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教师所写的教案,我们能判断这个教师的教学能力,教案内容的实际性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成果,为个别辅导和差异化教学提供依据,以下是品读360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陋室铭教案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
陋室铭教案教案篇1
一、教材分析
(一)课文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教学目标
?陋室铭》是编排在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课文,是讲读课《短文两篇》中的一篇,另一篇是《爱莲说》。本教材从这一册开始,文言文采用集中编排方式(七年级是分布在各单元中的),这个单元课文还有借虚构的故事表现作者的社会理想的《桃花源记》,有介绍表现古人高超技艺的《核舟记》,有描述理想社会,引人深思的《大道之行也》,以及杜甫不同时期创作的三首诗《望岳》、《春望》和《石壕吏》。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初步培养文言文的语感;让学生自主地学习,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言文。
(二)本课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
2、技能目标: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并尝试在写作中使用;
3、情感目标:通过理解作者那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引导学生正确确立自己的志趣追求。
课文的篇幅短小,语句读起来琅琅上口,一方面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一方面又可达到在多次诵读之后能基本了解课文大意,因而我把多形式诵读及当堂背诵定为教学重点;短文使用托物言志的写法,表述了作者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这对正在形成自己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的初二学生而言很有现实意义,因此我把如何理解短文的寓意定为教学难点。
二、教学对象分析
(一)学情分析:我班学生经过初一一年的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而且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独特之处,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背诵、解说、创作等学习活动中来。但由于本单元文言文首次采用集中编排方式,且所有的课文都有背诵要求,因此不断激发学习兴趣及成就感成为必要。
(二)相应对策:教师示范背诵,形成师生竞赛;通过互动板书设计,指导学生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养成良好的诵读文言文的习惯;用游戏法来进行背诵竞赛。
(三)学法指导: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当堂背诵短文,能运用已有的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习。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
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
2、一对一互译课文;
3、设计板书表现课文,理解文章寓意。
三、教学方法的采用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提问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此外还利用多媒体展示辅助教学,利用游戏巩固背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诵读法:“三分诗七分读”,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按要求听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情感意蕴,到交替运用轮读、个读、齐读和散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欣赏、领悟短文的优美语言和意味,籍此落实教学目的。
提问法:为了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对短文整体的把握能力,我设计了若干个问题在学生反复朗读中适时抛出,有利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最后又通过互动设计板书表现出来。
练习法:控制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且反馈越及时越好。因此我设计一些课堂练习,运用练习教学法及时反馈课堂教学效果。
四、教学设计
一、导入
1、教师吟诗《竹枝词》让学生猜猜它的作者: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头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这首诗大家熟悉吗?它的作者是谁呢?(刘禹锡)关于他的诗我们还学过哪些?(《秋词》)那么大家一起试背这首诗。
刘禹锡他不仅诗写得好,而且文写得也不赖,像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就是流传千古的名篇,它就是《陋室铭》。(板课题)
2、题解:“陋室”好理解吧?那么谁来告诉我什么是“铭”?(看课文注解)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了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二、作者简介
1、对于刘禹锡,同学们除了以上的了解以外,还了解他什么呢?
2、学生介绍。
3、师点拨重点文学常识。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省洛阳)人,自称为汉代中山王刘胜的后人。唐朝贞元九年进士,官至察御史。永贞元年,与柳宗元等参加王叔文集团的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刺史,官至检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刘禹锡不仅是一位政治改革家和哲学思想家,也是一位有着独特成就的出色诗人。他的诗与白居易齐名,时称“刘白”白居易称他为“诗豪”。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个别朗读:学生评读(重在读准)。
2、我们在读古文时,不仅要把它读准来,而且更重要的要将它的节奏读出来。师展示范读录音,并请学生把课文朗读的节奏标注出来。
3、集体朗读,读出节奏。
四、整体感知
1、下面请同学们拿出参考书、工具书以小组为单位自由读课文并合作理清每个字词句的意思,整体理解课文。如果疑难之处小组无法解决,就请大家作好记号待我们一起解决。(教师巡视,解决疑难。)
2、学生质疑,师引导学生解决。
名:著名、闻名天下灵:灵性
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鸿儒:知识渊博的人。白丁:平民,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素琴:没有经过任何修饰的琴,指那种自娱自乐的弹琴。丝竹:指宫廷中那种音乐,是歌舞生平的靡靡之音。何陋之有:有何之陋指没有什么简陋的。(这些作好准备)
3、让一名学生翻译课文。
五、理解分析
1、对课文内容,我们已大致有了了解,现在我们一起看看,课文中的“陋室”真的“陋”吗?从课文哪句可以看出来?(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2、(如何理解这句话?)在这句话中“陋室不陋”关键的理由是什么?(这是一间简陋的房子,只是因为我的品德高尚所以陋室就不显得简陋了。)(德馨,就是品德高尚,那有怎样的高尚品质呢?下面若学生以归纳出了就顺水推舟说:有这样的高尚品质陋室就不陋了,但接下面3;若学生未说出来,可以说:虽然我们一下子没有归纳出来,没事,课文中应该有我们可以找答案的地方吧?在哪里?(后几句)那留着我们待会再归纳,现在先来看看,接下面):(板书)
3、课文一开始就没写“德馨”而是写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写这些有什么作用?(以山和水做比兴引出了德馨,如果把山和水看成是陋室的话,那么仙和龙就是德馨了):板书(山(仙)水(龙):比兴)
4、齐读这两句,试背这两句。
5、既然陋室不陋是因为德馨,那么课文哪些句子具体描述了“德馨”呢?它是从哪几方面来描述的呢?试分析一下(板:具体描述)
a、“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从青的角度写,写出了环境之雅。这里这种相接的句子,字数相同,意思相对,这种句式称为骈句,修辞上又称为对偶句。(板书:环境优雅)
b、“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从交友的角度写,他交的朋友多不多?(不多)从哪里看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