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梅教案推荐7篇

时间:2024-04-24 作者:Animai 教学文档

一份完整的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与学生和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编写好教案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反思和总结教学经验,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品读360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古诗梅教案推荐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古诗梅教案推荐7篇

古诗梅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诗词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2、能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

3、背诵这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

4、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课时目标】

1、第一课时:

⑴ 学会前两首诗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⑵ 能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

2、第二课时:

⑴ 学会诗词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⑵ 能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

⑶ 背诵这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

⑷ 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本课设计侧重从搜集整理资料、潜心品析吟诵、对比想象拓展等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披文入境,“读”占鳌头;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读中悟美,读中悟情。

【教学重点】

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教学难点】

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教学准备】

1、教师:

课件。

2、学生:

搜集相关资料,做好对课文的预习。

【课时安排】

2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导语:

我们先进行课外知识抢答,唐朝是我国古诗创作最旺盛的时期,在众多诗人中有两个最有名的诗人,他们是谁?

(根据学生课堂反应,教师提示:一个称“诗仙”,一个称“诗圣”)

2、揭题:

谁来背背李白的诗,会几首就背几首。

(生在可能会背要学习的这首,应该表扬,且可顺势揭题)

二、释题,简介背景

1、读题,看注释,结合插图,教师介绍背景。

2、引语:

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

三、学生自学,初步理解

1、要求学生围绕问题,自由读诗,并根据注释,结合插图,逐句说说诗意。

(尽:完。独去闲:可以交换词序解释,悠闲地独自离去了)

2、指名回答,评议交流。

四、吟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自由吟读。

2、讨论:诗句表明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你最欣赏哪一句?

古诗梅教案篇2

教学目标:

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感受牧童自在快活的生活,体会牧童悠然自得的心情。

1.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词的意思。

熟读成诵。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牧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介绍诗人,激发兴趣。

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谁知道“八仙”是哪八个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牧童》相传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写的。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确实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是唐代人。吕岩考过科举,做过县令。后来唐代暴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时局动荡,吕洞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最后不知去向,传说他已经得道成了神仙。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古诗,读通顺,读流利。

2.小组齐读古诗、互评、互相正音。(注意强调“蓑”字的读音和写法)

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4.学生反馈并质疑。(师适时板书并回答学生的质疑)

三、再读古诗,交流学习。

1.再读古诗,利用工具书和学习资料进行“小组学习”。

2.反馈:你读懂了什么?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牧童声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反馈,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体会到什么,迅速写下来,与小组同学交流。

5.全班交流所体会到的思想感情,教师加以引导:

(诗人向往宁静淡泊,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

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自由读诗,带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思想感情朗读。

2.比赛读诗,单个比,小组比,男女生比。(教师适当点拨抑扬顿挫)

3.伴乐,全班一起诵读全诗。

古诗梅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识记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像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诵读古诗,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

1.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像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2.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教学时间:两课时

课前准备:

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

2.了解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泊船瓜洲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3.运用所学的方法感受补充作品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的方法体会《乡愁》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解诗题。

导入:在中国璀璨的历史长河中,杰出的诗人多如繁星,不胜枚举。而北宋的王安石就是其中耀眼的一颗。谁来介绍一下王安石?

1.指名介绍。

教师适当补充,强调王安石与南京的关系。

2.导入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王安石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一首诗——《泊船瓜洲》

3.剖题。

(1)这首诗是作者从江西出发,乘船经长江前往京城为官,途经——?(瓜洲)

简介瓜洲:瓜洲,在长江的北岸,离南京不远。

(2)诗题中的“泊”我们在哪首诗中见过?在本诗题中何意?

(3)理解题目的意思。

二、抓字眼,明诗意,悟诗情。

过渡:此时诗人就在自己故乡不远的瓜洲,他写下这首诗,想说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学这首诗。

1.初读诗歌,感知内容。

a.大家轻声地读一读诗,读准字音,并想想这首诗的意思。

b.指名读,正音:间、重、还。

c.说说诗歌大致的意思。

2.指导阅读——抓字眼,明诗意,读中感悟。

a.“间”什么意思?表示“隔开”的意思还可以组什么词?

隔开了什么?

瓜洲在长江的北岸,京口在哪儿呢?两地相距远吗?何以见得?(一水)读一读,读出距离短。

b.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钟山又在哪里呢?

“数重山”表示山多还是少?(“数人”、“数日”何意?“数”何意?)还从哪里知道山很少?(抠住“只”。)

读一读,读出路程近。

c.齐读前两句,指名说诗意。

过渡:瓜洲和京口只隔着一条长江,离诗人的家乡钟山也不过隔着几座山而已,可以说,诗人身在瓜洲,已设计好回家的路线。可诗人虽然离家乡这样的近,他是否准备回到家乡呢?从哪里知道?(明月何时照我还)

d.“还”什么意思?说说这一句的意思。

诗人在什么时候想到回家?(春风又绿江南岸)

读读看,读出诗人心中此时什么感受?(思家不能回的无奈)

再读。

e.谁能把这首诗完整的意思说一说?

f.谁能把整个作品读一读?

g.读完以后,你们知道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三、指导欣赏——入诗境,悟诗情。

...
《古诗梅教案推荐7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