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教案设计能够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效果,教案使教师更好地反思教学过程和效果,进行教学改进,品读360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咬文嚼字教案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咬文嚼字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概括文章内容,理出作者观点。
2结合练习,品味佳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3通过品味佳句,培养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概括文章内容,理出作者观点。通过练习,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
⑴立足课本整体感知
⑵跳出课本 拓展延伸
⑶品评鉴赏培养能力
⑷举一反三 迁移应用
一.导语
1.打一谜语让同学们猜:小老鼠看书--咬文嚼字
?现代汉语词典》咬文嚼字的解释:
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
②形容掉书袋或卖弄才学。
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
2.《新民晚报》某日头版头条登出了一条新闻,标题是:
论坛开讲,“福”临上海
报道的是世界著名的福布斯全球总裁会议在上海召开的新闻。
(发问)标题中,哪个字最吸引你呢?(学生可能回答:)
最吸引我的目光的是这个“福”字 ,因为这个“福”不仅扣住了“福布斯论坛”这个名词,而且,全球重要的商界、政界、学界人士聚集我们上海,讨论经济发展问题、为经济把脉,这对正值经济大发展的上海来说,可不是福分吗?这一个“福”字用真是生动。
我们古人也讲“吟安一个字,捻短数径须。”看来“咬文嚼字”不一定总是贬义。作者使用它作题目,显然另有一番用意,其中用意就让我们好好去探索一番。(引入课文)
二.教学过程
1.作者介绍: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表达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学,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的《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他的美学理论在中国当代美学流派中自成一派,影响甚大。主要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等。
2.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文章观点性的语段是第几段?作者主要的观点什么?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观点性语段在最后一段,作者主要的观点是:
1、应该有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
2、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概括:1、应该有谨严精神;2、只有咬文嚼字,不断推陈翻新,追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可能达到艺术的完美。
3、“下课”
我们不能像一句北京俗语所说的那样“天桥的把式,光说不练”,还要从大学问家那里学来咬文嚼字的本领。看1-5段的内容。这些都是具体咬文嚼字的的实例。总共有几个实例?
1、演员替郭沫若改台词
2、王若虚改《史记》“李广射虎”
3、 推敲
具体分析:
1、同学集体朗读,请个别同学示范朗读,然后比较、分析不同句子的感受,
把第1个实例中有关修改后增色的分析给大家找出来,比较作者和你的答案。
2、把第2个实例中作者认为修改后失色的语句读出来。
3、介绍关于推敲的故事,如果是你,你会选哪个?同学分小组讨论然后小组代表发??
板书: 郭沫若改字——是改这——感情变化
王若虚该文——增与减——意味全改
贾岛作诗——推与敲——意境有别
小结:3个修改的例子中,改得效果如何?为什么?
1是修改后增色不少的,表达效果增强了;
2是改坏了的。
3是怎么改怎么有理的。(用文中的话来回答)
4、课外拓展
操刀上阵来“咬文嚼字”,老师摆出实例,学生抢答。
5、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是在重点赏析的基础上,讨论了作者在品味语言和运用语言上给予我们的启示,并且也小试了一番身手。作者这种勇于质疑的严谨治学的态度,对于我们的阅读、写作将会有重大的指导作用。认真读书学习,学会品味赏析,加上不断地练习,我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才会真正的提高。
6、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题
(2)从自己的阅读中找材料来“咬文嚼字”一番,并写下分析内容。
咬文嚼字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2从课文内容、写法上上获得一些启示
课时安排
一、导入新课
二、投影材料
三、联系实际 谈谈自己的感受
四、上面的分析是朱光潜先生在《咬文嚼字》中表达的观点,我们已经和朱先生达成共识。
?汉语大词典》
1形容过分推敲字句。
2形容掉书袋或卖弄才学
3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朱光潜先生赋予这个成语一种新义。
读课文,找一找朱先生给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明确:不能懒 刻苦自厉 推陈出新求思想感情的精练与吻合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找一些用字精当的例子,体会妙处。
3思考练习
咬文嚼字教案篇3
教学目的:1、学习领会本文所说的咬文嚼字的方法
2、培养阅读写作“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的精神
3、学习评价本文观点,培养勇于质疑,不盲从的精神
4、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教学重点:1、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2、揣摩、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教学方法:研讨法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会咬文嚼字。
教学程序
一、引入课文
1、由苏小妹填字的故事,引入“咬文嚼字”。
苏东坡有一个聪明可爱的妹妹,叫苏小妹。一次,她出了一个填字游戏,让
苏东坡在“轻风”和“细柳”、“淡月”和“疏梅”之间加入最恰当的动词。苏东
坡不假思索就答:“不妨加‘摇’、‘映’二字,写成‘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苏小妹听罢摇头。苏东坡略加思索,又说:“那么,家‘舞’、‘隐’二字呢?改
成‘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如何?”苏小妹仍然摇头。坐在一旁的黄庭坚
不禁问道:“那你说用什么字?”苏小妹脱口而出:“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请大家将这三组动词作个比较,到底哪组好,为什么?引导揣摩:
“摇”、“映”二字太平直,缺少诗意。
“舞”字较“摇”字形象,有情趣,有美感;用“隐”字更准确,因为当时
是“淡月”,映照的又是“疏梅”,梅枝上疏朗的白梅,在淡月下看不真切,故而
“隐“。
第三组用“扶”字,比用“舞”字准确,因为是“轻风”,用“舞”字,摆
动的力度似乎太大,而“扶”字,仿佛轻风扶着细柳在轻轻地荡秋千,既准确
又富有情趣。一个“失”字更是用得奇崛,“淡月隐疏梅”,似乎是月亮有意地要
藏起梅花,“淡月失疏梅”,则是月亮觉得丢失了梅花,惊奇地在寻找呢﹗
苏氏兄妹讨论的问题,在古诗创作中叫“炼字”,又叫“推敲词语”。推敲??
词由何而来?
2、读课后资料《“推敲”的来历》、《王安石推敲诗句》
让学生品味“春风又到江南岸”一句中“绿”字的妙处。明确:“到”、“过”、
“入”三字都平庸,“满”字虽然强调了春意之浓,却毫无美感。而一个“绿”
字,不仅有鲜明的色彩,而且似乎能让人感觉到春天到来,满山遍野的树木花草
逐渐边绿的过程,有动态感,十分生动形象。
这种推敲词语,我国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把它叫做什么?
二、理解课题
1、“咬文嚼字”一词的词典义:《新华成语大词典》:“过分地斟酌字句。”
?汉语成语词典》:(1)过分地斟酌词语;(2)喜欢掉书袋,即卖弄文采(3)
可见,“咬文嚼字”一词,是个贬义词,可是作者在本文中是不是把它做贬义词
用呢?显然不是,那么,作者为什么不用“斟字酌句”、“推敲词语”这样的词做
标题,而用“咬文嚼字”一词?揣摩一下,这个词用做本文标题,有什么意味?
2、揣摩标题意味。
明确:此处作者不是用该词的字典义,而是突出这一成语的四个语素义。??
“咬”一“嚼”,突出了反复品位反复揣摩语言的意味。
作者在文中表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