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编写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与学生进行互动和沟通,提高教学互动效果,依据实际的教学进度所写的教案更能提高课堂效率,下面是品读360小编为您分享的折线统计图教案5篇,感谢您的参阅。
折线统计图教案篇1
教学内容
1.使学生通过浏览报刊,感受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认识折线统计图。
2.使学生通过对折线统计图的认识、比较,体会分析、整理数据的合理性,能联系日常生活经验做出正确的判断。
3.在比较统计数据的不同特点,思考选择哪种统计图合适的过程中,帮助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征,并学习利用方格纸画图。能对所画折线统计图进行分析,提出问题。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实际,认识折线统计图
师:今天,老师很高兴看到了我们四年级一班的同学在学校体育节活动中获得了非常多的荣誉。×同学,恭喜你,获得了男子200米第一名,能站起来和老师认识一下吗?×同学,恭喜你,获得了女子毽球第一名。是哪位?
师:(手拿一大摞荣誉证书)像这样获得荣誉的同学有很多,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生:我想知道荣获第一、二、三名的同学各有多少人。
师:那我们现在来统计一下。
分别请荣获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的同学起立,学生收集数据,并得出统计结果。
师:同学们想想,除了这种方法以外,你还能用其他的方法告诉别人这些统计数据吗?
生:可以用统计表。
生:可以用统计图。
生:还可以用折线统计图。
师:就像刚才这几位同学说的那样,我们可以用统计表或统计图告诉别人一些统计的数据和信息。
?反思:由于是借班上课,且课前适逢该校举行体育节颁奖典礼,上课的四年级一班硕果累累。当时想到:这些数据不正是统计教学的绝好样本吗?既可以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又可以引起统计的心理需求。遂在上课前临时决定修改原来的教学思路(用故事激趣)。实际教学中,学生在鲜活的学习材料的激发下,果然兴趣盎然,提出了用统计表、统计图或折线统计图等不同方式来表达数据。
美中不足的是,本来可以继续利用这一素材顺势进行折线统计图的教学,但仍未能摆脱预案的束缚,教学又回到预案的路子上。转变观念真不是简单地说说就可以的。】
师:统计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老师带来了一些报纸,同学们一起看看这些报纸,你能找出哪些统计表或统计图。
学生浏览教师提供的报纸,寻找各种统计图表。
师:说说看,你找到了哪些统计表或统计图?
学生找到长沙市二手房信息表等统计图表,并进行交流。
生:我们这张报纸上超多。
师:刚才这位同学说“超多”,老师把这些统计图都扫描了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哪些统计图、统计表是我们认识的,哪些是我们不认识的。
出示报刊上的统计图、统计表的图片(图略)。
师:如果是你认识的统计图或者统计表,就请你说出来。
学生逐一指出自己认识的统计图或统计表。一个学生将复式条形统计图说成是条形统计图。
师:它和前面的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不一样吗?
生:这个条形统计图每一个都有两个直条,上一个条形统计图每一个只有一个直条。
师:对了。像这种每项有两个直条的条形统计图,是复式条形统计图。
师:(指一扇形统计图)这个又是什么统计图呢?
生:圆形统计图。
师:这叫扇形统计图。我们在以后会继续学习和研究它。
师:(指一折线统计图)这个统计图认识吗?叫什么好呢?
生:曲线统计图。
生:折线统计图。
师:为什么你把它叫做折线统计图呢?
生:因为它的线看上去一波一折的。
师:这位同学用了“一波一折”这个词来形容它,很形象。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种新的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板书)既然可以用统计表来表示数据了,还要用统计图干什么呢?
生:统计表里只有数,不好看。
师:不好看?你是说它不漂亮?
生:统计图可以根据数据画成条形,也可以画成折线,好看一些。
师:这个好看是不是就是让人一看就明白,更直观、形象的意思?
生:是的。
师:正因为统计图更形象、更直观,我们刚才在报纸上看到了“超多”的统计图。
?反思:由于报纸上有各式各样的统计图表,且这些统计图表与学生从教材中认识到的统计图表有着差异,为了让学生正确辨认各种统计图表,我们在预设中安排了“辨认各种统计图表”的环节。在实际教学中又增加了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的环节。原因有三:一是在给学生的多份报刊和教学课件中,出现了这样的例子;二是学生初步知道复式条形统计图就是条形统计图。将单式和复式条形统计图放在一起,有了比较,能加深学生的认识;三是上课中“点到为止,适时渗透”,有助于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相关知识,既不会增加学生负担,也不会引起学生反感,何乐而不为呢?】
二、分析、理解数据的合理性
1.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结构。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折线统计图。这里有三个折线统计图。(出示深圳等三地同一天早、中、晚三个时刻气温变化情况统计图)谁能说一说折线统计图由哪几部分组成,各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分别说出折线统计图各部分的名称:标题、时间、横轴、纵轴,以及横轴和纵轴上的数据所表示的意思。
师:我们把以前学习的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比较一下,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生:它们都有标题、时间、横轴和纵轴。
生:条形统计图画的是直条,折线统计图画的是线段。
2.读懂数据。
师:这三个折线统计图是要我们干什么呢?请认真阅读活动要求,在小组内讨论解决。(出示活动要求)
师:谁来说一说图(1)描述的是什么地方?
生:图(1)应该是南极。因为南极气温很低,参考资料中也说“南极有‘寒极’之称”。
师:你能结合统计图中的数据说得更具体些吗?
生:统计图里早上6时是零下22℃,中午是零下17℃,晚上是零下29℃。肯定很冷。深圳和吐鲁番不是这样的。
师:你怎么知道是零下的?
生:图上写的-22、-17、-29都是负数,所以是零下。
师:那图(2)呢?
生:图(2)是吐鲁番。
师:能说得具体些吗?
生:因为吐鲁番的奇观是“早穿棉袄午穿纱,晚围火炉吃西瓜”。说明早上和晚上很冷,中午很热。统计图里早上6时是13℃,晚上是8℃,说明冷;中午是36℃,说明热。所以是吐鲁番。
生:说明早晚温差很大。
师:温差很大是什么意思?谁能说得更明白一些?
生:一天中气温从早上的13℃升到中午的36℃,又从中午的36℃降到晚上的8℃,变化太大。
师:刚才这两个同学说到“变化”,其实这是折线统计图一个非常大的优势。它可以让我们很容易看出什么时候上升,什么时候下降,上升或下降的程度如何。也就是很容易看出数据的——
生:变化趋势。
师:既然图(1)、图(2)分别说的是南极、吐鲁番。那图(3)就是深圳了。你能联系深圳气候的实际情况说一说统计图合不合理吗?
生:深圳的气候热的时候多,从图中可以看出:早上26℃、中午31℃、晚上28℃,气温都很高。与我们的实际情况差不多。
小结:(略)
?反思:将理解数据的合理性,根据统计数据作出正确的判断作为这一环节的教学重点。事实证明学生能够正确理解统计图所蕴含的信息,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做出正确地判断。当然,有些学生可能更多地依赖自己的数学直觉作出判断。但大多数学生能够结合统计数据的意义,主动联系生活经验去解释说明。】
三、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征,学生会利用方格图画统计图
1.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征。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两种统计图,一种是条形统计图,一种是折线统计图。那什么情况下用条形统计图合适,什么情况下用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