个悲剧性的意象作为全词的发端,以“凄切”二字状其悲苦之鸣叫,则听蝉人心中的种种凄凉与悲切自在不言之中。“长亭”是行人休憩和饯别的处所。“长亭”分袂,本来就令人难以忘怀,加之眼中所见,不过骤雨之后的一派萧瑟;耳中所听,不过黄昏时刻的一片蝉鸣,这就益发令人黯然销魂了。所以发端三句,虽不见“离别”字样,但离别所有的凄凉悲切的气氛,却是已经酿造好了。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州催发。”
这三句正面描写离别时的心理。“帐饮”原指在郊外张设帷帐,宴饮饯别,这里即指长亭送别,不一定另设帷帐。事属离别,且所闻所见,无非凄凉,所以虽然把杯,而心情灰白。根由都在“留恋”二字。正要离别,一场骤雨,似乎天从人愿,离别之人正好延挨片刻。岂料正在留恋之际,而骤雨止歇,“兰舟”主人催促开船了。驾船的,‘催发’,乘船的,‘留恋’。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执手相看”,已经表现出难舍难分的深痛,但“兰舟催发”,唯有以泪洗面了。一般来讲,在这种时刻,彼此之间应该有许多话要说,但是情到深处,气堵咽喉,偏偏一个字都说不出来!一个“竟”字,道出了那种想说、该说而终于没能说出来的全部伤痛和惋惜。“无语”是因为悲极而说不出来,然而说不出并不等于没有想到,下面的大段文字便全是词人的想象之辞。
“念去去,千里烟波,怒霭沉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