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鸣教案6篇

时间:2024-06-18 作者:tddiction 教学文档

优秀的教案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困惑,编写教案可以帮助教师与同事进行教学经验的交流和分享,提升教学水平,品读360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鸟鸣教案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鸟鸣教案6篇

鸟鸣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句描绘的意境。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在朗读中理解诗句的意思。

2、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朗读录音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谈话引入

1、(展示插图)问:这幅图中描写了哪些景物?你能试着说说插图的内容吗?(学生自由发言)

2、解题及简介作者。

二、体会诗的意境

1、提出问题:

(1)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的哪些景物?

(2)诗中描绘了怎样的意境?

(3)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2、播放朗读录音。

学生一边看图,一边听录音,带着上面的问题,感悟诗情。

三、自由读诗,了解诗意

1、学生自由读诗。

2、小组合作交流诗句的意思。

四、感悟诗境

1、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学生在课本上批画圈点。

2、这首诗写出了夜的什么特点?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学生齐读这首诗。

五、指导朗读

1、指名学生读。

2、教师评议并指导。

3、教师范读,学生标出节奏。

4、注意重读“落”、“空”、“惊”这三个词语。

5、学生齐读。

六、课堂小结

1、学生朗读并背诵古诗。

2、学生互相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

鸟鸣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

⑵了解诗句的意思,体味诗句所描绘的意境。

⑶用文字描绘“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的情景。

2、过程与方法

初读诗文,整体感知;自主合作,感知诗意;赏读诗文,体味清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人内心的安宁和对大自然的喜爱。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披题导入,激发兴趣

1、揭题:今天,我们再学一首古诗。这首诗就像的音乐一样,清新、雅致,恬静、幽美,题目叫——《鸟鸣涧》(板书)。

2、齐读课题,解题。

涧就是指夹在两山间的流水。题目之意:鸟儿在山中鸣叫。

3、作者简介:王维(701—761),唐代大诗人,字摩诘,太原祁州(今山西省祁县)人。开元九年以状元及第,任大乐丞,因故被贬济州司仓参军。张九龄为宰相,提拔他为右拾遗,转监察御史。安史之乱中,为叛军所俘,授以伪职。长安、洛阳收复后,被降职太子中允,后升为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他深于佛学,熟悉佛教经典。

他的山水诗造诣极高,《鸟鸣涧》是他山水诗的代表作,苏轼就曾经夸他的诗“诗中有画”,现在就让我们来品这首诗,赏这幅画。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多读几遍,读通顺,注意诗句的停顿。

2、指名读,读后点评。

3、齐读。

4、这首诗你们都读正确了,读通顺了,同学们,“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了这么几遍,你知道这首古诗写的是什么时候呢?(春夜)诗人王维在春夜看到了那些景物呢?(花、山、月、鸟、涧)

5、的.确,诗人在诗中写花落、山空、月出、鸟鸣、涧水流,这些景物融合在一起的春夜有什么特点呢?请你到诗中把这个合适的字找出来。(静)

三、自主合作,感知诗意

1、学生自主感知诗的大体意思,并与同位交流一下。

2、集体交流诗句之意。

字义:涧:夹在两山间的流水。闲:安静。空:空寂、空空荡荡。时:时而,偶尔。鸣:啼叫。惊:惊动,惊扰。闲:安静。

诗句之意:春天的夜晚,人们都安静下来,桂花不知不觉地凋落,春夜寂静无声,山中显得特别空寂。月亮出来了,惊动了正在栖息的小鸟,山涧中时而传出一阵阵清脆的啼叫。

四、赏读诗文,体味清幽

1、第一行:人闲桂花落

⑴这首诗写的是春天的夜晚,是一个静静的夜晚。就在这样的一个夜晚,桂花轻轻柔柔地飘落了。同学们看过桂花吗?长什么样子?小小的,细细的桂花落在地上声音响吗?声音小到都听不到,但王维却在那个夜晚听到了。

⑵这桂花落地的簌簌声告诉我们什么呢?(不作答)我们写教室很静,静到什么程度?(让学生自由说,老师不评价)静到一根绣花针落地的声音都听得见。那诗人写桂花落地的声音都听得见,是为了告诉我们什么呢?

⑶夜是这样的静,但不仅因为夜静,更因为看风景的人心静,所以,王维他还是感受到盛开的桂花悄然落地的声音。看看“人闲”两个字,它正是告诉我们王维的心——静。是啊,王维身处没有战乱,安定统一的盛唐,而他自己此时隐居风景秀丽的蓝田辋川,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悠闲自在,淡泊名利,所以他说自己是——人闲。

⑷指导朗读把桂花落地地轻柔、舒缓展现出来。(指名读)

2、第二行:夜静春山空

⑴听着这桂花落地的簌簌声,王维才发觉夜是多么静啊!真是——夜静春山空。这里风景如画,白天,山涧中阳光灿烂,鸟语花香,游人踏青,动物们自由自在……真是热闹非凡。渐渐地,渐渐地,白天的喧闹消失殆尽,游人散去了,动物们都进入梦乡了,山林也空闲下来了,整座山就像睡着了一样,静静的,静静的……如果此时,你也站在这座春山面前,你会用什么词语,什么句子来形容?

(静)诗人是如何描述这静的呢?(静得诗人觉得好像整座山什么都没有了,空荡荡的。)

⑵指导朗读,读出这样的画面。

3、第三、四行: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⑴引读: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月出,月从哪出来呢?(云)怎样的云?(薄薄的几片云)是一轮明月从云层中钻出来,皎洁柔和的月光一下子倾泻在山涧中,睡梦中的鸟儿于是——(指名回答)(鸟儿以为天亮了,睁开朦胧的睡眼,啾啾叫着。)

⑵“时鸣”怎样叫呢?是叫了几声,就停了,过一会又叫几声,又停了,咦?不是写夜静吗?怎么会写鸟鸣声呢?(这就是一种反衬手法,以动衬静。古人就说“鸟鸣山更幽”)

⑶指名朗读,齐读。

4、朗读背诵整首诗

王维的诗如此之美,他只用了二十个字。这正体现了古诗语言的凝练美。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这首诗,读得时候要把自己当成诗人,想象那屡屡桂香飘溢,悠悠鸟鸣传荡,齐——

我们读的时候,要想到王维山水诗的特点:诗中有画。再齐读。

试着背一背。

5、归纳主题:《鸟鸣涧》这首诗通过描绘夜晚山中空寂幽静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山中春景的喜爱之情。

6、表达手法:这首诗主要写春山夜静。花落,月出,鸟鸣,都是动的,作者用的是“以动衬静”的手法,收到“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效果。(前两句重要写“动”,后两句主要写“静”。)

五、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拓展:同样是歌颂明月,王维用“静”来表达,其实,古往今来,一轮明月曾经让无数文人墨客挥毫泼墨,今天就让我们在来欣赏一首李白的《月下独酌》。自读,指名读,齐读。同样是月夜,同样是独自一人,李白感受到的是什么呢?(大概说诗的内容,引导学生说出孤独。)

2、作业:

①背诵并默写古诗《鸟鸣涧》。

②写一写“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的情景。

鸟鸣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3学习对月光的写法。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教学内容:

王维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关于这首诗中的桂花,颇有些分歧意见。一种解释是桂花有春花、秋花、四季花等不同种类,此处所写的当是春日开花的一种。另一种意见认为文艺创作不一定要照搬生活,传说王维画的《袁安卧雪图》,在雪中还有碧绿的芭蕉,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同时出现的事物,在文艺创作中是允许的。不过,这首诗是王维题友人所居的《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之一。五首诗每一首写一处风景,接近于风景写生,而不同于一

...
《鸟鸣教案6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