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做面条教案7篇

时间:2024-01-08 作者:loser 教学文档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和资源,教案的编写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下面是品读360小编为您分享的中班做面条教案7篇,感谢您的参阅。

中班做面条教案7篇

中班做面条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熟悉aba音乐曲式结构,能跟着音乐节奏用动作初步表现小的趣事。

2、体验情节游戏的快乐。

3、感受音乐的欢快热烈的情绪。

4、通过听、唱、奏、舞等音乐活动,培养学生的创编能力与合作能力。

活动准备:

课件、电脑、投影仪

活动过程:

1、律动

看课件,听音乐做动作,和小动物、客人老师打招呼。

2、观看课件,跟着a段音乐做小打喷嚏动作

看图谱,理解图谱和音乐关系,走两步,打两个喷嚏。

结合情境,重点讲解走的动作和脸上的表情。

3、观看课件,跟着b段音乐做小晒太阳动作

引导幼儿和老师一起创编晒太阳的动作。

4、观看课件,跟着a段音乐做小回家动作

结合情境,重点讲解走的节奏和a段音乐的感情区别

5、看课件图谱,完整跟音乐做动作。

6、歌表演《太阳高照》

活动反思:

?打喷嚏的小》它是一个融音乐欣赏和音乐游戏于一体的活动。该乐曲为aba三段式结构,a段音乐较欢快,b段音乐较舒缓,比较适合中班幼儿欣赏、游戏。对中班上学期的幼儿来说,让他们理解乐曲aba的曲式结构,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运用小打喷嚏这样一个故事情节来贯穿整个活动,能帮助幼儿轻松地理解音乐。

中班做面条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通过音乐中角色,体会音游戏的乐趣。

2、通过图示体会音乐的曲式结构。

3、培养幼儿模仿能力、想象能力,节奏感。

4、乐意大胆地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

5、遵守社会行为规则,不做“禁止”的事。

【活动准备】

蓝色多瑙河截取开头上行旋律片段,音效一个,a和b之间少一个给予幼儿准备的音乐。

【活动过程】

一、讲故事a段

小捡到一个大苹果,他住在高高的山上。于是他就用力的往上上推啊推,推一推还给自己加加油。终于推到了山顶上,小那个高兴啊,双手张开欢呼起来。

二、加动作。

1、你们推苹果吗?如果你是小,会怎么做?

(引导幼儿创编推的动作,越夸张,越好)

2、如果你是苹果,你会怎么做?

(可以原地滚,苹果越来越高,可以怎么表现出来呢)

三、加音乐

1、让我们跟这音乐一起来推一推,加加油。体验随音乐推苹果的快乐。

2、小给自己加油了几次到达了山顶啊?

——可以用粉笔在黑板上随音乐画图示。

3、教师与幼儿互为苹果和小,转换角色随音乐进行表演。

4、你觉得在随音乐表演的时候,有没有困难?

四、猜测,听音乐b段

小一松手,苹果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五、游戏:追赶苹果

我来做小,你们做苹果哦,苹果滚到哪里会停下来,山脚下,现在你们的山脚下在哪里?鼓励幼儿回到座位上。

中班做面条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结合故事情景表现妈妈做面条的肢体动作,感知音乐ab乐段结构和不同风格。

2、能在游戏中感受与表现音乐,体验韵律活动的乐趣。

3、感受旋律的气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参加集体音乐活动的乐趣。

4、喜欢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游戏的快乐。

5、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活动准备

音乐,做面条的前期经验,图谱

活动过程

(一)倾听音乐,感受音乐旋律

1、故事导入

2、欣赏音乐第一遍,提问:哪一段音乐是鼠妈妈做米面,哪一段音乐是小出来了?鼠妈妈是怎么做米面的呀?

(二)分段欣赏,理解音乐结构

1、欣赏音乐a段第一遍:做面条时先做什么后做什么?

2、欣赏音乐a段第二遍:提问:鼠妈妈把面条做好了说了一句什么话(舟山米面做好类)?做米面第一步干什么?第二步干什么?第三步?第四步?接下来说了什么?

3、欣赏音乐a段第三遍,出示图谱,幼儿学做面条。

4、欣赏音乐b段第一遍:教师示范,提问:谁来了呀?小来了鼠妈妈在干什么?还做了什么动作?哪一句话的时候伸懒腰。

5、欣赏音乐b段第二遍,幼儿当妈妈,教师当小,引导幼儿用“睡一觉,睡一觉,伸懒腰”的方法感知音乐。

6、欣赏音乐b段第三遍,师师角色扮演,引导幼儿感知玻璃瓶打碎时妈妈要抓住小问米面好吃伐的游戏玩法。

(三)通过游戏,表现音乐旋律

1、教师当小,幼儿当鼠妈妈,幼儿围圈做游戏。

2、请客人教师来当小,幼儿围圈游戏。

活动反思

音乐审美感受是使儿童在学习音乐过程中,通过感知音乐作品的艺术美,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获得美的感受。因此,音乐教育中无论是能力培养、思想认识提高,还是心灵陶冶都需要经过一个循序渐进的、连续不断的、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

中班做面条教案篇4

【活动设计】

?猫抓》是一首音乐形象极为鲜明的音乐作品,这首乐曲通过机敏诙谐和紧张急促的音乐对比,生动的描述了偷食和猫抓的故事场景。本活动设计通过听音乐故事、创意手指表演、乐器演奏和音乐游戏等多种形式,让孩子们充分感受乐曲塑造的音乐形象,理解音乐跌宕起伏的情节变化,体验合作表演和音乐游戏的乐趣。

【活动目标】

1、熟悉乐曲,感受机敏诙谐和紧张急促的音乐情境。

2、能大胆地用动作表现猫和的音乐形象,尝试用乐器给乐曲伴奏。

3、体验合作表演和音乐游戏的乐趣。

4、培养幼儿勇敢、活泼的个性。

【活动准备】

1、猫和手指偶各一个猫头饰一个。

2、cd《猫抓》。

3、乐器:泰能鼓沙蛋摇铃。

【活动过程】

一、热身部分:泰能鼓节奏游戏

二、基础部分:

(1)感受音乐:

a、完整欣赏乐曲,初步感受乐曲的音乐形象和特点。

b、出示猫和的手指偶伴随音乐讲述猫捉的故事,引导幼儿进一步感受乐曲的音乐形象。

(2)理解音乐:

a、引导幼儿用手指游戏表现乐曲,体验音乐跌宕起伏的情节变化。

b、启发幼儿创编不同的手指动作表现猫和的音乐形象。

c、合作游戏:幼儿自由创编手指动作在他人背上表现猫和的音乐形象。

(3)表现音乐:

a、尝试用沙蛋和摇铃给乐曲伴奏。

b、交换乐器演奏一次。

c、表演游戏:启发幼儿自由创编小和小猫的动作表演音乐游戏。

d、幼儿自由选择乐器演奏组和角色扮演组共同表演,体验合作表演和音乐游戏的乐趣。

三、结束部分

活动迁移:启发幼儿回家和家人共同表演音乐游戏。

活动反思:

?猫捉》是一首充满童趣、富有情景、节奏鲜明的儿童歌曲。我根据小班幼儿思维处于从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过渡的时期以及情感外露、不稳定的特点,本次活动我主要运用了表演法、游戏法、情境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幼儿扮演小,在玩耍、吃米、躲藏等不同情境中,反复感受音乐旋律和歌词,提高对音乐感受力和表现力,真正做到玩中学、学中乐。

?猫捉》一共分为四段,除了歌词有所变化外,其余的节奏和速度上没有变化,而且整个歌曲特别的紧凑,速度也很快,作为一个小班游戏课,是比较难的。于是我大胆创新内容,在保证原有音乐元素不变的前提下,将音乐设计成了几个分开段落,分别是跑、吃东西、还有猫来了三个段落,为了使音乐更生动,我在《猫来了》的前面加上了歌剧中的一段猫叫,并且让配班老师扮演老猫,使游戏更加的逼真,形象,最大限度的调到了幼儿的积极性,启发了孩子的兴趣。

中班做面条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通过自己的剧本的理解,能够大胆的表演角色。

2、能根据音乐的节奏,把动作和表情做到恰如其分。并能说出,剧中所表达的情感。

3、在大家合作表演下,对表演与模仿更加的充满兴趣。

4、尝试仿编歌词,乐意说说歌曲意思。

5、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活动准备:

1、猫和的ppt(图片音乐)

2、小小影视角(给幼儿欣赏模仿动画片)

活动过程:

一、用教师是导演,来招小演员,来激发他们表演欲望。

师:今天啊,江老师还有个新称呼,叫做江导演。听说xx小朋友很有表演天赋,那到底是不是

...
《中班做面条教案7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