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色的教案,有助于教师对教学过程的反思,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我们的教案必须根据实际的教学进度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来进行编写,下面是品读360小编为您分享的语言活动月亮教案6篇,感谢您的参阅。
语言活动月亮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知道故事的主要情节,了解我国有世界上最大的海洋、最高的山、最长的城墙、最大的广场。
2、领略蒲公英所见的祖国秀丽山河,激发爱家乡、爱祖国的热情。
3、细致观察和较完整表述能力。
4、借助图文并茂,以图为主的形式,培养孩子仔细阅读的习惯,激发阅读兴趣。
活动准备:
课件ppt、童易软件《月亮船》、上海建筑图片、仙女棒一个、上海宣传片视频、歌曲《大中国》
活动过程:
一、情境引入——引起幼儿兴趣师:(出示蒲公英在流泪的图片)这是谁?它怎么了?
蒲公英为什么会哭呢?(引导幼儿自主猜测。)师: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故事《月亮船》,就知道蒲公英为什么哭了。
二、分段欣赏故事——知道故事情节
1、第一段:(知道蒲公英哭的原因)提问:
(1)蒲公英为什么哭了?(蒲公英迷路了。)
(2)迷路的蒲公英碰到了谁?(好心的蟋蟀和善良的螳螂)蒲公英什么反应?
(3)蒲公英迷路了要回家,我们怎样帮助它呢?(幼儿自由回答。)
小结:原来蒲公英迷路了,很伤心很难过。
2、第二段:(知道蒲公英的家是中国)师:我们继续听下去,就知道谁帮助了蒲公英,是怎样帮助的?
提问:
(1)是谁帮助了蒲公英?蒲公英的家在哪里?
(2)月亮船在云海里飘呀飘呀,蒲公英看见了什么?仙女告诉它那叫什么?
(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太平洋;世界上最高的山——喜马拉雅山)(世界上最大的广场——天安门广场;世界上最长的城墙——万里长城)
小结:原来蒲公英的家是中国,中国有世界上最长的城墙,万里长城;最大的广场,天安门广场;最大的海洋,太平洋;最高的山,喜马拉雅山。
二、整体欣赏故事——学说世界之??
1、师:我们一起来完整欣赏一下故事《月亮船》吧!你觉得故事中什么地方很好听的!(引导幼儿学说故事中好听的话)师:黄老师觉得这些话是很好听的:月亮船在云海里飘呀飘呀!蒲公英看见了世界上最大的海洋。仙女就告诉他,那叫太平洋。蒲公英看见了世界上最高的山峰,仙女告诉他,那叫喜马拉雅山。
2、教师引导幼儿找好朋友,一个做蒲公英,一个做仙女,进行学说!
小结:从故事里我们知道,中国不仅有美丽的风景还有很多世界之最,是一个了不起的国家。
三、自主分享讨论——我爱家乡上海
1、谈谈我的家乡上海师:蒲公英的家乡在中国,我们的家乡在哪里呢?请小朋友互相说说我们的家乡上海都有什么?
2、幼儿欣赏宣传片:我爱家乡上海师:我还带了一段关于上海的城市宣传片,说说你欣赏后的感受。
小结:原来我们的家乡上海也有很多有名的地方和世界之最。
四、结束——欣赏歌曲《大中国》
师:小朋友,我们是中国的小主人,不仅要为我们伟大的祖国感到骄傲自豪,还要从小学好本领,长大了把我们的家乡建设得更加美丽、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富强!让我想起了一首好听的`歌曲《大中国》,让我们一起来唱一唱吧!
教学反思:
在整个说课的过程中,从一开始准备我觉得自己还是挺认真的,我没有按照一般的要求的去设计这节课,我以为这会是好的,没想到这却成了偏题,说实话有一点儿伤心,不过这是第一次嘛,而且我觉得应该是我在设计的课中并不能体现我的想法,所以老师们就更不能理解了,只是会觉得我设计的课偏题了,这对于我来说是一个经验教训:在还没有把课说好的情况下就不要去一昧的讲究新颖,这样反而会弄巧成拙,不但不能表达自己的本意可能还会很乱。
语言活动月亮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感受月亮姑娘做衣裳的趣事,知道月亮是不停变化的。
2、学习故事中描写月亮变化的评句,初步了解故事中比喻手法的运用。
重点难点:
学习描述月亮变化的语句。
活动准备:
?月亮姑娘做衣装》故事视频、ppt课件。
活动过程:
1、以猜谜语的形式导入活动。
“有时弯弯像只船,有时圆圆像个盘子,要问这个是什么?晚上抬头向天看。”
2、播放故事视频,请幼儿完整欣赏故事。
这个故事题目是什么?故事里说了件什么事?
最后怎么样了?
3、教师运用课件分段讲故事,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
讲述第一段,提问:
月亮姑娘为什么要做衣?
讲述第二段和第三段,提问:
(1)裁缝师傅给月亮做了几次衣袭?
(2)月亮姑娘一开始像什么,第二次又像什么,第三次又像什么。
最后变成什么?
(3)月亮姑娘为什么几次都没做成衣裳?
4、向幼儿介绍故事中的比喻手法。
(1)故事里把月亮姑娘比作什么?(引导幼儿学习月亮变化的词句。如;细细的、弯弯的、好像小姑娘的眉毛,好像弯弯的镰刀等。)
(2)你有观察过月亮吗?你觉得它像什么?
活动延伸:
请小朋友晚上回家观察月亮的变化并用图画作记录。
大班语言《月亮姑娘做衣裳》教学反思:
本活动我觉得有三个特色:
1.激发兴趣。让幼儿充分发挥积极主动性,用猜想、认识、理解的过程,激发幼儿的兴趣及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能力。
2.提升能力。在想象讲述中体现个别差异性的间题,能力弱的幼儿可以简单讲述:能力强的幼儿可以较详细讲述,他们在自己原有的能力上进行了提升。
3.经验重构。这是一个老教材上的童话故事,进行重构后,赋予它新的内容和意义,给与孩子更多关于科学方面的信息。
第一环节,我采用谜语导入,引起幼儿兴趣。
第二环节,我运用了视听结合法、归纳法。教师先进行设问,为幼儿听故事提供了指向性,能让幼儿有目的的听故事。然后教师运用多媒体丰富的色彩、生动的`画面、逼真的效果,充分调动了幼儿视听结合的积极性,很快的吸引了幼儿注意力,让幼儿饶有兴致得观石故事。
第三环节是本活动的重点部分,是为了幼儿更深刻理解和体会故事的内涵,教师运用了图片演示法、讲述法、迫问法、提升法,让幼儿再次听故事后,逐一对故事内容进行提问,并进行深层次的追问。
延伸活动,是本活动的补充和再思考,让幼儿对“变化的事物”保持探究的欲望和主动学习的精神,提高了幼儿问题意识。
语言活动月亮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感受“白天真热闹、夜晚静悄悄”两者视听觉对比形成的动静交替及诗歌所营造的艺术氛围。
2、体验“热闹”与“安静”所带来的不同情绪,学习有表情地朗诵诗歌。
3、学会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大胆参与讨论。
4、萌发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5、引导幼儿在诗歌中学习,感悟生活。
活动准备:
两段不同风格的音乐,两幅不同意境的背景图,与诗歌内容相关的小图片
活动过程:
1、游戏:为太阳公公、月亮阿姨找朋友
以故事引入:从幼儿的好朋友谈起,小鸡和小鸭是好朋友,小花和小草是好朋友,太阳公公和月亮阿姨也想找到它们的好朋友。太阳公公说:“我喜欢热闹。”月亮阿姨说:“我喜欢安静。”谁是它们的好朋友呢?小朋友能帮忙找一找吗?
提供桔黄色背景纸和黑色背景纸,分别弹奏两段不同风格(欢快跳跃的、舒缓轻柔的)的音乐,教师随音乐语言提示:“太阳公公出来了”“月亮阿姨出来了”,鼓励幼儿把小图片(与儿歌内容有关的玩耍中的小动物、睡梦中的小景物)送到不同的背景纸上。
和幼儿一起观察两组图片,说说太阳公公(月亮阿姨)的好朋友是谁?为什么是太阳公公(月亮阿姨)的好朋友?(引导幼儿说出太阳公公出来了,天亮了,小动物们都醒过来了,都到外面来玩了;月亮阿姨出来了,天黑了,小花小草都睡着了)
2、利用图示学习诗歌
(1)这些小图片中藏着一首好听的诗歌,请小朋友们仔细听,诗歌里说到了谁,把他们从小图片中找出来,按顺序排排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