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教案能够帮助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和准备,提前解决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制定灵活多样的教案能够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和学习风格,下面是品读360小编为您分享的帮老师写教案参考6篇,感谢您的参阅。
帮老师写教案篇1
设计意图:在大班阶段,幼儿应适当约束自己的行为,做好上小学的准备。《纲要》中提出:教育活动的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注重综合性、趣味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的限制,通过直接的练习,生硬的说教不一定能让幼儿愿意或能够抑制自己的行为。而通过游戏的方式进行练习,幼儿愿意接受并且能主动地抑制自己的行为。
我设计的这个活动是受到一个经典的体育游戏的启发对其加以修改而成。游戏的名字叫《熊和小孩》,为了提高幼儿的兴趣,我为游戏编了一首简短的儿歌《熊来啦》,将规则反映在了儿歌中,帮助幼儿掌握游戏规则。同时我发现大班幼儿的求知欲很强,所以这个游戏中也插入熊的习性方面的内容。
另外,其实很多幼儿早就会玩《木头人》的游戏,这两个游戏的玩法很相似,然而游戏换一首儿歌体现,会带给幼儿新鲜感。
我设计了让幼儿自己商定游戏规则的环节,这样幼儿在活动中能主动学习,并且按自己的想法玩游戏,能提高幼儿的积极性,并体验成功感。
活动目标:
1、幼儿喜欢参与游戏,情绪积极愉快。
2、幼儿通过游戏培养抑制自己行为的能力,训练反应的灵敏性。
3、幼儿能按游戏规则进行游戏。
活动准备:熊头饰一只,圈划幼儿活动范围和熊家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
教师:如果你突然遇到一头大狗熊,你该怎么样,它才不会吃你?
幼儿讨论提出意见。
2、设置情境,观察讨论熊的习性。
(1)请另一位老师扮成熊,听到主班老师说哎呀!瞧,我们班来了一只大狗熊!你们快用你刚才的办法试试看,看它会不会吃你!就出现。
幼儿尝试自己的办法,熊将出声的,动的幼儿抓走。
教师请没被抓走的幼儿介绍自己的方法:没有动,没有出声音等。
(2)教师引导幼儿了解熊的习性:
熊介绍自己的特点:人们都叫我黑瞎子,没错,我的眼睛不好,但是我的耳朵可灵了!一点点声音我都能听见!
教师引导幼儿讨论遇到熊的时候该怎么办:看到了熊不要动,不要说话,就不会被熊吃了。
3、学习儿歌《熊来啦》。
(1)教师:我这儿有一首儿歌,只要你会念这首儿歌就不会被熊抓走了,像不想听听?
(2)教师念儿歌,幼儿以集体,分男女的形式学习儿歌。
4、第二次游戏。
教师:如果熊再来,我们怕不怕?我们就一边念儿歌,一边用儿歌里的方法,就不会被熊抓走了!
教师:哎呀!熊来啦!
熊出现,教师和幼儿一起念儿歌玩游戏。
5、商定游戏玩法和规则。
和幼儿一起讨论熊没来的时候我们干什么?熊什么时候出来?什么时候念儿歌?什么时候不动了什么时候游戏结束?熊的家在哪里?等问题。
教师总结幼儿的讨论结果。
6、幼儿扮熊进行游戏。
(1)请一位幼儿扮熊进行游戏。
(2)请若干幼儿扮熊进行游戏。
7、教师小结,评价,表扬按规则进行游戏的幼儿。
8、幼儿熊走进教室。
附:儿歌《熊来啦》
熊来啦!熊来啦!闻闻你来闻闻他。
别动别笑别说话,别被狗熊抓回家。
帮老师写教案篇2
学习目标
一、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安排详略的写法,《我的老师》教学设计......
二、体会作者在文中蕴含的“依恋、思念老师”的深厚感情。
三、培养学生热爱老师、尊敬老师的良好品德。
教学重难点
一、本文教学重点:围绕中心选取典型材料,展现蔡芸芝老师美好的心灵。
二、这篇文章字面并不难懂,但作者流露于笔端的感情不易把握。教学中要抓住关键词、句的分析,以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授课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你们未上学以前,你们幼小的心灵中会认为天下最可亲的是爸爸妈妈,或是外公外婆、爷爷奶奶,当你们进入学校在老师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循循善诱的教育下成长,这时你们就会认为老师也是最可亲的人。有的老师在你们的心中留下了美好的印象,许多年后你们还会清楚记得他们的音容笑貌,从心底激起对他们的敬爱与感激。可是要让你表达这样的感情,许多同学觉得很困难,那么,让我们读读魏巍同志写的饱含深情忆恩师的美文《我的老师》,我想大家一定会得到启发和感悟的。
二、初步研读
1、自读课本
2、自主学习
学生速读课文,按提出的问题,自主学习,在书上做好圈点批注;各小组合作解决这些问题。如小组不能解决的,再全班交流解决。投影思考的问题:
①本文的主要人物是谁?
②本文共记叙了几件难忘的事情?各用一个小标题概括,写在书上。
(共记叙了七件事:①蔡老师假装发怒;②蔡老师课外教我们跳舞;③蔡老师带我们观察蜜蜂;④蔡老师教我们读诗;⑤我们看蔡老师写字;⑥蔡老师正确处理“我”与同学间的纠纷;⑦我睡梦中去找老师。)
③蔡老师是一个什么样的老师?请结合课文具体内容作简要说明。
(总的来讲,蔡老师是一位温柔慈爱、热情公正、平易近人、爱学生的好老师。像这样的老师赢得孩子们的热爱、敬仰、羡慕,是理所当然的。)
二、进一步研读课文,
1、作者写蔡芸芝老师,选了七件小事,是不是太多了?请谈一下你的看法。
(这七件小事都是小学生的日常生活,读来使人感到十分熟悉和亲切,因为这些材料不是随便拾取,而是作了精心选择。那七件看似平常的琐事,却能从不同的角度——或课上,或课外,或校内,或校外,或平时,或假期,全面展现蔡老师爱学生的美好心灵,更表现了学生对老师的爱。)
2、七件小事哪些详写,哪些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
(这七件小事,后两件详写,前五件略写。前五件事都是蔡老师和“我们”一起的集体活动,用的是略写,侧重表现她的温柔可亲。第六件事详写蔡老师对我的援助,在作者幼小的心灵上永存她光辉的形象,突现她的“慈爱”、“公平”与“伟大”,使作者感情升华,直到最后详写第七件被称为“记忆中的珍宝之一”的事——“暑假之梦”,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老师无限的眷念、思慕之情,使每个读者都深受感染。这样安排,既使文章结构疏密相间,更表现出师生感情的步步加深,突出了“老师爱学生,学生更爱老师”这一主题。)
教师小结:从以上的讨论可以看出,一篇文章选什么材料,怎样爱排这些材料,都要围绕中心来考虑。
四、体悟情感,师生共赏。
1、教师:这篇文章的文字比较浅显,我相信在座的同学都能读懂,但就在平平实实的语言里,充满了浓郁的感情。可以说这篇美文主要是美在文章的“情”上,它靠一个“情”字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阅读精美的散文,要反复品味欣赏。老师特别喜欢下面一段文字,(投影)朗读:
“每逢放假的时候,我们就更不愿意离开她。我还记得,放假前我默默地站在她的身边,看她收拾这样那样东西的情景。蔡老师!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至于暑假,对于一个喜欢他的老师的孩子来说,又是多么漫长!”
“默默”两字,没有话语只是默默观察,这是孩子表达依恋的方式,只希望能在老师身边多呆一会儿,只希望能多看老师一眼,写出孩子与自己喜爱的老师依依惜别的深情,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无声的动作,静态的描写,浓浓的情意胜过干言万语。
“你”:一般的情况下,文章的人称应前后一致。这里由于抒发感情的需要,变换人称,
表示感情激动到了极点,从而抒发了对蔡老师至今仍怀有的思念、崇敬的思想感情。用第二人称,直接抒情,更加亲切。
请同学自己看书,进行品味鉴赏,谈你感受最深的一例,可以是一个词语,一句话,一个事例。学生举一到两例即可,在赏析前或赏析后要求他们有感情地进行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