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上册教案8篇

时间:2023-11-22 作者:Youaremine 教学文档

教案可以用来评估教学的有效性,为教师提供改进的机会,教案是一份详细的计划,旨在指导教师在教学中的活动和课程安排,下面是品读360小编为您分享的初三语文上册教案8篇,感谢您的参阅。

初三语文上册教案8篇

初三语文上册教案篇1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培养文学感悟能力

2、理清文章线索

3、分析掌握文章中丰富的修辞运用手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激发,导入课文(3分钟)

学生说出三到五个风景名胜之处,并能用俗语谚语或民间传说简略介绍:如“自古华山一条路”;“桂林山水甲天下”;“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西湖与白娘子……

广东鼎湖山,绝顶有湖,因名顶湖,传说黄帝曾铸鼎于此,遂易名为鼎湖。(黄帝曾铸三鼎,象征天地人;夏禹铸九鼎,象征九州 。)

二、预习检查(2分钟)

1、生字词注音

古刹 磅礴 雄浑 万籁俱寂 一泓 楹联 怅惘

2、解释词义

拾级:逐步登阶

盎然:充满活力的样子

迥然:形容差得很远

浑然:形容完整不可分割

万籁俱寂:一点声音都没有,形容非常寂静

3、 文章体裁:游记

三、课文朗读(15分钟)

1、默读全文,要求:想想这篇文章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作者在哪里开始听到泉声?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听得最为真切?

移步换景,按地点的转移和时间的先后来安排写作顺序

山脚寒翠桥——山中补山亭——山顶庆云寺

2、学生任选一段,教师范读

3、学生选段朗读:一二三四八,任选一段,有感情地自由朗读

4、指定学生朗读一段(两人次)

四、课文讨论(10分钟)

1、找出三个景点处描写泉声的语句

寒翠桥:泉声如童稚笑语,泉影半含半露,欲近故远;

补山亭:泉影越不可寻,泉声越发悦耳;

庆云寺:深夜听泉,层次分明,如同一曲交响乐;

2、讨论课后练习三(1-3)

⑴“此中精神”指人到补山亭,泉声让鼎湖山变得年轻,让人变得心灵纯净,如入清澈透明的境界。这幅对联正抓住了此点,一语双关,让人不觉颔首称妙:“已无尘半点”,既是指鼎湖山补山亭处空气清新沁人心肺,又是指泉声悦耳令人心静脱俗,忘了尘世俗务。正如“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般。

⑵开放性回答题:泉影不可寻,则少了许多视觉上的纷纷扰扰,静心倾听,泉声自然悦耳得多。佛家坐禅讲究瞑思,正是此理。

⑶“高贵之处”正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五、课堂作业(另印)(10分钟)

?鼎湖山听泉》课堂教案(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精读精讲第八段

2、完成课堂背诵

教学过程

一、导语引入

什么时候人的听觉最灵敏感觉最细腻?应是深夜听水声时。这个水声,可以是“雨打芭蕉叶”,细听“巴山夜雨涨秋池”;可以是“闲敲棋子落灯花”,倾听“青草池塘处处蛙”;也可以是坐着夜航船,听着一路的桨声,聊着一路的闲话。可惜,在现代工业文明的冲击下,这些传统的东西古老的享受早已消失在历史的记忆中。

让我们借谢大光的笔,来感受一下入夜时分,万籁俱寂,在古刹客房中倾听泉声的美妙之处吧。

二、课文朗读

1、教师范读后三段。

2、学生自由朗读后三段。

3、指定两人次朗读后三段“一曲奇妙的交响乐/在这泉水的交响之中”。

4、全班朗读“那柔曼如提琴者……各自发出不同的声响”。

5、快速背诵“那柔曼如提琴者……飞瀑落下深潭”。

三、课文理解

1、完成课堂训练

2、评讲课堂训练

四、作业布置

1、完成课后训练

2、预习《林中小溪》

3、课后补充阅读《夜航船》

初三语文上册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4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犹如”、“像……一样……”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凭借课文中的具体语言材料,通过想象感受泉声的美妙,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结合语言环境理解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凭借语言材料想象泉声的变化,体会泉声的美妙有趣。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准备:

查阅有关鼎湖山的资料、图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理清课文脉络,试着给课文分段。

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结合语言环境理解重点词句。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我国广东省肇庆市东北部的鼎湖山吗?鼎湖山,原名顶湖。因山顶有湖,四季常盈,故得其名,民间传说黄帝打败蚩尤采首山之铜在此铸鼎,鼎成升仙,为纪念黄帝得道入仙册,习称鼎湖。鼎湖山的景色可美啦!以“植物多”、“寺庙多”、“瀑布多”驰名于世。 揭题:鼎湖山听泉

二、看图片,听课文录音。

三、初读课文

1、布置学生自学。

(1)借助拼音,轻声自由读课文。要字字入目,把课文读通读顺。

(2)拼读生字表中生字,画出文中带生字的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想想它们的意思。

(3)给自然段标上序号,想一想每个自然段讲的什么。

2、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词。

a、肇庆 聆听 蒙眬 汩汩

b、草丛 暮色 古刹 汇聚 穿越 轻柔 清脆

草丰林茂 时隐时现 不绝于耳 交错流泻

清纯悦耳 山鸣谷应 悠悠扬扬 安详厚重

欢快活泼 繁花似锦 古树参天 万籁俱寂

厚重回响 雄浑磅礴 铜管齐鸣 忽高忽低

忽急忽缓 忽清忽浊 忽扬忽抑 蓬勃生机

(2)在学生读准音的基础上,找一找这些词语中哪些是描写声音的?

指导学生美读这些词,是否可以通过自己的朗读声来诠释一些词语的意思。

(3)读读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四、理清课文脉络

1、默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作者在哪里开始听到泉声,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听得更加真切,试着给课文分段。

2、讨论交流后小结。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我们”来到风景名胜鼎湖山。

第二段(第2自然段):写白天“我”在上山途中观景听泉。

第三段(第3—5自然段):写入夜“我”在庆云寺听泉,抒发在鼎湖山听泉的总体感受。

五、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

重点指导书写“磅礴”,区分“暮”和“幕”、“墓”、“慕”的意、形。

2、钢笔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2自然段。

2、理解课文1——2自然段内容,凭借课文中的具体语言材料,通过想象感受泉声的美妙。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结合语言环境理解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凭借语言材料想象泉声的变化,体会泉声的美妙有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到鼎湖山去聆听、辩识、品位那里的泉声吧!

二、精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第一段。说说读了这一段,你了解了什么?(可了解到鼎湖山的位置和雨后鼎湖山的概貌)

2、出示第二句话。试读体会!通过朗读,你感受到了什么?

三、精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过渡:雨后的鼎湖山蒙蒙胧胧,别有一番诗意!那作者又是在什么地方听到泉声,看到泉水的呢?

1、学生轻声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描写泉水的句子。

2、交流。教师相机出示句子,指导朗读。

a过了寒翠桥,就听到淙淙的泉声。

a指名读,说说读了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板书:泉声响)

b能试着把这句话读一读吗?

b进山一看,草丛石缝,到处……我们得寻找着垫脚的石块跳跃着前进。

a自由读,圈出“不绝于耳”,想想是什么意思?从这个词可体会到泉水怎样?(板书:泉水多)

b还可以从哪儿看出泉水多?生读,师在“到处”、“涌流”、“交错流泻”“遮断路面”等词句下圈点。

c这两句话中的“涌流”和“流泻”能交换吗?它们有

...
《初三语文上册教案8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