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编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规划和实施差异化教学策略,一份完善的教案是教师顺利进行教学的重要保障之一,下面是品读360小编为您分享的小班画幼儿园教案及反思模板7篇,感谢您的参阅。
小班画幼儿园教案及反思篇1
设计意图
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我们每天都离不开它,每个人离不开它,正因为水与我们生活的密切性,小朋友很早就接触并认识了它,可以说,幼儿天生就爱玩水,在玩水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有趣的而又新奇的现象。
活动目标
1、能发现糖能溶解于水的现象,同时发现搅拌能加快溶解。
2、知道有的物体在水里能溶解,有的物体在水里不能溶解。
3、对溶解这一现象产生好奇心和对操作产生浓厚的观察兴趣。
重点难点
1、能发现糖能溶解于水的现象,同时发现搅拌能加快溶解。
2、知道有的物体在水里能溶解,有的物体在水里不能溶解。
活动准备
1、记录卡纸一张,图片。
2、每组一个水壶、每位幼儿一个杯子,一把勺子。抹布一条。
3、实验材料:白糖、盐、面粉、大米、绿豆、沙子、温水等。
活动过程
一、情景故事“小鸭子买糖”导入。
故事内容:一只小鸭子相帮妈妈做事,妈妈让她帮忙买一袋白糖,小鸭子答应了。小鸭子高高兴兴地买了白糖,到了河边,一不小心,把糖袋子弄破了,糖都撒倒了河里,小鸭子会游泳,连忙到河里去捞,可是她在河里翻了个遍,也没有找到白糖,小朋友你知道白糖到哪里去了吗?
二、实验操作:溶解现象。
1、教师示范实验,观察糖在水里的溶解现象。
小朋友想一想,小鸭子袋子里的白糖和盐哪儿去呢,(河水里去了)?先用小勺舀一勺白糖放入空杯子里,让幼儿看看杯子里的白糖颜色和形状。(白色的、颗粒状。) 教师拿出一杯清水,一些白糖,让幼儿观察白糖放进水里怎么样了,(看不见了、溶化了)
(1)让幼儿尝尝温水的味道,是无味的。再向盛白糖的杯里倒入温水,让幼儿观察白糖在水里,教师用小勺搅拌几下,这时幼儿观察,白糖有啥变化,(白糖不见了)那白糖到哪儿去了呢,(跑到水里了)?让幼儿尝尝杯子里的水有什么变化,(变甜了)?教师小结:白糖在水里过一会不见了,水变甜了,我们就说白糖在水里溶解了。
(2)教师又拿出一杯清水,一些小石子,让幼儿观察小石子放进水里怎么样了,(还能看见、不溶化)
问:请小朋友想一想,你平时见到的什么东西放进水里也能溶化,(盐、果珍、奶粉等)
(3)出示ppt (奶粉、盐、绿豆、红糖图片))图片上的东西会不会溶解呢?
2、幼儿动手操作实验,进一步探索。
教师提出操作要求:老师为每位小朋友准备了一个杯子、一把小勺。每组都有好多实验材料放入碗里,一大水壶温水,操作实验时自己自由选择。
一样材料放入杯子里,每组的小朋友所选的材料应不同,在向杯里倒入温水,用小勺搅拌,看这些东西在水里是不是像白糖一样,在水里就不见了,溶解了。操作时要注意互相合作,不要争抢。
(1)介绍活动材料,让幼儿知道实验材料的名称。
盐、面粉、果珍、鸡精、油、树叶、沙子、绿豆、醋、小石子、沙子等。
(2)个别幼儿试一试,选择一种材料放进水里,观察结果如何。
三、让幼儿做小实验(任选一种)
1、提问个别幼儿
请个别幼儿说一说你把什么东西放在水里了,怎么样了,
鼓励幼儿把自己的发现告诉老师和小朋友。
2、交流实验结果
知道有的东西放进水里看不见了,溶化了,有的东西不溶化能看得见。
3、请幼儿将结果记录在记录纸上。
教师小结:小朋友真能干,都发现了有的东西能在水里溶解,有的东西不能在水里溶解。
四、延伸活动
(指导语:请幼儿回去找一找,还有哪些东西会溶解在水中,哪些东西不会溶解在水中,并说说它们的原因。教师让幼儿带着问题继续探索,为什么水的颜色变了,味道不一样了?不同的物体放入水中后,有的停留的位置也不同。使幼儿的兴趣持续下去,并寻找更深一步的原因。
活动反思
1.科学活动是幼儿最感兴趣的活动之一.活动多会运用了情境化的方法导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2.让幼儿通过实践操作,通过观察、感知和思考来体验事物变化的过程。
3.活动中亲子互动环节,增进了彼此之间的情感.
4.幼儿还没有养成收放操作材料的习惯。
小班画幼儿园教案及反思篇2
活动目标:
1.发展幼儿跑的能力,且不与他人碰撞。
2.使幼儿在游戏中感受快乐。
3.能在游戏中充分发展幼儿的智慧、懂得团结起来力量大。
4.增强合作精神,提高竞争意识。
5.培养机智、勇敢、灵活及遵守纪律的优良品德和活泼开朗的性格。
活动准备:
一条围巾;小鸡头饰若干;小鸡和狐狸的家场景;狐狸头饰1个;虫子若干;
草地、树、草丛。
活动过程:
一、准备活动
1.小鸡跟着鸡妈妈从家里走出来。
2.鸡宝宝在鸡妈妈的带领下随音乐活动身体(头部、肢体等)
二、小鸡学本领
1、鸡妈妈示范提虫子。
提问:妈妈示范是怎么过去提虫子的?
(幼儿学习跑的动作,双手握空拳,前后自然摆动,双脚跑动)
2、请四个鸡宝宝去草地上学习提虫子
(提示鸡宝宝不与别人碰撞,注意安全)
三、游戏《小鸡提虫》
1、第一次游戏
请一个宝宝前去观察狐狸是否在家,然后再一起去草地上提虫子
2、第二次游戏
一个鸡宝宝被狐狸提去了
3、商量营救的方法
提问:一个鸡宝宝被狐狸提去了,怎么办呢?
①第一次营救(失败,再与宝宝们商量)
②第二次营救(妈妈去狐狸那里抢宝宝,宝宝们用棒、石头来帮忙救同伴,成功救回家并指出为什么会被狐狸提去的原因)
3、讲评结束(宝宝们,我们有这么多的虫子,我们给邻居鸡妈妈送去好吗?)
活动反思:
活动的形成是一次我看见孩子们在操场上自发的进行打怪物的活动,一个孩子做怪兽,另外几个孩子去找怪兽并打怪兽。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因为这样的活动不仅满足了孩子们奔跑、躲藏的欲望,也满足了孩子们扮演角色的欲望。我当时就想何不就次进行一次有趣的体育活动,在老师的有递进的活动中获得更多能力的发展呢?于是《小鸡学本领》这一活动就出来了。活动的目标是能够进行初步的投掷活动,锻炼孩子们四散奔跑的能力;在活动中培养勇敢、不怕困难的精神。活动开始部分,孩子们还都能够围在我的身边,听我讲解要求,跟我做一些热身的动作。也许是我太关注孩子们活动的纪律了,多次停顿进行等待,孩子们的兴趣明显有了游离。匆匆出示了小鸡的头饰、匆匆讲解了要求和投掷的方法后,我就让孩子们进行自由的练习。拿到纸球开始练习,我心里就后悔不迭。孩子们投掷的方向我没有统一要求,这就发生了问题,纸球到处飞,很多飞到了孩子的身上,弄的一会就有一个小朋友来向我告状,谁又将球砸到了别人的头上。练习活动显的有些混乱。于是我让孩子们再一次回到了我的身边,及时的补充了要求。我来扮演大灰狼,请小鸡们到外面找吃的时候看到大灰狼要及时跑回圈中的家。大灰狼这一角色的出现让孩子们很兴奋。第一遍游戏是按照我的要求进行的,当我这个大灰狼出现的时候,孩子们都尖叫着跑回了圆圈中。可当第二次,我要求孩子们用软球打大灰狼的时候,鹏鹏却冒出了一句:我来打大灰狼,一下就把你打死了。这下可好,全体都来打我这个大灰狼了,让我哭笑不得。
整个活动,孩子们的兴趣是好的,表明我选择的这个活动的目标和形式是好的。只是现在想想,角色的设置还是值得我好好考虑的。看来小鸡、大灰狼对现在的孩子真的有些过时。另外,在体育活动中,我班的活动常规的培养还需要加强。相信多次的活动,孩子们的游戏常规会在一次次的活动中得到培养!
小百科:鸡是一种家禽,家鸡源出于野生的原鸡,其驯化历史至少约4000年,但直到1800年前后鸡肉和鸡蛋才成为大量生产的商品。
小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